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的基礎教育到底好在哪裡?

美國的基礎教育到底好在哪裡?

華哥說


中國的制度培養的大多是思維狹窄的「專業」人才,而美國的制度更傾向於培養思維活躍能力全面的人才。孰優孰劣,當然不是黑與白這樣分明,但美國教育的長遠優勢應該是很明顯的。


作者:昭君


來源:海外文軒(ID: overseaswindow)


全文4211字,讀完大約6分鐘






表姐的女兒比我的大兒子大一歲。幾年前的暑假我們回國時,兒子有時到她家去跟她玩兒。雖說兩個人「男女有別」,語言也不是很通(大兒子的中文有限,小表姐的英文應該還不錯,但她非常害羞,打死也不願意在人前開口),但畢竟是同齡人,所以在一起還是滿開心的。不過,小表姐沒有多少時間和我們在一起,因為她要去這樣那樣的暑期班去補課。對此,兒子很不理解:「上了一年的學,暑假就是讓我們開開心心休息的機會,為什麼還要去上學呢?是姐姐的學習不好嗎?」我跟他說,姐姐上的是成都最好的中學之一,明年就要考高中了,競爭很激烈,所以她不能像你一樣那麼自由自在。






暑假回來後,我父母也來到美國和我們同住。他們和表姐打電話時,常常會問起小表姐的情況。得知她現在每天早上六點多鐘就要起來去上學,一直要到五點多鐘才能回家,晚上還要去上晚自習,兒子當然又是一番感慨:「他們每天上那麼多小時的學,真的有那麼多東西要學嗎?他們學的都是些什麼呢?」我媽媽告訴他,國內的中學生學的東西比他們在這裡學的深得多,而且他們要不停地練習不停地考試,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在重複學過的東西,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考試,所以每天上這麼長的學,還覺得時間不夠呢!兒子聽了,更加慶幸他沒有在中國讀書,不過他也想不通:「中國人那麼聰明,又那麼用功,可為什麼他們的科學和技術還是不如美國呢?」







這個問題當然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所謂的「錢學森之問」,其實質也就是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和中美兩國基礎教育體系的差別有很大的關係。關於這個話題,已經有很多人發表過各種各樣的見解,但作為一個教育家庭出身,在中美兩國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目前又在美國從事大學教育的學者,我自認對這個話題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




我感覺,雖然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在知識的深度和難度方面肯定要超過美國的普遍水平,但中國傳統的教育制度對知識獲取的過度重視,實際上扼殺了許多孩子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中國的教育到今天還是應試教育,雖說教育改革喊了這麼多年,素質教育還是一句空話。而美國學生的基礎能力(數學計算,歷史知識等等)雖然不如中國,但他們的教育體系能夠讓孩子始終對知識保持濃厚的興趣,而且孩子們有很多的自由去探索求知。




很多中國的學生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上大學,而一旦考上大學,學習的動力就消失了,因為他們的精力和興趣已經被十年寒窗過程中的各種補習班,小灶和小考中考大考「榨乾」了;而很多美國的孩子們上了大學後還能按照自己的選擇和興趣去尋求發展,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欲也能夠繼續得到滿足和發揮。當然,中國大學生中也不乏「精英」,但這樣的學生往往集中在為數很少的「精英」大學,而且很多在學成之後選擇到國外求學或者發展。對於中國的教育來講,這樣的「人才流失」當然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另外一個重要的不同,在於美國的教育體系非常注重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包括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組織,領導,和團隊能力;而中國的基礎教育因為文理分科太早,造成了許多孩子嚴重偏科,知識面狹窄,缺乏適當的「軟能力」等問題。




美國的高中是沒有文理分科這回事的。事實上,雖然每個州對高中畢業生的學科結構要求不盡相同,但一般來講都會要求有四年的英文課程和數學課程,三年的科學課程(包括生物,化學,環境科學,或者物理學),另外還必須有一定數目的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課程(歷史,地理,經濟學,心理學,等等)。




雖然每個學生所學的具體課程不一定相同(美國的高中實行的是學分制,每個人的選課是獨立於其他學生的,一些能力超前的學生可以在高中就選修大學的課程,或者到就近的社區大學直接選大學學分,不少大學都會接受這些學分——當然要在通過全國統一的考試之後才行),但至少不會像中國的學生那樣,文理分班之後,文科生就從此不再過問數理化,而理科生也樂得不管歷史政治了。即便上了大學之後,每個州仍然對本科生的課程結構有一定的要求—— 一二年級的公共課程,一般要求有一定數目的語言課,數學課,科學課,以及人文和社會學科。因此,即便是從大一開始就選定理科專業的學生,也必須有一定的文科課程,才能從大學畢業。這樣的教育體制,給學生的較全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美國的許多學者都是文理兼通,除了自身的天份和後天的學術培養以外,和這種體制所提供的早期學習環境還是有不少關係的。






美國的教育也很重視興趣對學習的作用。就拿學鋼琴這件事來說吧,在中國也有不少「琴童」,但很多家長逼迫孩子學琴的動機主要是因為這門才藝對孩子今後考大學可以「加分」。在這種功利的目標之下,孩子學習音樂當然沒有什麼太大的內在動力,這恐怕也是許多中國琴童在拿到十級十二級證書之後,或者在升入高中之後就再也不願意摸琴的原因吧。




在美國當然也有不少這樣的「琴童」,尤其是亞裔父母也有不少是出於功利的目的逼孩子學習樂器,但也有許多孩子是出於興趣和愛好學習音樂 (這裡也有很寬鬆很優越的音樂條件讓孩子們培養這樣的愛好),即便今後不把音樂作為謀生的工具,這個愛好也會成為他們人生的一部分。我就通過小兒子的鋼琴老師,認識了好幾個從事和音樂毫不相干的職業(會計師,科學家),卻仍然堅持從師學習鋼琴,而且演奏水平幾乎達到專業水準的美國人。






接下來再說說美國學校對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吧。記得大兒子上初中三年級的時候,社會科學課上的一個項目是主題辯論。孩子們被分成三人一組,然後每一個小組從十幾個題目中選擇一個。這些題目五花八門,有關於安樂死的,有關於死刑是否應該廢除的,兒子和另外兩個男生選的是關於用動物做藥物試驗的題目。他們要在網上和圖書館做有關的研究,找出支持自己一方觀點的數據和事實,然後做成辯論大綱,再和另外一方進行辯論。不巧,兒子他們的「反方」正好是三個「insanelyenthusiastic animal loving girls" (不可理喻的熱愛動物的女孩),所以儘管兒子和他的隊友收集了很多關於動物試驗如何能夠幫助人類戰勝疾病的證據,他們還是輸給了對方。




聽他講述辯論的情況,我不由想到,我們第一次真正地接觸這樣的辯論,是在大學二年級!這些辯論的題目對孩子們的要求其實是非常高的,有很多題目(像安樂死,死刑)涉及到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和道德準則,這些十三四歲的孩子能夠把自己的論點組織得這樣條理清楚,是非常不容易的。兒子在高中時參加的辯論隊,更是經常涉及一些國家政治,國際關係方面的「大話題」。






2008年大選臨近的時候,正上初三的大兒子的社會科學課上自然少不了關於大選的課題。其中一個項目是讓學生們兩個人一組,每一組抓鬮分配到一個總統候選人,然後準備關於這個候選人的背景資料做成poster,並且要對全班進行一個講演,來說服聽眾為什麼自己的候選人應該被選為下一屆總統。兒子和他的夥伴正好分到名不見經傳的Ron Paul,他很失望,但也沒辦法(如果可以自由選擇的話,大概很多人都會選希拉里或者奧巴馬,所以老師來了一個絕對公平的方法分配候選人),不過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這位候選人的有趣之處。往後他們還會密切跟蹤選舉過程,分析選舉結果,而這些都是這門社會科學課程的規定功課。




我在以前的一篇博克文章中寫到美國社會道德觀的來源,其實這些根植於整個教育體系的活動,正是孩子們了解這個社會的體系和遊戲規則的極好機會。相比之下,中國的中學生們恐怕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去關心類似的國家大事吧。






相比中國教育一邊倒地注重「核心」學科和應試教育,美國的中學生們有很多課外活動,包括體育,音樂,戲劇,及其他通過教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的活動。和中國孩子們業餘時間去上這個班那個班不同,美國孩子的這些課外活動往往是以團隊形式進行的。這些活動往往佔據他們寶貴的課外時間,但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都樂此不疲。




兒子的朋友中,有的整個夏天都要進行橄欖球訓練,有的一年到頭都要進行足球訓練和比賽。學校的樂隊每天排練45分鐘,而且樂隊老師經常讓孩子們接觸和欣賞各種風格的古典音樂。大兒子初中樂隊的彙報演出上,幾十人的交響樂隊表演了包括斯美塔那的「伏爾塔瓦河」在內的曲子,而兒子參加的室內樂隊更是演出了難度很大的維瓦爾第的「四季」中的「秋天」和「夏天」。




高中的音樂和體育方面更是林林總總,光是大型樂隊就有交響樂團,銅管樂團,打擊樂隊,更不要說那些各種規模的合唱隊了。戲劇課每學期都會有音樂劇的演出,什麼「歌劇院的魅影」, 「安妮拔出你的槍」等等,學生們分工精細,管舞台設計的,管燈光的,管服裝的,當然還有大型樂隊的現場伴奏。這些演出的水平雖然比不上正規樂團的表演,但作為業餘選手來講,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了。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精神陶冶和文化熏陶,以及團隊精神,對他們的影響應該是長期而且深刻的。而這些課外活動,在中國的中學裡恐怕是非常難得見到的。







當然,我看到的大多是美國中產階級社區的學校的情況,美國也有不少學校沒有機會和條件對學生進行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注重培養興趣和鑽研精神,注重跨學科的綜合素質,應該是貫穿美國基礎教育的一個主要理念。而對比中國的基礎教育,早早就把孩子們分成文科理科,而且到了大學還不能輕易轉換專業,造成很多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根本沒有興趣和動力,當然是得過且過混日子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表姐的女兒,高中時很想學戲劇創作,也參加了一些專科院校的考試,但最後都因文化課不合格而殺羽而歸。後來她去了西北的一所師範學院學傳媒專業。而美國的大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專業,雙學位,多學位非常普遍,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很多科學家和學者能夠做到真正的博學多才,觸類旁通的原因之一吧。







可以說,中國的制度培養的大多是思維狹窄的「專業」人才,而美國的制度更傾向於培養思維活躍能力全面的人才。孰優孰劣,當然不是黑與白這樣分明,但美國教育的長遠優勢應該是很明顯的。




我作為一個生長在中國的教育世家,又在美國生活了二十來年的教育工作者,常常希望兩個國家的教育體制能夠取長補短。如果中國的教育體制能夠借鑒美國的一些長處,比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以及注重表達能力和團隊能力等方面,而美國的教育體制能夠更加強基礎知識的獲取,兩個國家的孩子們就有福了,但願我不是痴人說夢。






  • 作者簡介:

    昭君(筆名),四川成都人。90年代初來美留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和博士學位,現在芝加哥一所大學商學院任院長。2007年到2016年間在萬維網開始業餘博客寫作,共發表博文三百餘篇,內容涉及教育,時事, 職場心得,生活點滴,人生感悟等。




歡迎轉發分享



版權歸作者所有,華哥編輯




近期相關文章


【點擊藍字可以直接跳轉到文章】




  • 歷史無法抹去的記憶,這套絕版的《西遊記》連環畫註定不凡




  • 他把400個流氓送進哈佛耶魯!寒門與貴子之間,只差一個好老師



  • 寒門難出貴子,是對奮鬥者的公平



  • 中國式貴族教育,被這個華人超級家庭完美詮釋


《世界華人周刊》長期面向海內外徵稿、徵集寫作線索


投稿郵箱:wcweekly@yeah.net
回復關鍵詞「

投稿

」查看詳細說明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熊孩子哭鬧,老爸「狠狠」教育了一頓,引無數網友點贊
《蔣勛說紅樓夢》:滿是慈悲與覺悟的紅樓一夢
馬蓉說跟王寶強還有感情,全國人民都笑了。笑過之後,你要了解婚姻不可不知的真相。
中國人熱情好客,但不歡迎任何洋垃圾丨原創
中國到底有多少人買不起iPhone X?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