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好大喜功不聽勸,屢屢北伐導致蜀國早亡!

諸葛亮:好大喜功不聽勸,屢屢北伐導致蜀國早亡!

一個極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錯誤。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主持蜀政,南征北戰,多有失誤,所以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句話還是很有真理性的,偉人也難例外。

但是,要是能夠保持頭腦冷靜,思想清醒的話,那麼可以將錯誤的危害性減少到最低程度。如果摻雜進感情因素,明知其可為而不為之,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勢必帶來很壞的後果。

諸葛亮作為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典型,我們對其人格的偉大,所產生的景仰心理,是一回事情;但從其堅持錯誤的北伐政策,而導致蜀國過早地敗亡,來剖析他的得失,則是另外一回事情。

他所以要上表陳詞,因為大家反對北伐。主要是國力不強,人心思定,連年征戰,不勝負擔,當務之急,應該使蜀中人民得以喘一口氣,休養生息,醫治戰爭創傷。而諸葛亮卻不顧這種普遍的抵觸情緒,堅持他的北定中原,開疆闢土,恢復漢室,繼承大統的方針。

第一,他從漢賊不兩立,到蜀魏不兩存,到有魏則無蜀,到「王業不偏安,惟坐以待亡,孰與伐之?」作出了錯誤的判斷。魏雖有吞蜀之心,不過,曹睿上台後,舉朝上下,是主張掘壕堅守,待吳、蜀內亂的。他錯過了這樣一個相對平靜,可以養精蓄銳的時期。第二,因承受先帝伐賊之託,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這種感情上的義務,使他罔顧客觀是否可能,貿然行動,很大程度是在維護個人的威信和尊嚴,是不足為訓的。第三,他還錯誤地認為如果繼續相峙下去,必然要出現突將無前,精銳不存的空虛狀態。因此主張趁這些有作戰經驗的將領仍在時,早打,大打。這種思路和他沒有說出來的,對於他個人的過於自信,和對後來人的缺乏信心是相聯繫的。其實戰爭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個別人的有無去留,是不起決定性作用的。因此,在剛剛結束的一次失敗戰爭以後,連他自己都承認「民窮兵疲」,「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情況下,又發動一次不量力的進攻,前景當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收在《古文觀止》里的前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最廣為人知的文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及從這兩句話延伸出來的杜甫的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便構成諸葛亮垂範千世的至善品格,被萬人景仰的忠誠典範。

所以,文學這東西,它要渲染起來的話,挺能打動人心的。我們管這種作用,叫做「煽情」;而煽情的結果,往往就有一葉障目的弊端。前後《出師表》的感情,當然是真摯的,表達諸葛亮的耿耿忠心,簡直溢於言表。但是,若研究一下蜀國當時的內外狀況,剛剛勞師遠征,七擒孟獲歸來,諸葛亮就要揮戈北上,這兩篇動員令,從給蜀國所造成的後果看,就頗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了。

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具備的素質。但他一不顧國力強弱,二不顧民心向背,三不顧敵方虛實,四不顧周邊環境,就要向曹魏挑戰,實屬冒進行為。好像所有好大喜功的領袖,都有因冒進而吃苦頭的教訓,而吃了苦頭還繼續冒進,再吃更大的苦頭者,也不乏其人。所以,二次上表,甚至連阿斗也勸他了:「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阿斗當皇帝後,可算是一無可取的庸才,獨有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雖然他的出發點並不是正確的。可惜他這個皇帝是個傀儡,如果說話算數,休養生息,修邊固防,也許還真能偏安一隅。可是諸葛亮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勞軍擾民,內外交困,以致西蜀苟安的局面,也不能長久。

《蜀記》里記載:「晉初扶風王駿鎮關中,司馬高乎劉寶、長史滎陽桓隰諸官屬士大夫共論諸葛亮,於時譚者多譏亮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

吳大鴻臚張儼作《默記》:「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闢土地,征伐天下,未為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

這都是與諸葛亮同時代,或稍後一點的人士,對於他頻繁北伐的議論,可見當時有識之士,對他的六出祁山,是大不以為然的。諸葛亮罔顧國力,頻繁出擊,實在是由於他太過於自信自負。但這種心理失衡者,豈止孔明一人,凡領袖群倫者,一旦成為人譽自詡的濟世之才,便有一種功名欲,不朽欲,樹碑欲;甚至像文壇這麼一個其實沒有什麼戲唱的場合,也有人來不及地給自己蓋個廟,以便活著被人上供,真是很可笑的。孔明認為曹操死後,魏國再無足堪較量的對手,過於輕敵,過於躁急,想打開蜀國的封鎖局面。當然,這也是他過於相信自己萬能,過於追求不朽聲名的結果?

這種可怕的慾望,也是此前此後許多人物都具有的留名萬世的情結。哪怕傾家蕩產,禍國殃民,也情不自禁要在歷史的長卷中,給自己樹一塊碑石。諸葛亮的出兵漢中,絕對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悲劇。由於他位極人臣,權重一國,自然無人能夠左右他,結果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大家看著他一步步地走向最終的失敗,無法挽救。

所以,他的親信馬謖認為「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豈可復征?」他是聽不進去的。譙周的苦諫:「何故強為?」他同樣不以為然,甚至連毫無頭腦的後主阿斗,不解地提出疑問,也都阻止不了他北進的意願。

這樣一意孤行,置蜀國於死地,恐怕是這個偉大人物的大錯了。

他若是如張儼所說,不將國力消耗殆盡的話,蜀與魏之爭也許是另外的結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眼 的精彩文章:

史上那些有眼光和沒眼光的老丈人
順治是人們想像中的情種嗎?不是!其死亡和董鄂妃關係不大
晉代王謝豪門兩位才女:悲慘的命運,令人嘆息!
國本之戰:一代貴妃「鄭貴妃」,為何如此慘敗?
宋真宗為什麼要堅持封禪泰山?

TAG:好奇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