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拜謁荔枝林深處湛若水墓

拜謁荔枝林深處湛若水墓

雨中剛登完南香山,又來到廣州增城區新塘鎮天蠶嶺山麓拜謁湛若水墓。

2016年11月26日下午,我和黃大明、郁海雷等幾位朋友在增城湛甘泉文化促進會幾位負責人的陪同下,冒雨來到一片茂密的荔枝林中尋找湛若水先生的墓葬。

湛若水(1465—1560),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其核心理論是「隨處體認天理」,其學派被稱為「甘泉學派」。湛若水墓依天蠶山麓而建,坐西北朝東南。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灰砂分層版築的太師椅形山手墓。本次拜謁前已知該墓保存較為完整,包括一級護嶺、享堂、三級拜台、月池,享堂內灰砂版築象徵性的明樓,墓前有倒塌的石柱,神道自北向南依次排列有石瓮仲(文、武官各一)、石馬、石虎各一對,石羊一隻。

在密林中,撥開比人高的荊棘雜草,首先見到了隱匿與樹林中的一匹石馬。這匹石馬差不多有真馬那麼高,雕刻精美,馬首、韁繩、馬鐙、甚至繩穗等每個部位保存完好,屬於典型的明代石雕。在經歷450多年的風雨之後,依然完好,實屬難得。接著,我們又找到一對文武官員的石像,武官頭像早已被人砍掉,文官石像保存完整,個頭比真人略高,雕刻的同樣精美。湛甘泉文化促進會會長湛柱輝先生介紹,這些石馬、石人,還有石虎、石羊都位於墓葬的原神道兩旁,原來的神道有一公里長。

接著,在湛甘泉文化促進會幾位負責人的帶領下,雨中又穿過一片荔枝林,來到了甘泉先生的墓前。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築,氣勢恢弘。湛柱輝先生全程陪同,並親自作詳細講解。

原墓是按照尚書級別規制而精心打造的。墓葬隨山勢從下而上分成四級,從第一級的池座從下而上至第四級的墳頭總長有20多米。第一級為池座,寬2.55米、深6.4米,池座的前邊及兩側都有望柱、欄板圍成一匝。墓後用灰沙、山石砌築護土牆,成半圓形,直徑44米,繞於墓外。第二級為前台,寬14米,頗寬敞。第三級為拜台,左右兩邊的板築牆上分列雙鉤篆文「山斗八座,貝儒千載」、「九十五年,全歸不朽」十六字,是稱譽他學術輝煌一生的贊銘,刻字與板築同時而成。有意思的是,篆文稱甘泉先生為「貝儒」,而不是「真儒」,隱含其為「出生於沙貝的大儒」。拜台在正中間,板築,橫長5.15米、寬2.55米、高1.13米,墓主棺具深埋在拜台下面。

墳頭由板築牆繞成半圓筒形,口寬5.5米,正中墳包獨特,用灰沙築成一座四柱三間的碑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寬廣,正間辟碑龕,高1.46米、寬.76米。上層亦四柱三間,四面縮減,兩層的立面如「凸」字形。上層正間有篆文「諭葬」二字。該墓是廣東省內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板築最精工的明代古墓,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可惜該墓在1989年遭炸破盜挖破壞,破棺棄骨,墓碑被砸毀,現所見白雲石碑是1991年其後裔子孫重立的,現也破損。當時破案後,僅追繳回18個彩繪小陶佣。

整個建筑前有台階,從低一級的台地拾階而上,穿過這組建筑後,可上到更高一級台地。主體建築東、西側均有附屬建築遺迹。墓後部的護嶺在東西兩翼往南延伸成為墓園圍牆,把墓與墓祠圍合成墓園。神道在南側的墓園圍牆以外,呈西北——東南走向。神道、墓祠、墓均在中軸線上,在進深方向呈多級台地的形式逐級升高,規模宏大。墓園區域佔地面積約7270平方米。神道寬度約15米,現存長度約530米。墓園與神道總佔地面積約15300平方米。大型的墓祠建築原基址位於湛若水墓南面。墓祠建築基址區佔地面積為1450平方米,該建築區域的主體建築形製為前後兩進,中為天井,天井兩側為廊。墓園圍牆外側還設有排水溝。利用自然山體開挖而成,從護嶺外兩側依山勢而下,直至山腳;在墓祠上方平台的邊緣開挖防洪溝與兩側排水溝相連,以防止山洪暴發時雨水衝擊建築。整個建築科學合理,位於風水絕佳之地。不過本人認為,這樣一位真儒大師的墓葬應該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只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與其主人地位和墓的價值不相稱。

雨中,我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登上第三級拜台,拋開雨傘,行三跪九叩首大禮。我一邊拜祭,一邊大聲禱告地下甘泉先生:「我是您的學生柯喬的十五世裔孫,在您逝世450多年之後,我代表九華山蓮玉柯氏,代表我的先祖柯喬,第一次來拜祭您!由於相隔千山萬水,我們蓮玉柯氏幾百年也沒有人來拜祭,是我們家族失禮了!感謝您教育了柯喬,感謝您對我們柯氏家族的恩惠!我前來拜祭先師,也是柯喬沒有完成的遺願!先祖柯喬的在天之靈一定會為我的這個舉動感到高興的!」雨水淋濕了自己,心靈卻獲得了慰藉。我不禁想起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所作《題甘泉居》中的詩句:「渴飲甘泉泉,飢餐菊坡菊。行看羅浮雲,此心聊復足。」能夠前來拜祭甘泉先生的墓葬,確實是一件聊以感到滿足的幸事!

甘泉先生生前有「濟蒼生」的理想,關心民眾生產生活。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曾先後任南京禮、兵、吏部尚書的甘泉先生終於得到皇帝批准,可以致仕回家。他離開南京,取道浙閩返鄉。途經福建仙游縣楓亭,品嘗荔枝,甘泉對優良品種讚不絕口。於是,他懷核而歸,交鄉人培育栽種。後人稱此種荔枝為「尚書懷」。如今,甘泉先生躺在自己帶回的良種種植培育的荔枝後代的樹林里,看著如今日益富裕發達的家鄉,我想他老人家一定會感到很欣慰的!

甘泉千古卧天蠶,

望海依山面向南。

理學真儒魂尚在,

清風明德潔如蘭。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州市增城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湛汝松先生這首詩是對甘泉墓、甘泉先生的成就和品德做了很好的評價。拜謁甘泉先生墓,不僅獲得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而且得到了陶怡情操的精神享受,可謂此行不虛啊!

藕塘孤荷2016年12月24日星期六補記於合肥松湖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湛甘泉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湛甘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