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動房的前世今生

被動房的前世今生

房子作為人賴以生存的居住空間

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哥特式建築、巴洛克建築、古典主義建築.......

建築風格更新換代,進入百花齊放階段

直到被動式建築出現,讓建築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歷史上第一次被動式理念探索

是通過一搜極地考察船

恆溫恆濕的舒適船內體驗,萌發了人們對建築功能性的探索,這在被動式建築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上世紀八十年代

被動式建築理念被正式提出

1980年代,德國建築物理學家F博士正式提出被動式建築理念。這掀起建築史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意味著全新的生活時代到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

首個真正意義的被動式建築誕生

1991年,世界上第一座被動房建築終於在年德國的達姆施塔特建成,而且從建成至今的十幾年裡,一直按照設計的要求正常運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千禧年,在德國首個被動房社區形成

2000年,在德國建成首個被動房小區,低能耗、生態綠色的建築,在德國掀起一場健康生活運動。被動式建築的影響力開始向世界蔓延。

2010年上海世博會

一個名為「漢堡之家」的高節能建築備受矚目

因其建造成本低,節能減排效果好,室內恆溫、恆靜讓參觀者印象深刻,這便是被動式建築第一次在中國亮相。

2014年浙江

我國首個被動式建築酒店建成

該酒店大樓共計五層,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由36間一室的員工公寓、6間兩室的行政套房,以及4間三卧室的樣板公寓組成。

2014年,新疆「幸福堡」落成

新疆氣候多變,但被動式建築也不甘落後,臨街商業獨棟,室外氣溫零下20℃內,也無需供暖,被動式建築保證室內四季如春。

2016年,PHI系統培訓在中國全面鋪開

2016年始,綠色建築研習社首期全中文考試,共有45名專業人士通過考核,獲得PHI設計師/諮詢師國際認證,這標誌在中國超低能耗建築人才培訓進行規模式發展階段。

2016年,被動房在山東省全面發展

山東省是國內被動式建築示範區,其中山東城建學院被動式教學樓,是示範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被動式公共建築,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左右。

2017年,首場關於被動房是否適合中國的討論會在京舉行

2017年1月,綠色建築研習社在北京舉辦「激辯被動房」交流會,討論被動房到底是否適合中國,現場坐無虛席,氣氛熱烈。

2016年,《在中國各氣候區建被動房》報告發布

PHI出台《在中國各氣候區建被動房》的研究報告,給中國所有氣候區提供系統的被動房設計方案。

部分內容摘自「濟南漢峪海風」

獲得全球最頂尖被動房技術資格認證

歡迎參加第10期PHI被動房設計師學習

每日一條

用1分鐘來了解被動房

【第152條】被動房組件之牆,屋面,底板(1):與節能有關的主要特徵是其傳熱係數U值。其他性質都是次要的,例如熱質量或通風面層。使用完善的整套結構系統很有幫助 ,這些系統提供了對所有相關建築構件節點的解決方案,例如窗戶安裝,牆與牆,牆與屋頂的連接。這些節點都要保持氣密,理想情況下無熱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綠色建築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北京市政府新大樓是綠色建築嗎?

TAG:綠色建築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