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上的五個涼國及其奇葩都城(上)

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上的五個涼國及其奇葩都城(上)

東晉十六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長達百年以上的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一批大小不一的割據政權。這些政權大多集中在北方,其數量更是遠遠超過名稱中的「十六」這個數。「十六國」這一名稱只是選取了其中較有影響力的十六個政權作為代表。

在這個大分裂時期,很多小國紛紛湧現,而一些小型城市,從不被大一統的王朝所重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割據時期,它們曾短暫地成為這些割據政權的都城,而和其他那些大型城市對峙。這些城市有的早已消失,有的儘管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在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再也沒成為過任何朝代的中心。在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上就存在著四座這樣的城市。在這裡定都的正是這一時期先後在涼州建立的五個政權。

這五個政權都曾以「涼」作為國號,在歷史上分別被稱為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根據建立時間排序)。這其中時間最早的前涼政權可以追溯到公元301年,當時正值西晉後期的「八王之亂」,社會動蕩不安。漢族大姓的張軌向朝廷申請調任涼州擔任刺史。到任之後,張軌先後立下了不少功績,包括平定鮮卑族的叛亂,以及派兵支援朝廷平定內亂。他同時也改善了前涼的經濟發展,使涼州成為了相對安定的地區。張軌也因此贏得了朝廷的信任以及涼州當地大族的支持。

314年,張軌去世,其子張寔得以接過張軌的位置繼續統治涼州。316年,西晉滅亡。此後建立的東晉王朝對北方失去了掌控,張寔執政的涼州成為了一個獨立政權。從301年算起,張軌及其後人一共對涼州統治了長達76年的時間,這在戰火紛飛的北方已經實屬不易,這得益於前涼曾多次向鄰國稱臣,避免了許多領土上的摩擦,且從不關注擴張,在70多年的時間內,只堅守涼州。但在張氏政權的統治下,涼州的經濟得到了長遠的發展,張茂、張駿兩代統治者統治期間,前涼的都城,地處河西走廊上的武威郡的姑臧城也在規模上不斷被擴大。前涼後期,在一系列宗族內鬥、大族叛變中元氣大傷,最終於376年,降於日漸崛起的前秦政權,涼州也被納入了前秦的版圖。姑臧也暫時告別了都城的身份。

但沒過幾年,苻堅統治的前秦在淝水之戰中戰敗,苻堅手下的部將慕容垂、姚萇等人紛紛趁機叛變,建立了各自的政權,剛剛統一北方不久的前秦遭到了分裂。隨後,姚萇派人殺死了苻堅。苻堅去世的消息一年後才傳到偏遠的涼州。涼州刺史、護羌校尉,氐族人呂光得到消息後不久,便自稱使持節、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等,並建立了獨立年號。389年,呂光自稱三河王,396年又改稱天王,並以「大涼」為國號,這就是後涼政權。而姑臧城也重新成為了都城。

呂光曾是苻堅手下的一員悍將,立下過無數戰功,淝水之戰前夕還曾出征西域,逼迫西域各國紛紛投降,他親自打下的西域地區就此也被納入了後涼的版圖。但性情殘暴的呂光並不能處理好政治方面的問題,國家建立後不久,他的兒子們便展開了權力爭奪,其部下也紛紛造反,後涼很快就在一片混亂之中被推翻。之前張氏統治的前涼曾經是十六國中統治時間最長的政權,而呂光建立的後涼最終只存在了18年,在十六國中時間最短。

隨著割據政權後涼的衰敗,河西走廊地區在姑臧城之外又先後出現了另外三座都城,出現了另外三個涼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晉 的精彩文章:

188幅!中華5000年書法代表作,都在這裡了,珍藏!
如果沒有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苻堅會成為氐族的李世民
亂世人民的避難所,這裡承載了華夏文明的希望
安徽此地出一牛人,出身望族,曾廢立皇帝,離稱帝只差一步之遙!
想知道中國歷代版圖那個朝代最強大嗎?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