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自我傷害行為

關於自我傷害行為

文|馬英豪

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首先要對這個標題作一說明。我把一些行為稱為自我傷害行為,在這裡,我有意的想與自虐作一區分。應該說,自虐包括在自我傷害行為之中,但自我傷害行為不等於自虐。自我傷害行為在這裡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我把那些對自我不利——包括身體,精神,以及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等等——都叫作自我傷害行為。舉例子來說,比如自虐(這是比較典型的),抽煙,肥胖,自殺,各種癮,手淫,失眠,貧窮等等,這些行為都在我所談的自我傷害行為之內。可能大家會對貧窮感到意外,這怎麼會是自我傷害行為呢?這又怎麼會是因為內在的心理動力引起的呢?在後面,我們探討電影《心靈捕手》男主人公威爾時會談到這點。另外,意外事故也是自我傷害行為,甚至疾病也同樣如此。關於這點,露易絲·海在她的著作《生命的重建》中描述得很詳細,甚至在最後還列了一個表,把一些疾病與心理動力對應起來。

我們來繼續把這個問題引向深處,當事人在恨誰?誰是他的憤怒的對象?結果我發現,恨誰、對誰憤怒並不重要,重要的,有自我傷害行為的人,他把對另一個人的恨與憤怒移情到了自己身上,也就是說,他把自己當成是他所恨的對象,因此,現在你可以理解,具有自我傷害行為的人在實施自我傷害時,實際上是對另一個人的懲罰。當然,這是屬於潛意識的行為,當事人是很難意識到的,這也正是我有必要在這裡進行討論的原因。

當事人之所以把對另一個人的懲罰轉變成是對自我的傷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現實生活中,當事人無法對另一個人表達憤怒,更別說是對另一個人進行懲罰,換句話說,當事人把對另一個人的憤怒壓抑起來了。比如說,當事人憤怒的對象是一位已經過世的人,或者,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自己的愛人,或者,是自己的上司,總之,當事人無法對憤怒對象表達自己的憤怒,於是,自我傷害行為就產生了。我突然想起了那句話,「別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講的真的是太對了。當然,當事人如果能夠直接對憤怒對象表達自己的憤怒,自我傷害的行為就不會產生。然而,這又會引發另一種情況,那就是會受到道德、良心的懲罰。比如,直接對父母表達憤怒,那就成了不尊重老人,直接對愛人表達憤怒,那就有可能威脅到正常的家庭關係的穩定,直接對上司表達憤怒,那就意味著可能自己炒自己的魷魚。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白,自我傷害行為的背後,是自我生存與發展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而在這二者的關係中,社會道德是處在第一位的,個人利益是處在第二位的,所以,恨與憤怒的壓抑就更為常見些。另外,比較而言,把自己當作憤怒對象進行懲罰似乎比直接懲罰憤怒對象來得更為容易些,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會採取自我傷害作為懲罰所恨的人的一種途徑。需要再次說明的是,當事人是意識不到這些的,當事人一旦意識到自我傷害行為的真正動力,他就不會再這樣做了,這正是我想來談這個問題的原因。

我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果,我的依據是,自我保護是人的最重要的本能(也可稱之為生存本能)。這種本能的特徵是使自身強大且不受傷害。而這也是萬物最基本的特徵。不管是在動物界、植物界、生物界,甚至是物理界也都是如此。我們知道,物質的形成是由於引力的作用,而引力的作用又形成了各種星體,這就是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引而伸之,生物的形成也是引力作用的結果,因為生物的複雜性(比如人),用引力來解釋就顯得有點困難,所以,就只好借用另一個詞了,那就是「生命力」。生命力在本質上具有引力同樣的特徵。引力使物質凝聚一起並不斷變大,生命力則使得人不斷強大而不受外界傷害。好了,這個問題就此打住吧,要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用一本書的文字都有點困難。總之,我得出的結論是,自我保護是人的最重要的本能,這種本能的特徵是使自身強大且不受傷害(引用達爾文的理論,就是優勝劣汰,萬物都在朝著很優的狀態進化)。因此,自我傷害行為顯然與這一本能相矛盾,當事人對自我的傷害絕非本意,他要傷害的對象絕非自己,一定是他弄錯了,他把自己當成了他想要傷害的對象(這是潛意識,他很難意識到)。

實際上,從另一個層面來講,恨本身也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這是一種情感標誌。之所以當事人會恨,是因為當事人曾被所恨對象傷害過,當事人為了不再繼續受到傷害,於是,他豎立了一個情感標誌,就是恨,因為有恨,當事人就對所恨對象保持一種高度的警惕狀態,避免再受傷害。當然,如果可能的話,當事人會採取報復與打擊行為,如果被恨對象受創傷被「鎮壓」下去,受傷害的危險就解除了。不過,人們往往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敵對狀態對當事人是害大於利的,在敵對的狀態中實際上是消耗了當事人的能量。而當事人心中的恨與憤怒如果不能排解,最後就會形成自我傷害行為。有自我傷害行為的人不願意放棄恨(在治療中表現為抗拒),根本的原因是當事人想以此來保護自己。

我想還是先舉個例子來講可能會比較好些,不然的話可能會有些太抽象了。有一位網友,有一次和她聊天,談到哲學,她說我不懂哲學,但我覺得我對哲學還是有一點了解的,所以,我就完全借用儒、釋、道幾家的原話回復她,她後來很生氣,一連寫了十幾個「你不懂,你不懂!」讓我去好好學學哲學。我對此並不生氣,只是感到奇怪,覺得她這樣聊天很失態,她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後來了解到,她與父親關係不好,父親對她要求很恪刻,她的一篇文章在一家報紙發表,父親卻打擊她:有本事就發表到更大的那家報紙上。在前天的聊天中,她告訴我她想自殺。當然,這次想自殺與她父親無關,她寫了幾封信給教她命理的老師,但那老師沒回她。也是從她身上,我開始思考自我傷害行為的。她的自殺的想法就是自我傷害行為,很明顯,背後的動力就是恨與憤怒,她所恨與憤怒的對象就是她的老師,她因為老師未回復她而感到受到傷害,她無法表達她的憤怒,無法傷害老師,所以,她採取了自我傷害行為(雖然還只是想法)。

不過,從她身上我又發現了另一個重要的信息,象她老師未回復她信這樣的事應該算不上什麼大事,卻使她憤怒併產生自殺的念頭,這應該只是表面的現象,只是個誘因,而不是內在根本的動力。真正的動力我想應該與她父親有關。她真正恨的是她父親。她從父親那裡沒有感受到父愛,因此,她不知道什麼是愛,如何去愛。她心中缺乏愛,渴望愛,但又總對愛存有質疑。事實上,她眼下也的確在感情問題上存有困惑。有位心理諮詢師說她有同性戀的傾向,而她當晚告訴我,她最近聊天的90%的都是女性。我想,這種傾向是可能的,她與父親的隔閡使她對來自男性的愛持有質疑與排斥,從而有可能把這種愛轉移向女性。

總結一下,具有自我傷害行為的人大多都與童年缺乏愛或受到傷害有關,他們具有以下特點:猜忌,以自我為中心,相信權力或能力,追求完美,有控制欲。因為他們沒有得到真正的愛,所以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從而對所有的愛、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因為對周圍的人不相信,那唯 一能相信的,就只有自己了,所以,這些人大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對權力或能力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慾望,因為,他們認為,他們之所以不被愛,是自己還不夠好,不夠強大,當他們夠好夠強大時,他們就會得到愛,就不會被傷害。當然,這樣會使得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某方面的成就,比較典型的代表人物算是音樂天王邁克·傑克遜了,他因為缺乏父愛,因此,激發了他超人的音樂表現力,讓他在音樂方面取得了超人的成就。他把希望從父親那裡得到愛轉移到了他的歌迷身上,他不惜為了博得歌迷的愛而整容(這就是自我傷害行為,這表面上看是對愛的渴求造成的,而對愛的渴求正表明愛的缺乏,而愛的缺乏則反映了父親的暴力與傑克遜內心的傷害,而這必然會造成恨與憤怒。這是更深一層的原因。),最後,當歌迷不再愛他,開始抵毀他時,他甚至不惜以死為代價以重新喚得歌迷的愛。類似的事例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因為害怕失去,所以就會極力想要控制。只有在自己的控制下才會有安全感。就比如那位網友,她多次給老師發信,這在潛意識裡是想對老師有所控制,當老師未回復她,她感到失去了控制,因此也就失去了安全感。她之前與我聊天,說我不懂哲學,言辭激烈,這也是一種控制,如果我表現得很好,她就會有受傷害的威脅,所以她要打擊我,我被打擊下去了,受傷害的威脅也就解除了。很明顯,她的這種行為已經無意識地繼承了她的父親,因此,可以判斷出,他父親也是曾經頗受打擊的人。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電影《心靈捕手》。《心靈捕手》講述了一位年輕的數學奇才卻甘願做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與幾個死黨混在一起,後來接受心理專家的治療,心理專家終於打開了他的心門,發現了他的心結,原來,小時候父親經常酒後對他施行暴力。這使他成年後不相信真愛,不敢把自己完全呈現給別人,使他儘管懷有超人的天份,卻甘願做一個清潔工(這就是自我傷害行為,有意使自己陷入困境。)(另見《阿甘正傳》中的女主角)

具有自我傷害行為的人在治療時會有一種抗拒心理,這種抗拒心理可以說是對他人的不信任,但從本質上來講,是持續的恨與憤怒,不願意釋放。就象《心靈捕手》中,主人公對於心理治療的抵制。對於那位網友,當我嘗試和她一起尋找問題的原因時,她卻表現出抵制狀態,她說她就是這樣,她就是想死。

然而,真正的解決之道就是釋放,釋放掉心中的恨與憤怒,原諒與接受那個所恨的人,學著去愛他,當做到這點時,當事人就不會再有自我傷害的行為,同時,當事人會從之前所恨的人那裡獲得有用的能量。

最後想要說明一點的是,這裡談的是影響人的兩大內在動力——愛與恨,並不具體,實際上,每一具體的行為都有一個具體的精神動力。我只想探討一下最基本的動力問題。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那些對心理學了解並不多的人,所以力求文字少,通俗,不敢深入地寫去,不然那將會是很大的篇幅——很多人並不喜歡看很多的文字。因此,文中概括部分是在所難免的。)

英豪另眼看世界,世界原來如是。

簡單就是力量,改變贏得未來。

本公眾號只發英豪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豪如是觀 的精彩文章:

做人就應該走中正之道

TAG:英豪如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