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一帶一路」急需複合型外語人才

「一帶一路」急需複合型外語人才

語言能力是一個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外語能力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外語能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助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參與國際事務、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的關鍵要素。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往來日益密切,經濟文化活動開展頻繁,對於外語人才的需求也更為緊迫。

那麼,當前我國外語人才數量和質量如何?是否能滿足「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經濟文化活動的需要?高校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應如何改革?

近日,察哈爾學會、中譯語通·譯世界以及語言大數據聯盟共同發布的學術報告《「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市場全景式分析與行業及政策建議》(以下簡稱《報告》)在概括總結「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語言服務問題的基礎上,為推進我國語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建議1

擴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種類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語言服務面臨三大問題——小語種人才不足、語言與專業結合不足以及市場化欠缺。」在《報告》發布會上,察哈爾學會副秘書長、高級研究員王沖指出了「一帶一路」語言服務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外語教育中仍存在英語「一家獨大」的局面。以我國中小學外語為例,目前可供學生選擇的外語為英語、俄語和日語,但是開設俄語和日語的學校稀少,而且選學這些語言的學生人數也在不斷下降。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實施外語戰略,從中小學開始提升外語整體能力。

英國在本世紀初出台了新的「國家外語戰略」,推出了「為了下一代」的「國家語言標準框架」,並於2012年6月宣布,所有兒童從7歲起必須從推薦的7門外語中選學一門。

在澳大利亞,各州可以根據國家語言政策和本地區的需要確定中學開設哪些外語課程,各州可供學生選學的外語達到8種,包括法語、德語、日語、中文、韓語和印尼語等。

美國可供高中學生選學的外語不僅有西班牙語、法語、德語,還包括阿拉伯語、中文、波斯語、日語、韓語、俄語和烏爾都語。

在法國,學生外語語種選擇餘地也很大,例如學生參加高中畢業考試可以在44門外語中選擇,法國大部分學生會學習兩門外語。歐盟也要求中學生至少學習兩種外語。

近年來,我國高校其他語種專業的招生雖然有所「升溫」,但並沒有改變偏重英語的局面。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除了漢語、英語、俄語以及阿拉伯語之外,還有50餘種其他官方語言,我們在發展小語種的同時,應更加註重通用語種的作用。」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許明建議。

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的眾多國家和地區,有著複雜多元的語言文化環境,官方語言及民族語言等多達2400餘種。在目前與我國建交的172個國家中,非通用語種有95種。

《報告》建議,我國在增加外語學習人數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在語言教育中增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的種類,應該制定小語種人才儲備戰略,並由相關單位管理並儲備某一階段看似「無用」的小語種人才。

作為語言能力戰略的典型,美國從上個世紀持續不斷地推出語言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和儲備多語種、多類型、高技能的語言人才。《報告》顯示,2009年至2015年,美國教育部公布的關鍵語言有78種,分布於中東、非洲、南亞、東亞、中亞、東歐和拉美7個地區。美國可教授的語言有153種,僅哈佛大學就能為學生提供70多種外語課程。

建議2

培養「語言+X」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我國《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要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區域深層級合作。

「一帶一路」的深度融合與合作不能缺少外語人才,尤其不能缺少能夠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經貿、技術研發等相關領域合作的語言服務人才。

然而,目前我國懂專業、懂技術、會外語的「三通」語言服務人才卻非常稀少。《報告》顯示,我國高校每年畢業外語類學生約20萬人,翻譯碩士(MTI)專業學位研究生約1.5萬人,但是大多數外語專業學生不能適應當前語言服務行業的發展。

「在公共外交領域,培養小語種人才不僅僅要注重語言技能,還要培養綜合素質。」察哈爾學會秘書長張國斌結合自己在法國的工作經歷提出,國際對話就是語言交流,應該使用外國人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溝通。

在「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合作中的語言服務,應該是集語言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市場營銷技術為一體的知識密集型行業,因此外語人才的培養要面向市場、面向技術、面向國際、面向未來。未來需要更多的跨界語言服務人才,需要具有戰略性思維、跨界能力強、跨界視野寬闊的複合型外語人才。

然而,《報告》卻顯示,目前我國外語人才培養中,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習少,對行業背景知識了解少,專業知識欠缺,而且忽略了團隊合作、吃苦耐勞、責任擔當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畢業生很難適應「一帶一路」海外複雜和艱苦的工作環境。

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中東問題原特使吳思科,建議由政府進行統籌規劃,借鑒國外對於小語種人才的鼓勵政策,促進大語種與小語種相結合,培養複合型的外語人才。

建議3

外語專業應進行「供給側」改革

當前,我國的外語人才與「一帶一路」語言服務需求難以接軌,這一問題的源頭在哪裡?答案是,語言專業的課程體系落後於時代發展。

《報告》顯示,我國的語言專業課程體系還停留在關注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語言轉換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普遍以語言技能課程為主,以語言文學為內容,以理論學習為主,以研究能力為導向。而且,語言專業課程與行業和市場結合的模擬實訓和實踐類課程較少,專業知識學習少,實務實操少,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普遍偏弱。

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語言服務與管理研究所所長王立非表示,高校外語專業亟須進行「供給側」改革,培養「語言+X」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在學科和專業設置方面,《報告》建議,口譯和筆譯方嚮應突出實踐性和實務性,與職業崗位對接;其次,建議增設語言大數據服務、語言服務管理、語言資產管理、技術文檔譯寫、跨境電商語言服務等專業方向。

以「一帶一路」語言服務需求為導向,外語人才培養需要更多實踐與實訓。對此,《報告》建議,建立複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創業性「四位一體」的語言服務課程體系,建設一批實踐和實訓課程,加強大數據和「互聯網+」環境下的語言服務教學方法探索,並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建立海外實習、實踐基地,通過「聯合培養」「合作辦學」等方式培養高水平多語種語言服務人才。

作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語言服務人才供應方,高校外語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決定著我國未來的外語人才培養和儲備。因此,高校應為培養國家急需的一流語言服務人才創造條件,徹底改變目前外語人才培養知識與技能單一、實踐能力不強的現狀,面向「一帶一路」的語言服務需求進行語言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本報記者 張東)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15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每年免費招25名甘肅定西籍學生
語言教育是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
校運會競技精神不能忘
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經驗談
高一新生在教官指導下進行隊列訓練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