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雲行紀要注(上)

宋雲行紀要注(上)

宋雲行紀[1]要注

說明《洛陽伽藍記》卷五所載北魏使臣宋雲等西使行紀是研究東西交通史和西域史的重要資料,歷來受到研究者重視。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參以己意,為這部份文字作一簡注。簡注擬突出重點,一般不臚列異說,與東西交通史和西域史無直接聯繫者從略,尤其注意宋雲等西使所經路線。除非必需,不注語辭。衒之原注,與正文一視同仁。其他可資參考的材料,亦擇要錄入,有時也略予解釋。凡有所本,標明出處。文字、標點從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本,指出區別。

聞義里[2]有燉煌[3]人宋雲[4]宅,雲與惠生[5]俱使西域也。[5]

[1]考慮到《洛陽伽藍記》卷五有關宋雲等西使的文字主要依據《宋雲家紀》,而又含有其它內容(《道榮傳》),本文按約定俗成稱之為《宋雲行紀》。

[2]聞義里,據《伽藍記》卷五,位於洛陽城東北。衒之在卷五插入「宋雲行紀」主要是因為敘事至聞義里,而「聞義里有燉煌人宋雲宅」。提及惠生,是因為「雲與惠生俱使西域」。

[3]燉煌,郡名。北魏太武帝(424-452年)改郡為鎮,治今甘肅敦煌西。

[4]宋雲,生平事迹不詳。《魏書·西域傳》載宋雲官居「王伏子統」。一說「王伏子統」乃「主衣子統」之訛。

[5]宋雲和惠生雖然同行,卻是分別受詔,分屬兩個不同的使團。惠生一行乃奉太后之名「向西域取經」。宋雲旣非沙門,使命主要是政治性的。但這無妨兩人及其所屬使團啟程時間相同、行程也大致相符。

神龜元年十一月冬,[6]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經,[7]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8]初發京師[9],西行四十日[10],至赤嶺[11],即國之西疆也。皇魏關防,正在於此。[12]

[6]宋雲、惠生西使啟程的日期,史料所載不一致。《魏書·釋老志》稱:「熙平元年(516年),詔遣沙門惠生使西域采諸經律」。不妨認為熙平元年乃朝廷頒詔之年。使臣延遲至神龜元年(518年)啟程,可能為了等待時機。蓋據《魏書·蠕蠕傳》,熙平元年,蠕蠕大破高車。交通樞紐旣為蠕蠕控制,於北魏使臣西行不利。而據《魏書·肅宗紀》,至神龜元年宋雲等發足之前,蠕蠕、嚈噠、吐谷渾和高昌已先後朝魏,西行之路當已暢通。

[7]太后,指北魏靈太后胡氏(?-528年)。宣武帝初,入為妃。明帝即位,尊為太后,臨朝執政,好佛。《北史》卷一三有傳。《魏書·釋老志》:「魏先建國於玄朔,風俗淳一,無為以自守,與西域殊絕,莫能往來。故浮圖之教,未得之聞,或聞而未信也」。遷都洛陽後,北魏皇室佛教信仰盛極一時。宋雲、慧生西使求法則與永寧寺塔之建立有關。據《洛陽伽藍記》卷一,永寧寺乃「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魏書·釋老志》亦載:「肅宗熙平中,於城內太社西起永寧寺」。知永寧寺動工於熙平元年。

[8]惠生等行蹤在西北印度,大乘佛教流行之地,故所得多「大乘妙典」。

[9]京師,指洛陽。北魏於高祖太和十九年(495年)遷都洛陽。

[10]《資治通鑒·梁紀五》(卷一四九)作「自洛陽西行四千里,至赤嶺」。稱「四千里」,蓋以日行百里換算「四十日」。

[11]赤嶺,今日月山,在青海西寧之西。

[12]「皇魏關防,正在於此」,說明赤嶺是當時北魏與吐谷渾之邊界。《新唐書·地理四》載:赤嶺「其西吐蕃,有開元中(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分界碑」。

赤嶺者,不生草木,因以為名。其山有鳥鼠同穴。異種共類,鳥雄鼠雌,共為陰陽,即所謂鳥鼠同穴。[13]

[13]《爾雅·釋鳥》:「鳥鼠同穴,其鳥為鵌,其鼠為鼵」。《宋書·吐谷渾傳》:「甘谷嶺北有雀鼠同穴,或在山嶺,或在平地,雀色白,鼠色黃,地生黃紫花草,便有雀鼠穴」。案:其鳥不能築巢,寄居鼠穴而已。「異種共類」云云,傳說而已。

發赤嶺,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14],至吐谷渾國[15]。路中甚寒,多饒風雪,飛沙走礫,舉目皆滿,唯吐谷渾城[16]左右暖於余處。其國有文字,況同魏。[17]風俗政治,多為夷法。[18]

[14]流沙,柴達木盆地東端之沙漠。

[15]吐谷渾國,源自遼東慕容鮮卑,後西遷甘南、川西北和青海,建立政權。《北史》卷九六有傳。宋雲等西使時,王伏連籌在位(490-529年)。

[16]吐谷渾城,指吐谷渾國王治伏俟城。其位置,一說在今鐵卜卡古城遺址。

[17]吐谷渾文字:《晉書·吐谷渾傳》稱其人「頗識文字」,《梁書·西北諸戎傳·河南王傳》則稱為「頗識書記」,「乃用書契」。結合此處「其國有文字,況同魏」,似乎採用漢文,而有所變化。祇是迄未發現有關證據。但其語言當為鮮卑語。

[18]所謂「夷法」,據《魏書·吐谷渾傳》載:「其俗:丈夫衣服略同於華夏,多以羅冪為冠,亦以繒為帽;婦人皆貫珠貝,束髮,以多為貴。兵器有弓刀甲矟。國無常賦,須則稅富室商人以充用焉。其刑罰:殺人及盜馬者死,余則征物以贖罪,亦量事決杖;刑人,必以氈蒙頭,持石從高擊之。父兄死,妻後母及嫂等,與突厥俗同。至於婚,貧不能備財者,輒盜女去。死者亦皆埋殯。其服制,葬訖則除之。性貪婪,忍於殺害。好射獵,以肉酪為糧」。

從吐谷渾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19]。其城自立王,為吐谷渾所吞。[20]今城是土谷渾第二息寧西將軍[21],總部落三千,以御西胡[22]。

[19]鄯善城,最可能位於羅布泊西南、今若羌縣治附近之且爾乞都克古城。

[20]《魏書·吐谷渾傳》:「地兼鄯善、且末」。吐谷渾兼幷鄯善、且末最遲當在六世紀初。

[21]《魏書·吐谷渾傳》:「官有王公、僕射、尚書、及郎將、將軍之號」。

[22]西胡,應即下文所見噠,時稱霸中亞。

從鄯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23],至左末城[24]。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無雨,決水種麥,不知用牛,耒耜而田。城中圖佛與菩薩,乃無胡貌,訪古老,雲是呂光[25]伐胡[26]時所作。

[23]一千六百四十里,應是北魏時代自鄯善國王治至且末國王治的實際行程。

[24]左末城,應即《魏書·西域傳》所見且末國王治。據《魏書·西域傳》,且末城「去代八千三百二十里」。這「八千三百二十里」表示自且末城經鄯善國王治赴代的行程;亦即且末城去鄯善國王治720里(《漢書·西域傳》),與鄯善國王治去代7,600里(《魏書·西域傳》)之和。宋雲所記這一段行程遠遠超過前史所載鄯善國王治至且末國王治之里數,很可能是因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移,宋雲等不得不沿著沙漠南緣繞道而行的結果。

[25]呂光(338-399年),氐人,後涼創始人。《晉書》卷一二二有傳。

[26]伐胡,指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呂光西征焉耆、龜茲等。

從左末城西行一千二百七十五里[27],至末城[28]。城傍花果似洛陽,唯土屋平頭為異也。

[27]一千二百七十五里,且末國王治且末城至末城的行程。

[28]末城,不見他書著錄,今地不詳,當在Uzun Tati附近。今案:末城未見前史著錄,顯然是因為該城過去並不當道的緣故。此亦表明宋雲等取道已非《漢書·西域傳》所載「西域南道」。

從末城西行二十二里[29],至捍城[30]。[城]南十五里有一大寺,三百餘僧眾。有金像一軀,舉高丈六,儀容超絕,相好炳然,面恆東立,不肯西顧。父老傳云:「此像本從南方騰空而來,于闐國王親見禮拜,載像歸,中路夜宿,忽然不見,遣人尋之,還來本處」。王即起塔,封四百戶以供洒掃。戶人有患,以金箔貼像所患處,即得陰愈。[31]後人於此像邊造丈六像者及諸像塔,乃至數千,懸彩幡蓋,亦有萬計。魏國之幡過半矣。幡上隸書,多雲太和十九年、景明二年、延昌二年。[32]唯有一幡,觀其年號是姚興[33]時幡。[34]

[29]二十二里,末城至捍城的行程。宋雲等自左末城至捍城所歷為1,297里(左末城至末城1,275里、末城至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族志文獻研究 的精彩文章:

試論拓跋鮮卑部的早期歷史――讀《魏書·序紀》
「成吉思汗」,還是「成吉思合罕」?——兼論《元朝秘史》的成書年代問題

TAG:民族志文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