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氏書樓:一縷繚繞眉州千年的書香

孫氏書樓:一縷繚繞眉州千年的書香

十國春秋記載了孫氏先祖入川的情況

孫家先祖曾為寇準寫碑文

書樓原址在現在的東坡區復興鄉西湃村

蘇東坡《東坡志林》里有篇文章《孫見異人》,說的是眉州彭山有進士宋籌,與孫一起赴京參加舉人考試,到華陰,遇上大雪,天未明時,路過華山腳下。有個記錄路程的碑上寫著「毛女峰」,看見一老年婦人坐在碑下,鬢髮雪白,面上沒有清寒的樣子。這時候路上還沒有行人,不知她從哪裡來,雪地上也沒有足跡。孫與宋相隔數百步,宋先經過老婦身邊,雖然感到奇怪卻並沒有流連。孫遇見後與她交談,他帶有幾百大錢掛在鞍上,都給了她。等到追上宋,告訴了這件事。宋悔,返回尋找,已找不到了。這年,孫以第三名的成績考中舉人,而宋老死無成。

孫(996~1064),字夢得,北宋眉州人,號「書樓孫氏」,唐末藏書家孫長孺六世孫。天聖八年(1030)考中進士(探花),歷任開封府推官、尚書吏部郎中、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嘉祐五年(1060),拜參知政事(副宰相)。英宗即位,為戶部侍郎。告老,治平元年(治平是北宋宋英宗年號)十一月卒,年六十九,贈太子太保,謚文懿。有文集三十卷。孫曾奉旨為北宋宰相寇準撰《寇忠愍公族忠之碑》。(《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一·孫傳)

可以肯定地說,孫由於長期在京城為官,久處顯要,對家族這座書樓是給予過相當大的關心、支持和援助的,至少在豐富書樓藏書、修繕等諸多方面。我們可以想見,當家族的人進京搜購書籍時,他是怎樣的一腔熱忱;在書樓須修繕時,他又是如何的慷慨解囊……因為他的血管里轟響著祖先的血液!

建書樓 書香裊娜

孫六世祖孫長孺,蜀郡眉山人。本為浙江富春人,孫武子後裔。中唐時期(766~835),其父孫朴官長安,長孺遂隨父官宦而生長於長安。後長孺攝眉州彭山令,於是就定居於眉山。(《十國春秋》卷第五十五)

孫長孺這個人別無他好,平日里官府之事以外就好讀書,買書,收藏典籍。到他任滿罷居眉山,搜購的典籍已達到數千卷。

眼看著自己一天天老去,他心中的愁思也愈來愈深,愈來愈重!如何將這些典籍保存下來,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一個夢,一個無法解開的「結」。有一天,他坐在書房翻看典籍的時候,偶然讀到了魏晉南北朝崔慰祖、范慰築樓藏書的故事。這令他興奮不已。儘管華髮早已染白了雙鬢,但他依然樂得像個孩子似的,差點蹦了起來。他決定仿效前人,築一書樓,讓所藏典籍得以代代相傳,嘉惠後世。

於是他請來了十餘個工匠,開始建造書樓。過了幾個月,書樓建成,不少人聞名前來觀瞻。又一個想法在心裡油然而生,這書樓倒是建成了,可這書總不能讓它老藏掖著吧,得讓更多的人得到書香的潤澤吧?於是,他便請來了方圓十餘里有名望的人來做老師,教導那些前來讀書的年輕人。

這書樓名聲愈見大了。這不,連當時逃難到成都的僖宗皇帝都給吸引來了。(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陷長安,唐僖宗經500神策兵護駕倉皇出逃至成都)。見過書樓,這僖宗皇帝感慨萬分,御武德殿,遂榜書「書樓」二大字賜予孫長孺。自此,孫氏書樓名揚天下。

樓焚毀 信念彌堅

孫長孺臨終時,將幾個兒子叫到了床前,叮囑他們說:今日我將去,只一件事放心不下,希望你們日後好好保護書樓,這樣,我死也瞑目了。說完溘然長逝。

此後,孫氏子孫們一直謹遵先祖遺訓,很好地保護著書樓。可那個時候的唐朝龍椅,一個個的皇帝屁股似乎還沒坐熱,又輪到下一位了,不僅如此,當朱溫殺唐昭宗篡唐建立後梁之後朝代更是不斷更替。

轉眼到了後唐攻打前蜀(925年),李存勖點燃的一場戰火,不僅滅了前蜀,也讓這座皇皇書樓頃刻間坍塌於地。孫氏子孫們紛紛投入撲火之中,用手掘開斷垣殘壁,扒出了一本一本的典籍。面對殘損的書卷,他們的心彷彿也千瘡百孔,但他們的信念也更堅定了,一定要讓書樓重新建立起來!

治所處斷不能再建,那移址哪兒呢?治所東南十五公里的魚鯫鎮乾明寺山麓彷彿是一個最佳的選擇(註:《讀史方輿紀要》說,魚鯫鎮在州東兩河口,有巡司,足見此處之繁華)。於是舉家遷至岷江東岸古魚鯫鎮傳燈院(今復興西湃村)。

興山學 重建書樓

此時,孫長孺四世孫降衷(934~965)已近弱冠之年。他這個人年少便因博學聞名,且為人慷慨,喜好遊歷。廣證年間(938—965),他遊學至洛陽,經人引薦到後周大將趙匡胤的宅邸。見到趙匡胤,第一直覺告訴他,眼前的這個方面大耳且有點肥壯的人絕非庸常之輩,日後定能成就一番豐功偉業(這一點,他是從面相和氣度上看出來的,焉能不知),於是追隨其左右;而對趙匡胤來說,也深感眼前的這個人絕非等閑之輩,其言語談吐頗具遠見卓識,遂成至交。(《十國春秋》卷第五十五後蜀八有《孫降衷傳》)。

宋太祖黃袍加身,採取「先南後北」統一中國的策略,平定富得流油一時歌舞昇平的後蜀之後,於建隆(宋太祖年號)初在便殿召見孫降衷,準備授予他高官。可孫降衷不願做官,請求皇帝允許他回去辦好書樓,使更多的人知書識禮,讀書成才。宋太祖同意了他的請求,賜予他衣帶圭田(註: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還授給他眉州別駕(與通判相當,比太守地位稍低)的官職(閑職),讓他利用這份薪俸來辦學。得到了趙匡胤的支持,孫降衷藉機在京城搜求購置了萬卷皇家規定的書籍回到故鄉眉山。

正當他雄心勃勃精心籌劃如何在故居魚鯫鎮重建書樓時,卻不幸轟然而逝。一項偉大的工程由此將留給他的子孫,一個宏大的夙願將由後人來實現!

後來,他的孫子孫辟(孫從兄)又千里迢迢再赴京都,搜集了大量的皇室秘閣收藏的書籍以及各種官本,同時購買書市上的書籍,捆載回故居魚鯫鎮,於天聖初年(1023)建成書樓,號「萬卷書樓」,其藏書為當時全國私家藏書之最。正因為如此,眉山吸引了不少書商,刻書、印書,在宋代成了與杭州、建陽鼎足而立的我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

孫辟又開設書塾,延師收徒講學。因為書樓藏書豐富,一時間,遠遠近近的讀書人爭相前來聽講求學。時人稱為「山學」。山學與書樓都聞名於世。北宋文學家、歷史學家宋祁(998~1061)晚年知成都時,曾作《寄題眉州孫氏書樓》歌頌道:「魯簡多年屋壁藏,始營翚(huī)棘瞰堂皇。髹(xiū)廚四匝香防蠹,鏤槧(qiàn)千題縹制囊。定與鄉人評月旦,何妨婢子誦靈光。良辰更此邀清賞,庭樹交陰雋味長。」

千年書香 孕千載詩書城

此後,書樓又多次遭災損毀,但孫氏後人總是不遺餘力搜購補缺,再興書樓,重振山學。是什麼讓一代代人如此殫精竭慮不辭勞苦,是什麼讓他們義無反顧如此執著?只因他們的心中燎原著夢想的星星之火,只因他們的心中充盈著信念和自豪之光!

南宋魏了翁1210年知眉州,曾作《孫氏書樓記》云:「孫氏之傳,獨能於三百年間,屢絕而復興,則斯亦不可尚矣夫!……」為之嗟嘆不已。蘇軾亦云:「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耦以相助。蓋有三代之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就在蘇軾和蘇轍在父親蘇洵帶領下進京參加進士考試那年(1057),眉山舉薦參加進士考試的有四五十人,考中進士的竟達十三人,可見眉山好學的士人之多,讀書成果之顯著。連當時的仁宗皇帝也驚嘆:「天下好學之士多出眉州乎!」

據眉山文廟《雁塔碑》(進士題名碑)載:僅宋代,眉山「中甲、乙科者(進士)八百八十人,而氣節文章蘇氏坡(蘇軾)、潁(蘇轍)外,如田(錫)、任(孜)、家(鉉翁)、孫()照耀史冊者。」進士甲、乙科以下尚未計入,且不說明經諸科、特奏名了。目前考證當為909人。

一個小州在三百年間竟有如此眾多的士子釋褐起家,折桂登瀛,不能不說是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南宋大詩人陸遊一次次游眉山,詩讚眉山為「千載詩書城」,孫氏書樓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她本是尼姑、後生下一子當了皇帝、一生不相認、死後才知是此原因
宋代軍事軟弱的四條病根,第二條病根太奇葩,笑掉敵人的大牙!
18歲的他畫了一幅《千里江山圖》「獨步千載」
國慶黃金周到開封旅遊,必須了解的12個景區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