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經驗談

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經驗談

9月11日,第20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在北京中山音樂堂拉開序幕。開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指出,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承載的中國智慧越來越受到世界尊重,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又一次煥發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中國人民沉澱了幾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推廣普通話幾十年來,我國語言文字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普通話普及率從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普通話水平參測人次累積超過6500萬,95%以上的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中文也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際語言,全球範圍內中文學習人數不斷增多。

全國各省份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中,積極探索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從點點滴滴中鼓勵更多人掌握標準的普通話。以下是推廣普通話親歷者的故事和感悟——

願作春枝一縷 催得百靈化羽

朱先亮

金百靈是個美麗的名字,她讓人想起悅耳的聲音、有力的翅膀、美好的前程。讓山村飛出金百靈,這樣一個美麗的行動,正在山東省日照市全面開展。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於「普及推廣工作的重點應從城市轉向農村、邊遠和民族地區」的要求,進一步加強農村學校語言文字工作,讓農村師生感受朗誦藝術的魅力,2013年以來,山東省日照市探索開展了「山村金百靈」推普志願者農村支教行動。

師資質量是穩健根基

「山村金百靈」支教行動通過組織優秀朗誦人才走進農村學校,讓經典誦讀教育走進課堂,和師生一起研究經典誦讀教育和朗誦技巧訓練,進一步提高師生文學素養和語言素質,提高誦讀教學和普通話水平。

支教質量高低的關鍵在於師資水平。日照市語委、市教育局與市朗誦藝術協會密切合作,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推廣普通話志願者。最終,有80名朗誦藝術人才被確定為日照市農村學校推普志願者。這支隊伍主要由朗誦藝術協會的藝術家、日照廣播電視台優秀播音員和主持人、日照市經典誦讀骨幹教師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構成,其中既有從事朗誦藝術30餘年的老播音員,也有年輕的電視台「名嘴」,還有高校語言類教授、中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等。

在莒縣龍山鎮中心小學舉行的「山村金百靈」支教行動啟動儀式上,朗誦藝術家現場誦讀了《滿江紅》《再別康橋》《木蘭辭》《一座城市的崛起》等經典作品。聲音是最美麗的音符,誦讀成了最流暢的交流。當台上和台下的學生們集體誦讀《少年中國說》時,啟動儀式達到了高潮。

這次活動旨在誦讀熟背中增強語感,感受語言精華,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並以經典詩文為媒介,陶冶學生高雅情趣,從而進一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從小熱愛祖國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

整體框架構建支教行動

針對推廣普通話工作的開展,日照市制定了《「山村金百靈」推普志願者農村支教行動實施方案》,對整個行動進行部署和安排。一批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位置偏遠的農村學校被確定為接受支教學校。通過支教,給農村教師帶來有所啟發的課堂,促進教師誦讀教學水平的提升;給農村學生帶來更豐富的經驗、更開闊的視野。

為紮實開展好「山村金百靈」推普志願者農村支教行動,日照市召開了專題會議,公布志願者支教行動實施方案,部署支教行動具體工作。

具體行動包括,走進課堂,培養千名「山村金百靈」;實施日照市百個農村小學生朗誦藝術團建設工程;開展向農村學校贈送萬冊誦讀圖書活動;開展推廣普通話志願者支教課題研究工作。

支教志願者走進了農村學校,為學生講起了真正的經典誦讀課。1000名小學生和120名教師參與了支教行動。志願者與農村學生分享誦讀之美,與農村教師交流誦讀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尋找優秀的朗誦小明星,並進行重點指導和培養。

課堂中尋找「金百靈」

志願者裴強是日照市開發區銀川路小學的一名教師,她為莒縣長嶺鎮小學的孩子們精心準備了第一節課——《我的南方與北方》。她一直特別想給孩子們上一堂真正的誦讀課,讓孩子們喜歡上誦讀,喜歡上詩歌,喜歡上講普通話。

「一個志願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們存在的意義,不是被淹沒,而是與無數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條山脈。這樣的山峰,可以改變風的走向,可以決定水的流速。」日照市朗誦藝術協會主席張傳芬也是一名志願者。

「山村金百靈」推普志願者農村支教行動作為日照市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創新舉措,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農村學校廣大師生的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十多家媒體對「山村金百靈」活動進行了專題報道,在全市上下掀起了關注農村教育的熱潮。

志願者牟善磊認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受了很大衝擊,與當代青少年形成了非常深的隔閡,應該將經典誦讀有機融入學校教育尤其是語文教學,用常態化、普及性的學習方法傳承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血脈。」

「老師,您還會回來嗎?」支教活動結束時,一位小學生牽著志願者的衣角小聲地問。

「我願意,再回來!」志願者堅定地回答,「這個美麗的行動會給你們的夢想插上翅膀,我願作春枝一縷,催得百靈化羽!」

(作者系山東省日照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普通話在上海高位普及

王從春

1998年以來,上海按照教育部、國家語委的統一部署,結合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語言生活特點,廣泛深入開展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為上海持續提高普通話普及率、全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年來,上海圍繞國家規定的年度宣傳主題,不斷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方式、完善宣傳機制。

從宣傳推廣普通話對上海建設世界城市、全球科創中心的重要意義,到宣傳提高語言能力、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邀請市領導發表電視講話,到組織市語委委員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從著重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到通過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活動動員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廣泛參與;從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宣傳,到網路、微信等新媒體宣傳;從在行業內、學校內開展宣傳,到走上街頭開展社會宣傳;從市語委統一組織實施,到各區縣自主實施、再到以街鎮為單位獨立實施……上海的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逐步形成了集中宣傳與日常工作有機融合的長效機制。

20年來,上海堅持以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為契機,大力推進普通話推廣工作從普及向提高轉型。

普通話規範知識介紹、普通話能力培訓、圍繞普通話口語能力的各項比賽活動,始終是歷屆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的主要活動,這為在全社會樹立學習提高普通話能力的語言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20年來,教師、公務員、醫生、護士等各行業人員持證上崗標準,高校和中職學校應屆畢業生免費測試等重要政策先後出台,區縣和高校測試站次第建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成為相關政策措施宣傳推廣和實施試點的重要窗口。到目前為止,上海累計已有178萬餘人次接受普通話測試。2017年,根據全國縣域居民普通話普及情況調查,上海的普通話普及率為99.51%。

20年來,上海堅持以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為契機,全面推進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

歷屆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也始終是上海市和各區兩級組織開展公共場所用語用字檢查整改的重要契機,為《上海市實施辦法》《上海市公共場所外國文字使用規定》《上海市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範》等法規規章和地方標準的出台與實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為上海建立齊抓共管的語言文字工作管理機制,集中全市力量通過國家語委一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還是確認方言區普通話使用政策的重要場域,不論是廣場宣傳活動中與廣大群眾的互動,還是納入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整體規劃的相關學術活動。「公共交際場合應自覺使用普通話」「接受媒體採訪應自覺使用普通話」「公安、城管執法,公共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面對語言背景不確定的服務對象,首問應當使用普通話」,以及「樹立語言資源觀,普通話和方言以及外語在不同場合各自發揮應有作用」「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和諧語言生活」等規定獲得廣泛社會認同。

20年來,上海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始終聚焦文化主題,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使命。

上海結合推普宣傳主題開展了系列文化傳承活動,譬如1999年舉辦的「中國人·中國話·中國魂」普通話朗誦會,2004年舉辦的「詩意中國」詩文朗誦會,2008年承辦的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開幕式暨「我們的節日——中華經典誦讀·中秋篇」晚會。2010年,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展的「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試點工作,為經典誦讀行動的全面推進和紮實開展積累經驗;2012年將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納入上海校園文化建設傳承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4年舉辦「我愛漢字美」——中學生咬文嚼字活動,節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年配合中央電視台舉辦「中國詩詞大會」,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武亦姝同學因為在節目中的精彩表現而成為「網紅」人物;2015年起開展「書香校園」閱讀推廣行動,培育建設了100所「書香校園」基地學校,搭建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平台,積極探索閱讀長效機制建設。

值此第20屆推普周到來之際,面對普通話在上海已經高位普及、方言隔閡基本消除的社會現實,上海將進一步以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為契機,大力推進普通話推廣工作從普及向提高轉型,全面提高廣大市民的語言能力以及語言使用中的規範意識、法制意識和現代意識,全面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和諧語言生活。

(作者繫上海市語委副主任、市教委秘書長)

為普通話推廣培養接班人

李莉

1985年,我考入中等師範學校,當時學校正在積極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加強中等師範學校推廣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工作的通知》,開設了教師口語課程。

師範生的普通話水平直接影響到下一代能否從小學好普通話,所以學校要求每位師範生都要學習普通話並參加考核。

當時沒有統一的普通話考試體系,各校自行確定考試的方式和內容。我所在中師的普通話考試方式為口試與筆試相結合,口試即口頭朗讀一篇文章,筆試是為漢字注音標調,我每次考試總是滿分。中師畢業那年,恰逢學校口語教師調往其他崗位,我作為口語教師留校任教。

1996年10月,河南省為貫徹落實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廣播電視部發布的《關於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舉辦了河南省第一期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培訓班,我被學校推薦參加學習。為期半個月的學習結束,我因為成績優異被選送參加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培訓,到北京參加國家語委舉辦的培訓班學習。

1997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轉《河南省語委關於加強語言文字工作的報告的通知》,要求加強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普通話要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校園語言,對教師、播音員、節目主持人、「窗口」行業服務人員、公務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從國家測試班學成歸來的我,責無旁貸地投身到河南省各行業普通話培訓與測試的工作中。

為提高農村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我和其他測試員一起,為農村教師講授普通話課程,開展普通話等級測試。同時,鐵路、民航、供銷社、醫院、公安、黨政機關的普通話培訓和測試工作也相繼開展,我們這些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受河南省語委辦的委派,利用課餘時間,到各行業、各部門開展普通話培訓與測試,宣傳國家語言文字政策,普及語言文字知識。

1998年,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的設立,更是促進了普通話推廣、語言文字規範化的進程。200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標誌著我國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走上法制軌道。

2001年和2002年兩屆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主題中,都強調「宣傳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於是,我組織語委辦的教師帶領學生到街頭、到社區宣傳《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起草發放「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讓每個學生向家庭成員宣傳《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使更多人認識到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認識到說好普通話、用好規範字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盡的義務。

從2007年到2012年,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連續三年提出「構建和諧語言生活」,連續兩年將國民語言文字規範意識和能力提升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和語委辦的教師組織學生舉辦「語言藝術大賽」,通過朗誦、演講、故事表演、小品、話劇等這些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來提升他們的語言文字表現能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激發同學們對普通話口語表達藝術的熱愛。

2013年,國家將推廣普通話提升到中國夢築夢圓夢的高度。於是,鄭州市語委辦聯合各學校團委舉辦「中國夢·我的夢」演講比賽,用普通話來表達學生們對祖國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對追夢圓夢的決心和信心。

如今,回望來時的路,我的每一步成長、每一個收穫都與推廣普通話息息相關。從事師範學校普通話教學工作和語言文字規範工作的29年中,我收穫了河南省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更重要的是,看著學生們走出校門後在小學教師、幼兒園教師的崗位,為下一代的語言教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盡職盡責,自豪與幸福的感覺頓時溢滿心頭。

(作者系河南省鄭州市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語委辦主任)

這20年,我與「推普」同行

楊震

1997年,貴州省成立了省級普通話培訓測試機構,有組織、有步驟、大規模的推普工作逐漸鋪開。這一路上,有甜蜜、有辛酸、有歡笑、有委屈,也有讓人終身難忘的感動……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讀大學之前沒有離開過老家。老師教學用方言,學生學習也只能用方言。大學畢業時,我的普通話測試獲得82分,達到了二級乙等的基本要求。

工作以後,我接觸到了真正的普通話水平測試,逐漸明白了朗讀和對話的區別,知道了普通話語音、辭彙、語法,知道了三級六等。最終,我的普通話達到了二級甲等水平,有資格進入省級普通話測試培訓班,並成為一名普通話水平測試員。

最初的推普工作,跋山涉水、條件艱苦、五味雜陳。在還沒有錄音筆的年代,組織一次測試,需要大量的錄音機、錄音磁帶、錄音標籤和評分表。我們聯繫車輛和測試員,搬運測試設備,每一次下鄉測試,好比行軍打仗,兵馬糧草一起行動,朝發夕至,到達目的地開始準備工作。雖然累、雖然苦,但是大家依然苦中作樂,沒有絲毫怨言。

工作中,測試員們經常相互鼓勵著,也經常被來參加測試的教師們感動著。

2008年冬天,貴州遭遇前所未有的凝凍天氣,但是之前就確定好的給教師們的測前輔導任務必須按時完成。兩位測試員冒著嚴寒凝凍,在交通中斷、道路泥濘、饑寒交迫的情況下,徒步幾個小時,來到培訓地點,看著老師們一雙雙渴求學習的眼睛,兩位測試員內心一陣溫暖。

為給參加測試的教師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貴州省普通話測試中心和各市(州)測試站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寧願測試員多跑路,也要讓教師們就近接受測試。

即便如此,一些偏遠鄉鎮的老師們,也需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趕到測試地點。

一天,一位卷著褲腳、雙腿拖著泥、背著小花布包的老師進入了測試室。待他考試結束,測試員才了解到,這位老師來自一個很偏遠的村小,為不耽誤測試,頭一天下午放學後才從家裡趕過來,烤了一堆紅薯當作路上充饑的乾糧,小花布包就是用來裝紅薯的。考完試,他又要急著趕回去,因為學校還有兩個班的學生等著上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普通話培訓測試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始實行計算機輔助測試。貴州省的機測工作開始於2009年,省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先行試點,到2013年,全省普遍實行機測,不再實施人工測試。技術手段變先進了,考試結果更客觀了。

1998年,教育部、國家語委把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確定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20年來,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已經成為語言文字工作開展的一個強有力抓手,成為推動語言文字事業蒸蒸日上的一張亮麗的名片,讓語言文字工作從默默無聞到家喻戶曉,從可有可無到高度重視。

最初的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我們從開展街頭諮詢、散發宣傳資料、節目表演等活動開始,從師範院校學生開始,不斷宣傳、逐步動員,逐漸提高推廣普通話的社會知曉度。在此基礎上,貴州省語委、貴州省教育廳將每年的宣傳周主體活動輪流放到各市(州)舉行,使全省的推普工作得到很大的推動和促進。

最近幾年,我們著力將活動聚焦在某一個群體上。今年,我們為廣大測試員提供了一次面對面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以朗讀、朗誦或美文推薦的方式,鼓勵大家當好語言文字工作政策的講解員、推廣普及的宣傳員、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訓員。

語言文字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作為語言文字工作者,我們期待著孩子們能說著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期待著那位背著小花布包的老師能夠足不出戶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期待著語言文字工作能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來到。

(作者系貴州省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副研究員)

語言精準扶貧 促進全民發展

卞成林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鍵在西部,主要在農村,尤其是西部地區的農村。為了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實施精準扶貧戰略。而縣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結合部、城鎮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紐帶,承載著全國最廣大的土地面積和最多的人口,決定了其不僅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而且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實質上,無論是作為縣域經濟發展重要動力的新型城鎮化、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還是作為國家扶貧攻堅戰主要抓手的精準扶貧,最終目標均在於培養農民的創新創業能力,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增強農民的造血功能,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

按照語言經濟學的觀點,語言既是公共產品和制度,同時還是人力資本。因此,在精準扶貧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熟練掌握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不僅從微觀上影響個人的就業、社會地位和收入,而且,提高縣域普通話普及率在宏觀層面上對縣域城鎮化、創新創業、扶貧開發等縣域經濟活動的開展,進而促進縣域實現全面脫貧和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首先,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通話推廣有利於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由於國情的複雜性、多層次性,決定了很大程度上我國縣域經濟圈同時也是多語圈,甚至一個縣域存在多種方言。尤其是在我國民族地區,很多農村的普通話普及率只40%左右。「共同語言缺乏症」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普遍存在,也日益成為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主要障礙。由此看來,「語言的精準扶貧」是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實現的前提和保障,基於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結合新型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提升農村地區普通話水平,已是迫在眉睫。

其次,普通話的推廣有利於進城務工人員向市民化的轉變,進而促進縣域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近年來,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所引起的「偽城鎮化」與「半城鎮化」等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擔憂,因為居住形態的城鎮化未必意味著進城務工人員真正市民化。畢竟除了進城居住,生活方式的市民化、社會保障的市民化、工作就業的市民化、公民權利的市民化等所獲得的心理和身份認同感才能真正將進城務工人員永遠留在城市,實現進城務工人員和城市社會文化的融合。作為人際交往工具和身份象徵,語言是拓展社會關係網路和獲得城市身份認同的重要保障,語言的市民化是進城務工人員市民化的前提。語言的市民化有利於進城務工人員深入了解和熟知移入地域的城市文化和市民規範,消除進城務工人員和城市居民之間的交流障礙,從而降低進城務工人員對於城市生活的陌生感和不適感。因此,語言的市民化、普通話的推廣無疑對於鞏固和完善我國已有城鎮化成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具有深層次影響。注重對進城務工人員市民化進程中語言文字需求的規劃和管理,強化進城務工人員普通話的培訓,應成為縣域新型城鎮化的一項重點工作。

再其次,普通話的推廣有利於擴大創業者之間的「學習效應」,推動進城務工人員創新創業。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已經證明,產業集群所形成的技術創新網路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新企業的產生和發展,被稱為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由於地理位置的接近,位於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這不僅為企業進行創新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而且因為空間的接近性和共同產業文化背景,可以加強顯性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從而更能激發新思維、新方法的產生,由此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獲取「學習經濟」,增強企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但上述產業集群的形成及其所產生的「學習效應」實現的前提,是產業集群內企業之間充分的交流和合作,而這必須以「語言趨同」即大家傾向於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溝通為前提。因此,普通話的推廣有利於降低溝通交流中的不確定性,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容易形成團隊合作,擴大創業者之間的「學習效應」,推動進城務工人員創新創業。

隨著縣域新型城鎮化、創新創業以及扶貧開發的深入推進,普通話的推廣在縣域經濟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和影響必然愈加凸顯。縣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力度,深入持續開展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全面提升全社會語言文字水平,確保《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設定的「到2020年,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目標的實現,為我國全面脫貧和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作者系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15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校運會競技精神不能忘
高一新生在教官指導下進行隊列訓練
世界結晶產業格局的改寫者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