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格與美學,德國人眼中的總督官邸

風格與美學,德國人眼中的總督官邸

9月10日參加了第二屆德華論壇,聆聽了德國德累斯頓建築文化協會主席塞巴斯蒂安·斯多茨博士(Dr.-Ing.SebastianStorz)的主題演講,我一直很期待,德國人究竟如何看待青島的德式建築?青島的德式建築在建築史上又有何等地位?通過本次演講,讓我對青島德式建築與歐洲建築的關係又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心靈記憶與城市變化中尋找平衡

在正式開始專業分享之前,斯多茨博士分享了他對於青島的感情和城市發展的規律,其中有幾個觀點我認為非常有意思,在這裡分享給讀者。

對他而言,居住不僅是空間和地點,同時更承載著一個人內心的歸屬。一個被成長記憶浸透的地方,人們稱之為家鄉,那裡的建築同樣就成為了心靈居所。在博士學習建築的時候,正好是德國二戰後的重建時期,當時就有學者提出,建築不要新建太多,不要新建太快,否則會讓人們失去從前的記憶,缺少了心靈的依託。然而變化又是世間永恆的規律,城市在發展,變化無可避免,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在心靈記憶與城市變化中找到平衡點。

聽到此,我不禁暗自發問,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這樣平衡點存在嗎?或許有吧,在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還能略好一些,但在更多小城市或者鄉村,曾經的記憶已經被打磨的差不多了。對於青島而言,守住這些老建築,就是守住一座城市的記憶!

博士還講到,他在來青島之前,曾經想像過青島人會如何對待那些老建築!他覺得從前德國的殖民侵略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所有那個時期的痕迹會不會被一切抹掉?到了之後他很驚訝的發現很多老建築都保留了下來,青島人以一種自信的態度接納了那些歷史遺存,並以積極的態度去審視與認知,才形成了今天中德文化交流的基礎。

我一直在思考青島的城市性格,開放、包容、樂觀……這種大性格在青島不平凡的近代大歷史中萃取精鍊,是歷史塑造了青島,同時青島也創造了歷史!

青島德式建築,是歐洲建築史的延續

如果不了解過去,無法認識現在,更無法掌控未來!要讀懂青島德式建築,就必須了解歐洲建築!斯多茨博士為我們舒展開一段璀璨繽紛的歐洲古建史,而德式建築只是歐洲建築的一個方言!

歐洲建築藝術風格劃分(筆者根據博士演講整理)

在歐洲古建風格史的劃分上,博士引用了德國著名考古學家和藝術學家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的理論體系,熟悉建築的朋友自然不會陌生,在這裡我最感興趣的是19世紀末,青島德租時期所對應的建築藝術風格,對於這段歷史,德國的專家給出了一個專業定位叫做歷史主義(Historismus)和新藝術運動(在德國稱作青年風格派),而在同時期青島的德式建築中,有很多建築恰好體現了此時德國所流行的風格,1919年所產生的包豪斯風格就沒有來到青島,這也順應了文化傳播的規律,因此我們回頭看青島的德式建築,既有那個時代的代表性也有局限性!

瑪麗亞拉赫修道院和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新舊羅曼式建築的對比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和柏林新教教堂(柏林大教堂),新舊巴洛克建築的比較

在這個階段,反應在建築上,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歷史主義,另一個則是青年風格派。先說一下歷史主義,和新古典主義不同,是對中世紀以來各歷史建築風格的改良與創新,包括新羅曼式、新哥特式、新文藝復興、新巴洛克等,特別要講一下,威廉二世有自己的建築風格,在那個德國迅速強盛,自信心爆棚,自詡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的時期,自然是新羅馬風盛行。另一個必須要說的則是青年風格派,在德國誕生於1897年的新藝術運動在青島有了自由發揮的舞台,這個對抗工業革命、反呆板直線的青年風格派在青島划下了最完美的弧線!而所有這些歐洲建築的風格與元素,都成為青島德式建築的背景。

青島天主教堂的建築樣式,和德國萊茵河畔羅馬人留下的建築風格非常類似

青島德華銀行,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

青島基督教堂青年風格和歷史主義的結合,花崗岩的點綴極具特色

督府學校則是一種更簡潔的建築風格

青島德華大學,牆體和屋頂更為簡潔,這種風格在德國20世紀30年代很受歡迎

特別值得一提的,相比現代建築從功能方面出發,歷史主義的建築有很強講述的能力,我很喜歡「講述」這個詞,我時常在反思我們現代建築的意義,為了採光多開一個窗子,為了多一點面積做個飄窗,外立面設計毫無細節可言,這樣的建築,在未來我們能跟子孫講述什麼呢?看看青島那些曾經的老建築,每一塊石頭、一個入口、一個山牆、一個山花、一個塔樓、一座閣樓、一片屋頂……全都是故事,這才是有藝術生命力的建築!

不是折衷主義,而是威廉時期的風格主義

對於青島最具代表性的德式建築——總督官邸(迎賓館),其在建築藝術史上的定位究竟是什麼呢?斯多茨博士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對於總督官邸的建築風格定位,博士給他取了一個新名字,叫做威廉時期的格主義,是一種遊戲式的歷史主義的演變我理解的這個「遊戲」是一種充滿生活意趣,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設計手法,作為對比的膠澳總督府就只有權威性和威嚴感,毫無「遊戲」感可言。

風格主義一詞源於義大利文Maniera,也被譯為樣式主義和矯飾主義,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末期發展成風格主義,它反對理性的指導作用,強調內心體驗與個人表現,注重藝術創作的形式感,傾斜線條和曲線的運用比較明顯。

在總督官邸的入口處我們發現兩個窗戶構造並不一樣(圖標1和2),中世紀風格的走廊(標誌3)還有故鄉風格(外露半木構德國民居建築特色),但除了這些改良的歷史主義的元素外,花崗岩的點綴別具一格,處處在打破立面的平衡,是一種相當「遊戲化」的處理方式,當然還有青年風格派的。

這是總督官邸朝向大海的立面,中世紀走廊(標註2) ,文藝復興風格也用大理石,這裡進行了變形用到上面去。

另歐洲建築從文藝復興開始,對建築的比例和尺度均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的改變,因此在總督官邸的立面元素中,專家還是發現了非常多的歐洲建築的規定樣式,這些樣式甚至都有自己專屬的名字。

由此可見,總督官邸的建築師熟悉歐洲各種建築風格,靈活運用駕輕就熟,在尊崇歷史主義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在設計的局部充滿了靈感的隨意與遊戲感,花崗岩石塊大小的變化,在立面中鋪貼的藝術化點綴,使這座建築區別於折衷主義的規矩與拿捏,在世界建築藝術史上有自己崇高的價值和地位。博士稱,如果給青島總督官邸在建築藝術史上確立一個定位的話,就是德國威廉時期的風格主義。

而對於總督官邸的內部裝飾,博士更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整座建築的內裝充滿了德國青年風格派的元素,專家坦言,這樣的建築在德國都是非常非常稀缺和珍貴的。

最後,衷心感謝斯多茨博士,75歲高齡,為中德文化的交流勤勤懇懇,現場仍堅持要站著為大家來講解,這種精神真心讓人敬佩。對於我個人來說,對青島的德式建築又有了新的認識,對青島的老建築更多了一份崇敬和自豪,這樣的建築,在德國都很稀缺的建築,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財富和記憶,我們應該世世代代保管好,守護好!

因筆者專業知識有限,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專業人士批評指正。

文中加「青之島」標註的圖片為作者自拍,老照片及其他彩色圖片來自網路。

未經作者本人同意,禁止轉載!

- END -

致敬百年青島

讓青島人重新認識青島

歡迎關注「青之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之島 的精彩文章:

TAG:青之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