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易論之中國玄學五術

龍易論之中國玄學五術

龍易論之中國玄學五術

(龍易居士)

《周易》隨著歷史的變遷,人文的迭衍,古今學賢對《周易》的研究,不僅在人類自然科學領域大放異彩,更是在玄學界異軍突起、風起雲湧,同時也給後世的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神奇而動人的傳說,中國玄學五術的誕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中國玄學源於《周易》,形成於三國兩晉時期,因此被人們又稱為「易玄學說」、「魏晉玄學」等等,它是在《周易》的核心理論基礎之上,再融合《老子》、《莊子》(易、老、庄三者稱之為「三玄」) 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的道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精髓(五常:仁義禮智信)、以及由古印度流傳而來的佛家因果理念的一個綜合學術體系。而中國玄學的淵源傳襲更是讓人嘆為觀止而驚為天系。

傳說在遠古黃帝統治時期,號稱「兵主戰神」的九黎部落首領蚩尤作亂,與黃帝交戰於涿鹿,因為蚩尤驍勇善戰,法術高強,「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作大霧,彌三日」,黃帝「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在九天玄女(即女媧娘娘)的幫助下黃帝擊敗蚩尤而終得一統天下,而女媧娘娘所授兵信神符被黃帝命大臣倉頡造字而將其記載了下來,這就是後來被人們傳為神奇絕妙且爭相覓藏的天書《金篆玉函》。

相傳在周朝時,姜太公於昆崙山得此秘籍,並用天書之中的秘術助周伐商,結束了殷紂殘暴的統治時代。

戰國時期,這部天書又流傳到千古奇人鬼谷子(王禪)先生手中,這位當時集道家、縱橫家、思想家於一身的先賢又將天書中的秘術傳給了弟子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人,後來他的弟子們也成為了當時赫赫有名的將相之才而名噪一時,其中孫臏的《孫子兵法》更是流傳至今而全球矚目。

秦漢時期,張良因謀刺秦始皇未果,亡匿於下邳(pi),於下邳橋上巧遇當時五大隱士之一的道家學者黃石公,得黃石公三次測試後授予其《素書》(亦指天書),張良憑書中之神技,幫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鞏固了大漢江山四百餘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期間,也有偶遇奇緣而得此秘籍者,但大都不夠全面,如諸葛亮得到的是道術,郭璞、楊筠松得到的是堪輿之術(即陰陽風水術)。

宋朝時,深得《金篆玉函》精髓的是一代鴻儒大學士朱熹。

迨及明朝,集軍事政治文學於一身的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1311-1375)少年時,在程朱理學的故里徽州覆船山得到了《六甲天書》、《奇門遁甲》等神奇秘籍(即《金篆玉函》的部分叢書),協助朱元璋創立了大明江山,後淡然歸隱,公元1375年三月下旬劉公患病去世前,囑咐長子劉璉將天書呈獻給當時的皇上並要求其子孫後代永世不得修習這門學技,其中緣由令人匪夷所思而不得其解。

《金篆玉函》就這樣以神奇的方式代代傳承了下來,經過四千多年的風霜雪雨,期間內容或增或刪,同時也逐漸形成了比較明顯的五大分支,即:山、醫、命、卜、相,被後世的人們統稱為:「中國玄學五術」,下面我們來對此作一一簡要介紹。

(一)、山:

山也稱「仙」,她所包含的是指修心養性、鍛煉身體的秘術。「山」也是最深奧、最神秘、最容易被人誤解為「迷信」的一種方術。「山」包含《玄典》、《養生》、《修密》三部分的修習。《玄典》即是研習一切可以用來修身養性的好書籍而增其廣益,如《老子》、《莊子》、《列子》、《孫子》、《太公陰符經》、《黃帝內經》、《道臧》等古今一切有益書籍來充實自身的思想境界從而參悟宇宙道理;《養生》即是追求健康長壽的吐納之法(即氣功),例如道家的煉丹法,稱之為天丹、人丹、地丹;《修密》即是符咒法、壓鎮法、祈星法、武術等等,利用運動以及精神、意念的統一來提高身心境界的一種方法。也有秘術門派將「山」再分為仙、道、幻、靈、兵五種,而其範圍終不離上述三個部分。山是秘術中最不容易達到的境界,嚴格地說,它是凡人修鍊仙道的功夫,是求超脫精神上的追求,普通人難以達到這種境界,只有「醫、命、卜、相」流在江湖凡塵濟世了。

(二)、醫:

玄學「醫」包括方劑、針灸、靈療三個部分。方劑指的是使用藥物,根據表裡、虛實、寒熱,再根據古老的陰陽八卦原理來治療各種疾病的一種方法;針灸指的是以《黃帝內經》、《難經》而辯七經八脈、穴道,用銅針刺穴道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靈療指的是以催眠術、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藥引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三)、命:

命指命理,就是以人的出生時空,來推測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與六親吉凶禍福信息。命理的歷史可謂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隨著歷史的演變,命理學術發展至今已日趨完善,在歷朝歷代都有深諳此術的奇謀異士輔佐王侯將相而建功立業,像周朝的周文王(前1152-前1056)、姜尚(前1156-前1017),戰國時期的孫臏,三國時的諸葛亮(181-234),唐朝的李淳風(602-670)、李虛中(761-813),明朝的劉伯溫(1311-1375)等,還有一些隱士,如龍複本(746-830)、陳摶老祖(871-989)、邵康節(1011-1077)、野鶴老人丁耀亢(1599-1669)等等。

命理之術一般經歷了以下兩個歷史階段。

占星術:即星宿命理學派。代表著作主要有《七政四餘》、《紫薇斗數》、《五星術》等。

干支術:即四柱命理學派。上古時期因人類生產力極不發達,無法對神秘的自然現象和自身的窮通壽夭得到相應的答案,於是就有了上天干下地支配世上和人間一切的思想。用「易經」的話來說,叫做「幹道變化,各正性命」,後經儒家祖師爺孔子,這位極度信命的老夫子及弟子的大力推崇而興起。

我國命理學術的起源較早,大致成型於兩漢,主要記載於《白虎通義》和王充(27-97年)的《論衡》著作裡面。至唐代得到了飛速發展,基本確定了以一個人出生年、月、日、時(即四柱)的天干地支來推定一生的貴賤壽夭,吉凶禍福。後經五代宋初徐子平先生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命理學術才進入了一個比較成熟和完善的歷史階段。元、明、清以後命理學雖然在不斷變化與創新中前行,但基本上仍是沿用宋初子平先生的基礎理論為宗旨。

命理學術中關於命運之論的典籍很多,主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李虛中命書》、《命理密宗》、《星平會海》、《淵海子平》、《鬼谷遺文》、《孫臏遺書》、《三命通會》、《窮通寶鑒》、《滴天髓》、《神峰通考》、《鐵板神數》、《河洛理數》、《子平真詮》、《子平粹言》等等,而現代人的命理學術著作及人士更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其中不乏「南邵北廖」(邵偉華廖墨香)之賢能學者。

(四)、卜:

說到「卜」首先須論《易經》,自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總結出規律,遠取諸物、近取近身,模仿萬物狀況,畫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東方「魔符」-太極八卦(又稱先天八卦)。後經夏商周各代先賢們根據河洛體用的關係及各自對先天易經的感悟,分別變化出《連山》、《歸藏》、《周易》之「三易」。易經為之三變,其中《連山》以周天二十八宿,參方圓之理,圓三、周四、邊七、徑七之數為用而創;《歸藏》則用五用十,中央四方為五,自乘為二十五,合於河洛天數,四方四隅加上下為十,十自乘為百,合大衍之數而成;《周易》(亦稱易經)是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囚羑里在研習伏羲八卦的基礎之上,變先天之體為後天之用,將「對待之易」推衍為「流行之用」,創立了文王八卦,又稱後天八卦。先天八卦體現河圖為對待,以生為主,後天八卦體現洛書為流行之用,以克為主。《周易》中包含了天地生克的體用關係,至此,整個宇宙的每一個布局都對應了這個「與天地平行」的圭表(即八卦納甲圖),易經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所有數術玄學以卜術最為淵源流長,歷史朝代中的軍事家們大多精通此術,三國時的諸葛亮、唐朝的李淳風、宋朝的邵康節、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曾國藩等等。占卜之術,從古老的周易演化而來,如《梅花易數》、《納甲斷易》、《六壬神課》、《太乙神數》、《奇門遁甲》等數術學。有的門派在卜的這一部分中還包括了預言、克應占夢、測字解字、簽占、姓名學等方術。

文王八卦經歷代先賢的傳承與發展,至宋朝已多數被民眾掌握並應用,最有代表性的首推邵康節,其應用周易卜筮在當時幾近乎於神,並留下了《梅花易數》的不朽巨著。

《梅花易數》以其簡單快捷的預測方法,深受易學愛好者們的青睞並得到了廣泛應用。古時邵康節觀梅花而占人事,後人稱這種方法為梅花易數,其實邵康節當時已經在周易八卦預測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也就是周易占卜的最高境界「以道觀象,以象言事」。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易數還很膚淺,還不能脫離「象」和「數」的禁錮框架,所以在解析邵康節先生當時觀梅而知事的思維時就失之偏頗矣,邵康節先生是觀象而直接說事,我們時下理解為觀象而起數,用數起卦,再用卦來看事就層次難以相提並論了。邵康節先生觀梅言事其實用的是「以道觀象」的方法,以道觀象是占卜預測的最高境界,比較典型的卦例有觀梅占,觀花占,寺匾占等等,其實邵康節先生根本沒有起卦,直接用當時發生的事來說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然後再根據象在具體中看事件的結果,這是易數的最高境界,世人常言:「會易而不佔」,這個「不佔」不是不預測,而是不用那些麻煩的預測形式,直接以象而言事也。

(五)、相:

相的部分包括兩種:人相、地相。

人相包括手相、面相、體相、骨相、痣相等等,中國手面相學,亦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遠在周朝(約在三千多年前),中原各國就已普遍盛行各類相學了。

在先秦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與相學關係最為密切,關於孔子與相學的記載,我們從《史記孔子世家》、《翰子外傳》中可見一斑。其中記載「存乎人者,眸子不能掩其惡,腦中正,則眸子蚝焉。吸其言,觀其眸子……」等等,從中我們可以從外貌、言行中看出其人的思想與行為。其中荀子曾留下了《非相篇》等遺世著作。

兩漢時期,相學已經得到了重大的發展,並且出現了以面相而名聞朝野的相學家。《漢書》中的周勃世家,《楚漢春秋》等書中保存了很多包括以許負、呂公望等相學家的相關記載。在漢代中以許負最為著名,許負本為一婦人,以善於面相而被漢高祖封為雌亭候,根據《懷慶府志》記載,許負著有《德器歌》、《五官雜論》、《聽聲相行》等。現在我們還常看到很多相書中提到的《許負相耳法》等書,但應該大多數是別用其名而寫的相書。如明代周履靖的《許負相法十六篇》就傳為她的著作。東漢王充的《論衡》中也有《骨相篇》、王符的《潛夫論》中也有《列相篇》對相學進行專論的描述。又如《漢書》中還有《相人》二十四篇等等,我們從中完全能夠看到當時漢代就已經基本形成了相學的理論基礎。

魏晉時期,相學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普及,在《三國志》中我們常常看到許多相學人物事迹,諸如管珞、朱建平、柳無景等等。

隋唐時期,相學的發展已經到了高峰期,隋唐以後相學進入了成熟階段,其中隋代中的記載有《隋書》中的韋鼎、來和等,而且《隋書.經籍志》也有《相書》四十六篇、《相經要錄》二篇等。

唐代相學發展極其迅猛,史料見於《唐書》中的袁天罡、龍複本、夏榮、丁重、劉思禮、袁客師等。據《劇談錄·龍待詔相笏》載:「 開成中,有龍複本者,無目,善聽聲揣骨,每言休咎無不必中」,我們把它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唐開成年間,有一個叫龍複本的人,無目而善聽聲摸骨,每次預言人之休咎,無不必中。凡有象簡竹笏,以手一捻,必知此人的官祿年壽。相傳,有一個名叫宋祁的人在朝中補闕(古時某一官位),其人在當時享有盛名,縉紳之士,無不傾心屬之,屈指翹足,期望他能貴顯通達。當時,另有米樂人蕭相國也在諫署為官,二人同一天去找龍複本,將手中所持的竹笏遞給他,龍複本拿著蕭相國的竹笏摸了好久,放到案上,說:宰相,當摸到宋祁的竹笏說「長官笏」,宋祁聽了很不高興,蕭相國說:「無憑這言」,你何必放在心上,一個多月後,二人同在中書,候見宰相。當時李德裕正掌權,威震朝野,未召見之時,二人佇立閑淡,相互調笑,過了一會兒,李德裕突然出來,宋祁用手板擋著臉笑,笑猶未已。李德裕看了看他,回頭問左右的人:「宋補闕所笑何事?」,聽到此話之人莫不寒心戰慄,十幾天後,任命宋祁為河清縣令,一年多後,遂死在任上,而蕭相國則青雲直上,歷任浙西觀察使,入判戶部,不久又為宰相,終如龍複本先生所言。後據唐野史及《龍氏家譜》中記載,龍複本(公元746年丙戌-公元830年庚戌),名諭字複本,系龍氏血緣一世祖龍伯高公第二十六世孫,父霓,先生與朝中侍郎李虛中感情甚竺,共同研習相學命理之術長達數十年之久,後龍複本老而歸隱巴蜀綏山之鄉潛心修習盲派相學與命理之術,也開啟了「江西風水甲天下,巴蜀八字貫古今」的歷史先河,形成了江西風水四川命理的兩大鼎足格局,後來又授其關門弟子龍源(複本公之次子)代為編撰《盲相大成》、《命理密宗》兩大手稿,並立祖訓傳族不傳外,也許就是因為固守自封的原因所在,這些秘籍都消失於茫茫人海的歷史長河之中而無從尋覓,甚是遺憾。當然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牧,韓愈、白居易也好相學,唐代的相書就多達三十餘種。

宋代相學已經相當發達。史記所載《宋史》中的陳摶就見於名上志記。相學家主要有陳摶、麻衣道者、僧妙應、妙方等,宋代文人蘇東坡、黃庭堅等也好相學。宋代的相書著作也很多,並且有很多還流傳至今,如《月波洞中記》、《玉管神照局》、《麻衣相法》等等。

元朝明朝時期,相學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元代記載的相書和相學名家相對較少,《人傖大統賦》就成書於此時;明代的相學名家比較多,並且出現大量的相書,相學家主要有劉伯溫、僧如蘭、張田、袁珙、袁忠徹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為著名,相學上膾炙人口的《永樂百問》就是來自於明成祖與袁家父子的對問,袁珙的《柳庄相法》被收入《永樂大典》,袁忠徹還著有《人相大成》等。後代流傳很廣的《柳庄相法》便與袁家父子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傳統相學發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也是託名陳摶秘傳,袁忠徹訂正。相關的相學著作還有《古今識鑒》、《相法全書》、《貴賤定格五行相書》等。其中《麻衣相法》與《柳庄相法》對後世影響最大,《麻衣神相》初出於宋,成書於明,定型於清。

在明代相學發展的基礎之上,清代相學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清代相法著作主要有範文園的《水鏡集》、雲谷山人的《鐵關刀》、棲霞山人的《金較剪》、白峰禪師的《靈山秘葉》、石亭的《燕山神相》、高味清的《大清相法》、右髻道人的《太億照神經》、陳淡野的《相理衡真》、雲谷山人的《相圖秘旨》等等。其中以《鐵關刀》、《金較剪》最為簡明扼要,《水鏡集》、《相理衡真》特點最為清全,是繼《神相全篇》之後的集大成者。

民國時候出現了比較通俗易懂的相書,其中以《平圓相法》和《公篤相法》最為著名,其它的相書有《中西相人探源》、《相法集成》、《手相學》、《成相秘籍》、《女相術》、《秘本相人法》等。

人相學也跟其它學術一樣,具有其獨到的學理性、分析性和系統性。研究人相學的目的,是要觀察一個人的性格、品德、魄力等,明白自己的能力傾向,探知先天的健康狀況以及預測自己未來的命運走勢,或者個人在某一個時間段或一生中的成敗得失,加以趨避。

地相,俗稱風水,也稱堪輿,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動。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書-召詔序》云:「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這是相陽宅。《孝經-喪親》云:「卜其宅兆而厝也」,這就是相陰宅,即是用占卜的方式擇定地點。

先秦的賢君盤庚、公劉、古公父、周公在相地實踐中都作出過巨大貢獻,風水師以秦惠王的異母兄弟愕里子最為有名,傳說他曾經預測自己的墓地兩側將會有天王宮殿,並已應驗了。先秦相宅沒有什麼禁忌,也沒有那麼多的迷信色彩。漢代是一個充斥禁忌的時代,有時日、方位、太歲、東西益宅、刑徒上墳等各種禁忌,墓上裝飾有避邪用的百八、石獸、鎮墓文等。湖北省江陵鳳凰山墓出土的鎮墓文有「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歸陰,生人歸陽」之語。此時期中還出現了《移徙法》、《圖宅術機》、《堪輿金匾》、《論宮地形》等有關風水的書籍。有個叫青烏子的撰有《葬經》,被後世的風水師們奉為宗祖。

魏晉產生了管輅、郭璞這樣的宗師,管輅是三國時平原術士,占墓有驗而聞名於天下,現在流傳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託名於管輅所作。郭璞的事迹更加神奇,在《葬書》注評中有詳細介紹。南朝宋明帝是個最講忌諱的皇帝,宮內攤床、修牆必先祭神祈禱,他聽說蕭道成的祖墓有五色雲氣,就暗中派人在墳四角釘上鐵釘,可是蕭道成最後還是當上了皇帝,可見風水之術的神奇之處。

南齊時,衡陽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都說是先人為禍,必須挖祖墳、洗屍骨,洗骨除祟。隋朝宰相楊恭仁遷移祖墳時,請了五六批風水師前往相地。其中有個叫舒綽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器而受到重賞。當時相地最有名的是蕭吉,他曾給皇后擇吉地,後來他預測到隋朝運數不長,可惜文帝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蕭吉撰有《相地要錄》等書。

唐朝時,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風水,此時出現了張說、浮屠泓、司馬頭陀、楊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師,其中以楊筠松最負盛名,他把宮廷的風水書籍挾出,到江西一帶傳播,弟子盈門,還和巴蜀命理流派雙雙聞名,形成了「江西風水蓋天下、四川八字貫古今」的美譽。當時,風水在西北也比較盛行,敦煌一帶就有許多風水師,當地流傳的《諸雜推五勝陰陽宅圖經》書中就提出了房屋向陽、居高、鄰水的原則。

宋徽宗相信風水,曾聽信術士之言,墊高西北地勢,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朝的老百姓也普遍講究風水之說,《朱子家禮》說百姓家裡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選好,再擇日開瑩。宋代的風水大師也比較多,賴文俊、陳摶、吳景鸞、傅伯通、徐仁旺、鄒寬、張鬼靈、蔡元定、厲伯韶等都很有名。明代時期的劉基也十分精於風水,《堪輿漫興》就是託名於他而成。

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說的孕育時期,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是泛濫階段,本世紀以來風水學在舊中國是很有市場的,然解放後風水在理論上雖然受到了沉重打擊,但實踐中卻還在不斷地運用和發展,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對風水的重視以及它的適用性,使得風水學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我們說當代是風水整合的更新時期,應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結合現代自然科學,實事來是地作出科學的評價和闡釋,從而更好地讓其造福於人類。

地相這門風水之術,就是陽宅分為看門井灶的陽宅相法與看龍穴砂水向的陰宅相法。現在的堪輿學已分成三元、三合、玄空、九星、范宗、水法等派別,每派之下,複分數小派。主理氣,偏巒頭,或重奇門,或重道功,其門戶之見是根深蒂固,各門各派都標榜著所謂「獨門秘訣」,而事實上,無論是何門何派皆各具特色而長短不一,其理皆通,只要深入的研究就不難明白,所以真正懂堪輿學的學者,是將各派的特色等量齊觀,並且融合各派的特長,從而發揮出堪輿術的真正妙用。

以上關於中國玄學五術的淵源傳說近乎於神話,或為先人流傳,或為後世所杜撰,我們無從也沒有必要去考證它的真實性以及來源的可靠性,但是其分類詳盡準確而精闢還是值得世人可取的。

以上是龍易居士對中國玄學五術的一個總體梳理,部分文字來源於網路,在此謝過,通過上面的這些介紹,希望廣大易學愛好者對我國古代易玄學術體系有了一個重新認識的契機,他山之石,如能拋磚引玉,則足矣!

以文會友,以易結緣!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民族經典!

(本文內容來源於龍易居士整理彙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備註: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易居士 的精彩文章:

八字合婚-農曆1982年閏4月14日卯時(坤造)澳洲悉尼

TAG:龍易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