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養生有道丨道家養生與七情

養生有道丨道家養生與七情

道家養生的傳統觀念,乃保持純正的心靈,維持安定的情緒,協調七情,清心養性而不躁,寡慾養神而不貪。

怒、憂、悲、恐、驚、喜、思,乃人生七情。七情的波動,可影響氣血的流注,經絡的傳導,臟腑的活動,津液的輸布。所以,七情的變化過甚,則會氣血失和,經絡失調,臟腑失常,津液失潤,以致釀成內傷,導致疾病。《攝生養性論》云:「稱憂不已,則魂神傷矣」。切切所思神則敗。這說明七情過度,則會成害。故善養生者,常善於調和七情,七情調和,方會益壽。

01

class

1.怒

易發怒氣者,多因肝氣旺盛而上沖,常可產生激怒。怒傷肝,導致肝氣不舒而致郁,肝鬱則不疏達,日久,則使肝氣上逆,出現頭昏、頭痛、目眩、眼花致肝臟成疾,則出現胸脅疼痛,眼乾目澀,倦怠乏力等。所以,剋制發怒,平和情緒,乃養生之要。

善養生者,當求心地舒展,情緒樂觀。因常怒者,致使肝氣鬱結。多有猝然成疾之危,為養生之計,不可不制約情緒,善於制怒。怒已生,則應疏泄肝氣,化解肝鬱,以求健身益體。

保健方法:

(1)手中指指腹下推太沖穴。手拇指指腹順、逆交替,緩揉膻中、內關、氣海穴。反覆推、揉1—3分鐘。

(2)閉目,舌舔上顎,以鼻深深吸氣,以口急促呼氣。做1—2分鐘。

保健效用:舒肝氣,理肺氣,和心脈。

02

2.悲、憂

易悲善憂者,常使心神不安,情志不寧。而心神不安,情志不和,便往往使臟氣和血脈,失去協調,而釀成內傷,從而使機體產生生理和病理變化。《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悲傷心」,「憂傷肺」,「過憂則損也」。悲、憂過甚,則產生氣血壅滯,從而,形成精神抑鬱,胸悶氣閉,終致疾患。

善養生者,當善於化解悲傷,消除憂慮,解悲而不使氣沉滯,心拘急;除憂而不使氣鬱結,肺衰弱。故化悲解憂,清其心而養血,和其肺而益氣,此乃養生之道。

(1)雙手中指指腹推耳門穴,揉睛明穴,揉迎香穴;拇指指腹揉人中穴。

(2)閉目,舌舔上顎,以鼻深深吸氣,以口緩緩呼氣。雙手掌交替揉推膻中穴、巨闕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氣海穴。

保健效用:開七竅,和臟腑,調三焦。

03

3.驚、恐

人受驚,氣必滯,心必悸,神必亂。驚甚,氣血疏布則失調,經絡傳導則失常,脈道貫通則受陰。恐甚,神必傷,心必怯。驚恐會使神無所歸,心無所依,日久,會使心神不合,氣血偏頗,三焦閉塞,終致成病。

善養生者,應求其心境坦然,遇驚求安,遇恐求寧,「精神內守」。養生之法,乃此。 保健方法:

(1)雙手拇指指腹交替按揉大陵穴、神門穴、太淵穴、陽池穴,反覆做1—3分鐘。

(2)閉目,舌舔上顎,以鼻深深吸氣,以口緩緩呼氣。左手掌心按摩關元穴,右手掌心按摩命門穴。做1—3分鐘。

保健效用:鎮靜,安神,理氣,壯陽。

04

4.喜

人生七情,喜者為樂。道家經典著作《太平經》云:「樂乃可以合陰陽」,「元氣樂則大昌」。這說明,樂,可使陽氣陰血,輸布暢達,流注旺盛;樂,可使臟腑之陰與肌膚之陽,協調和緩。故,喜之正常,可使情志豁達,氣機和順,血脈流暢。《千金翼方》云:「量力談笑,相歡適,不可過度。」而過於喜樂則可傷心。《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久言笑,則傷臟腑」。這說明,喜樂過之,亦可自戕而傷心身。故,《養生延命錄》云:「言談語笑,能行不妄失者,則可延年益壽矣。」

善養生者,喜當適度而不過,樂須節制而不極,恰如其分。適得其中,方益於養生。

(1)盤膝靜坐,閉目養神,徐徐吸氣,緩緩呼氣。10~15分鐘。

(2)閉目,雙手拇指指腹交替揉按大陵穴、三陰交穴,做1~3分鐘。 保健效用:疏導經絡氣機,協調氣血流注。

5.思

道家養生觀,視心為「血脈之泉」、「神明之府」、「思念之源」。故,道家主張意念純正,心神安寧,情志愉悅。養生當求「修性」、「煉己」、「寡慾」、「少慮」。思慮過度,則會使心血耗損,精神勞倦,氣機失調,飲食失常,睡眠不良,意念恍惚,智力衰退,頭昏目眩等。故思之過甚,就會導致氣血、經絡、津液、臟腑之偏頗,而釀成內傷。

善養生者,須清心而自製,養神而少慮,切戒躁急及苦思。善養情志,使臟腑和順,使心安適,方有益於身強神怡。

保健方法:

(2)閉目,雙手中指指腹按、揉血海穴,雙手掌心重疊按揉關元穴,雙手食、中、無名、小指尖相對,推拿印堂、神庭、百會、風府穴;食、中、無名小指指腹併攏,按摩頭後頸項。反覆1~3分鐘。

保健效用:養精益血,以補心氣;貫通官竅,以安神志。

部分素材源於網路,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匯智善水

關注我們,更健康

更多服務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匯智善水服務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