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潘金蓮為何獨愛沈萬三

潘金蓮為何獨愛沈萬三

文章有點長,但我相信你會看完它,因為這裡面藏著一個賺錢的好機會。《金瓶梅》在第33回,潘金蓮順口就說了句當時流行的歇後語:「南京沈萬三,北京枯柳樹——人的名兒,樹的影兒。」意思是,此事盡人皆知,想瞞也瞞不住。為何宋朝的潘金蓮會知道明朝有個沈萬三呢?莫非是穿越了?原來啊,《金瓶梅》這本書創作於明代萬曆年間,作者這樣的筆誤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沈萬三在明朝確實很出名,在死了兩百年以後,仍是婦孺皆知。想必,前一百年是國民老公,後一百年是國民公公。那麼問題來了,他為何如此的富有?關於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

墾殖說

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但真正完善地提出這一說法的崑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自的《明初巨富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文中重點提出,沈萬三從「躬稼起家」繼而「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方萬,田產遍於天下」。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乃至成為豪富,號稱江南第一。

分財說

有人認為,「沈萬三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周庄鎮志》卷六·雜記),又有人說「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楊循吉《蘇談》)。總之,沈萬三是得到了吳江汾湖陸氏的資財,才成為江南巨富的。

通番說

據《吳江縣誌》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一豪之所以發財,是由於作海外貿易。"這說明沈萬三是由於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才一躍而成為巨富的。

事實上,沈萬三之所以成為江南巨富,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說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說明他有了立業的根本。沈萬三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更由於「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錢和關鍵。他有了這樣的巨資後,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硯江(東江)西接京杭運河,東入走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開始了他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使他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萬三就是從貿易中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所以說,沈萬三是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而一躍成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闢為鎮,實為沈萬三父子之功。」

而在這成功的背後,有一件「事物」起到了謎一樣的作用,大家腦海里第一反應是傳說中的——聚寶盆,相傳有一年逢大旱,草木將要旱死,這時沈萬三家中的割草傭人,每天都割一捆油綠鮮嫩的草,日子長了,沈萬三感到很奇怪,就問割草人:「天這麼旱,怎麼割來這麼多好青草」。當時,他沒把割草的地方如實告訴東家。沈萬三一連幾天,跟隨割草人後邊,偷看著,見他每天都在沈家村北一華里處的沈家橋底睡覺,睡到中午無人時,才去村北牛蛋山上去割草。一天,沈萬三強令割草人領他去割草的地方,一看嶺上有一片圓形的草地上長著綠油油的草,於是就讓割草人割,割後隨即又出來了,割得快,長得快,沈萬三感到很奇怪,左思右想明白了,此山西南靠鳳凰山,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第二天帶著兩人到那裡挖出了一個鐵盆。後來沈萬三買了一頭豬用它餵豬,豬長的很快,把豬殺了以後,就用此盆洗手洗臉,一次沈萬三的兒媳婦洗臉時,不慎把一戒指丟進盆中,越撈越多,沈萬三知道後,認為此盆是件好東西,當時傳說山上有個看寶洞,洞內有看寶的毛人住在裡面,自從沈萬三得寶後,毛人就走了。洞內三間屋大的空隙,至今尚存。

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罷了,其真正讓沈萬三能夠集天下之資,承萬戶之富。一是靠他的出類拔萃的經商才能,二是靠他上善若水、周流無滯的為人處世本領。用今天的話說,生意做得大,要聽黨的話,生意做得好,酒要喝的好。沈萬三不僅酒喝的好,而且還有自己的獨家配方——萬三家宴酒。自此坊間經常流傳他「女樂宴飲」的故事。相傳沈萬三發跡後,也很懂得風雅。他常常在自己豪華的家裡宴請達官貴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還擁有三班女樂。杯觥交錯之餘,女樂們盡情表演音樂歌舞以歡娛嘉賓。她們既是歌妓,也是樂師,演奏的大都是沈萬三與他的朋友們最愛聽的崑曲音樂。觀看的人們濟濟一堂。僅為華屋擔任守衛、打更巡邏的更夫等,就多達六十幾人,每晚還供應點心酒肴,一個晚上要吃掉十瓮酒和三十盤紅燒蹄膀。果真是「有酒有肉有故事」。

五千年中華文明浩浩湯湯,其實黃酒一直是酒類中流砥柱,一直到「清末民初」黃酒才開始被「雪藏」了。君不見,有錢如沈萬三,待客送禮都是萬三黃酒么。作為明朝最有錢的人,他的品味又如何呢,這就有賴於我們要知道萬三黃酒是怎麼樣煉成的?!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周禮·考工記》

一個東西做的好不好,要看製作的時節對不對,地點是否合適,用的材料是否恰當,製作者的手藝是否精湛。與天地和諧,人居於末,卻是點睛之筆,這是中華技藝的經典美學,也是我們歷代評判設計、工藝的不二法門。大至宮殿如此,小到一壇美酒也是如此。萬三黃酒的釀造,從靜候時節開始。

天有時:靜候冬至

中國人歷來講究陰陽平衡,這個規律在自然界中客觀存在:諸如夏天,至陽的季節,大自然恰恰給了我們許多涼爽的物產:西瓜、絲瓜等;而到了至陰的冬季,卻產出了許多溫熱的東西,比如人蔘、阿膠。因此,性本溫和的黃酒,也要慢慢等到最冷的冬季,此時釀造出來的酒,才是佳釀。冬季釀黃酒,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即等待低溫下的慢發酵。

黃酒釀製的過程複雜而微妙,但是總的來說,分為九步:浸米、蒸飯、拌曲、醞釀、開耙、釀熟、上榨、煎煮、裝壇。幾乎步步都是為了發酵能夠更加完美。拌好酒麴的米在大缸里醞釀,此時微生物開始讓它產生了奇妙的變化,這也是析出美酒的關鍵。在低溫條件下,微生物並不活躍,但其發酵卻近乎完美。一旦氣溫較高,酵母會自溶,便會釋放出不利於釀酒的成分。

地有氣:好水好地養好酒

「糧為酒之肉,曲為酒之骨,水為酒之血」。有好水,方能釀好酒。最好的水,應是自然用神奇之力賜於一方生靈的水。每處的好水都有它特別的味道,所以酒也才能夠從南到北各有千秋。想如果處處都用自來水釀酒了,大概那酒也喝起來像喝自來水般寡淡無特色了吧。

比如萬三酒,靈魂來自中國第一水鄉周庄白峴湖。離開了白峴湖,就算用完全同樣的工藝,釀出的也不是萬三黃酒了。白峴湖,湖區基底廣泛地埋藏著兩層泥煤。這些泥煤層富有多種含氧官能團,能吸附湖水中的金屬離子和有害的物質。再加上這一帶植被茂盛,山體多為沙石岩層,水流經層層過濾,清潔甘洌,平均透明度能達1米左右。白峴湖邊的酒坊,佔盡地利,仍然恪守規矩,等待天時。「冬至,水旺」,冬至時的水,便是釀造黃酒的佳品。相反,「夏至,水死」,指的是夏季氣溫高、雨水充沛,水質反而較差,不適宜使用。並且,水過濁,則釀成的酒,清氣全無;若過清,釀出的酒又質地薄、味道酸。等過春、夏、秋,待到冬季時,水流緩慢,水下的泥炭層能將湖水中的雜質吸附住,湖水不清不濁,正好釀酒。

材有美:好米好曲出佳釀

黃酒的米,多用上等的錦溪精白糯米;曲又稱酒藥,是一種眾多微生物的共生體。糯米由於所含的澱粉多為「支鏈澱粉」,除了受熱容易變黏外,也更容易被分解成糖,方便酵母菌利用,將糖轉化成酒精。但是糯米中澱粉能轉化成糖的量很大,往往當酒的度數已然達到15%左右,酵母菌已然被醉死無法繼續工作時,還留有一些糖分仍然未被利用。

於是,甜味、酸味、苦味、香味、酒味糅合交雜,對發酵過程的藝術般的控制,產生了複雜多變的黃酒的味道。釀製黃酒現在多用白曲又稱麥曲。用麥子為原料養而成,其中包含根霉、毛霉、酵母菌、米麴菌,曲有糖化與生香功能,是黃酒釀造的糖化發酵劑。第一要求仍然是順應天時,黃酒製作的每一步關鍵工序都和時節一一對應:通常在「小雪」淋飯,也就是製作酒母;「大雪」攤飯,即投料發酵;次年「立春」時開始榨酒,然後再裝壇貯藏。

工有巧:機器不如酒頭腦

開耙,指的是發酵期間的攪拌冷卻,其作用是調節發酵的溫度,補充新鮮空氣,以利於酵母生長繁殖。而掌握開耙技術的人,即「酒頭腦」。開耙時,他們會用聽、嗅、嘗、摸4種方式,來辨別發酵的老嫩。經驗豐富的「酒頭腦」,有時比任何現代化的儀器還要敏銳,因此,即使在科學技術幾乎可以控制一切的今天,很多釀酒廠的這一步仍然憑藉手工。

聽覺、觸覺等等經驗的積累,對於每位「酒頭腦」而言,一年只有一次,錯過了,便要再候一年。加之每年的氣溫不一樣,原料也不一樣,沒幾十年的慢功夫,絕釀不成一缸好酒,也成不了好的釀酒師。手工釀造和機械化生產的酒相比,前者香氣優雅馥郁,味道豐滿,鮮味綿長。而後者,則要粗糙很多,香氣單一,鮮味比較短。這就像欣賞歌曲,往往注重韻味、聲調,尤其許多民歌的結尾悠長,品酒時如果能找到這種回味,那就是傳統手釀的黃酒,因為這是機械化生產絕對達不到的。

釀成不易 陳年更好

新釀成的黃酒,其生命遠未結束,還在與時間的慢跑中,慢慢積澱、成長、變化。陳放黃酒,不能是普通的器皿,而應使用陶土的酒罈。取相同的酒置於不鏽鋼容器和陶壇當中,數日後再來品飲,前者較後者相差很遠。這是因為陶瓷的結構比鋼鐵更疏鬆,透氧性、受氧性比較好,且陶瓷表面的釉質對酒的陳化有催化作用。

在光陰的流逝中,黃酒的酒精度在慢慢下降,而酯香在一點一點增加,這種反應只能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而非高溫高壓所能達到。歲月彌久,滲入了光陰的黃酒,顏色會漸漸呈現迷人的淡黃色,也越來越濃香,日臻完美,最後成為極品。黃酒是與時間慢跑的藝術,在微醺之外,時光的間隙中,緩慢成長,從豆蔻年華到風華絕代,需要一點一滴的美好,方能積累而成一杯美酒。

佳釀出壇 男女咸適 文武皆宜

極品的酒,是何滋味?——至酒者無酒味。黃酒混合著多種味道——甘、辛、鮮,每種味道都不會特別出格,而是相互融和。隨著時間的推移,酒中的辛味會漸漸減少,香味卻日益飽滿,我們所喝的,就是這種歲月曆練過後的香味。大家都愛喝酒,而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為什麼大家不直接喝乙醇,而是要喝酒呢?道理正在於此。每年的天氣、水、糧食都不一樣,幾者的組合就更加複雜,就像沒有辦法精確判斷經濟走勢、房價和股價一樣,沒有辦法電腦編程出一套完美的自動化釀酒程序。所以機械釀造、調製生產出的酒往往千篇一律,經過大師之手釀造出來的黃酒,則會層次豐厚,有意外之喜。

黃酒性溫暖胃,度數也溫和,文武咸適、男女皆宜。就算不善飲者也能喝上一碗,兩頰泛上喜色,憂愁丟在空壇里。蝦一碟、酒一斤,一碗毛豆,幾塊肉。可以瀟洒不拘,一碗碗地地喝。也可以細細抿來,慢慢品味。體會天時、地氣、才美、工巧完美融合,經過時間的醞釀,呈現在你面前的一份自然和匠心的饋贈。

昔日首富堂前宴,今入尋常百姓家

財富的傳承和流轉都有它的規律。千年水鄉周庄,百年傳奇萬三。萬三黃酒,來自江南第一水鄉,600年經典傳承,只為敬你一杯地道的手工黃酒。作為崑山一號特產,首富家的酒禮,更是你走親訪友最佳伴手禮!

全國統一零售價68元/瓶,408元/箱(一箱6瓶)。現面向全國統招一級分銷代理商,凡中秋國慶期間(10月1日-7日)加入萬三黃酒經銷團隊的朋友,均可享受平台終極優惠價!並可加入「轉山俱樂部」發起的「一帶一路一行人」攝製組,且有機會被邀至稻成酒業線下舉辦的「圍爐煮酒雅集」現場共同策劃「2018稻成酒業——岡仁波齊轉山之旅」。

另稻成全國範圍內招募18名平台共創合伙人,僅剩11個名額。如果你是來自酒類營銷、移動互聯網、媒體、金融、地產、藝術等領域高人,歡迎加入稻成酒業共創平台,讓我們一起攜手打造「中國酒禮第一品牌」。

文章部分內容和數據來自於《CNG / 中國國家地理 / 來一壇好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金蓮 的精彩文章:

在《金瓶梅》中,西門慶和潘金蓮最愛喝什麼酒?
潘金蓮案件中的關鍵人物不是武松原來是他 智商超高堪比吳用
王寶強離婚一年多,宋喆被抓,馬蓉成了新的潘金蓮代名詞
潘金蓮是大家閨秀,武大郎身高一米八,而且他根本沒帶綠帽!
古代丫鬟的出路:做小妾是最好的,像潘金蓮才是最差的!

TAG:潘金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