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話燕雲往事,多麼不容易的一次重得

史話燕雲往事,多麼不容易的一次重得

提起燕雲十六州,不得不提起後晉兒皇帝石敬瑭,漢廷燕雲之痛的始作俑者就是他。

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燕雲十六州為險要之地,易守難攻。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北部屏障,直接導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下,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有著重大影響。併入遼朝的燕雲十六州,不只是遼朝的經濟最發達地區,而且也是遼朝「漢人」問題最為突出的地方。再說到國防資源問題,這也是宋代一個最大的缺憾。中國的地理形勢,到了黃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長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中國之對付北方塞外敵人,更非騎兵不可。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而這兩個出馬地方,在宋初開國時,正好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國手裡。與馬相關聯的尚有鐵,精良的鐵礦,亦都在東北塞外,這也是宋代弱征之一。

宋廷一直不忘,收復燕雲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一直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於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後明在此建內長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但阿骨打死後,宋接受了叛金投宋的張覺,金次為由伐宋[這件事宋廷做的不地道]。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佔領燕京地區。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佔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自此滅亡。

燕雲十六州是: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原屏障。

幽、薊、瀛、莫、涿、檀、順這個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與長城結合拱衛這中原大地。

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1123年金太宗完顏晟即位,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1153年金朝皇帝完顏亮再擴建燕京為金中都,定為首都。

1213年,燕雲十六州被蒙古帝國佔領。成吉思汗大軍南下,橫掃河北,1215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克金中都,並改名為燕京,1234年,蒙古滅金朝。1276年,元朝滅南宋,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餘抵抗勢力,統一全國。1264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改燕京(也就是今天北京市)為中都,定為陪都。1267年忽必烈遷都位於中原的中都,1272年,將中都改名為大都(突厥語稱汗八里,帝都之意),將上都作為陪都。

燕雲十六州在非漢族的統治者統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新併入漢人勢力範圍。

多麼不容易的一次重得,石敬瑭也被歷代所唾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有一小國靠著宋朝富強 面對蒙古人時又為宋朝做了六年擋箭牌
孫氏書樓:一縷繚繞眉州千年的書香
她本是尼姑、後生下一子當了皇帝、一生不相認、死後才知是此原因
宋代軍事軟弱的四條病根,第二條病根太奇葩,笑掉敵人的大牙!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