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喜歡讀《心經》?那你肯定是有大福報和大智慧的人

喜歡讀《心經》?那你肯定是有大福報和大智慧的人

《心經》可以說是無國界、不分教派,只要有佛法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心經》。

《心經》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僧人都要必學、必誦的一部經典。甚至在泰國、斯里蘭卡這些以修學小乘為主的南傳佛教僧眾,也都念誦《心經》。

超度亡靈、開光、放生······但凡是佛事活動,念誦《心經》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念誦了《心經》,整個佛事活動就會十分圓滿。

歷代後人對《心經》的重視,是從佛陀那裡傳承而來的。佛陀即將圓寂時,把大小乘的八萬四千法門交付於阿難尊者,並告訴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羅蜜多之外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忘掉、全部損壞了,我也不會責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羅蜜多當中的一個偈頌丟失了,我就要怪罪於你!」這個偈頌便是《心經》。

佛陀為何如此重視《心經》?因為它是佛法的精華。

《心經》有多個版本傳世,最為知名、常誦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版本,全文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字。

在佛陀傳法中,初轉法輪為眾生宣講的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門。二轉法輪宣講的是般若性空法門。最後一次轉法輪演說的是光明如來藏本體。

其中,般若性空法門是最深奧的、最重要的,是眾生可以走向了脫生死道路必須要學習的。般若性空理論彙集成600卷《大般若經》,而《心經》就是它們的濃縮。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生能聽聞到《心經》這樣的「大法」,絕對是百千萬劫積累的福報。遇到了、讀誦了、受持了,則會與大乘佛法結下深深的善緣,與般若性空結下深厚的「友誼」。

《心經》是深奧的佛法,能把它念誦出來,並且喜歡念它,沒有智慧是做不到的,因為佛經里講過,能聽聞般若性空思想,並且不生「恐怖」的人,必然是有很大福報和智慧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師兄們都讀過《心經》,和空性思想有緣,但想讓自己讀《心經》取得一定的修行成果,在平時念誦《心經》之餘,還是要打好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這些基礎的佛教知識根基,「根」深才能「蒂」固。

佛法不離世間,深奧的《心經》亦如此。正如索達吉堪布所說,現在的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感情、財物等等非常執著,之所以全世界每年自殺的人數不斷上升,絕大多數都是因為這些原因。

如果這些人對《心經》的內容稍稍有點感悟:《心經》裡面講得多麼妙啊!這些東西都是一種幻覺,是不值得為其傷神,更不必為其付出寶貴生命的。

所有的痛苦,都源於我的實有執著,這都是我作繭自縛、自作自受的結果。如果能有這樣的覺悟,他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痛苦,也就不會選擇自殺了。

換言之,如果能認真地聽聞、思維《心經》內容,對調伏自己的煩惱,增長自己的智慧,剷除自己的痛苦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誦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功德:

《般若心經》篇幅雖小,卻濃縮了整個般若類經典的精華,受持讀誦此經功德無量無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介紹:玄奘大師在四川時曾遇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大師憐憫此人,施與衣服飲食,病者乃授大師《般若心經》。大師取經途中,經過一八百餘里之荒漠,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大師便持誦《般若心經》,諸惡鬼等聞聲皆散。護持大師完成取經偉業者實乃《般若心經》之威神力也。義凈法師所譯《般若心經》後附之持誦功德文云:「此經破十惡、五逆、九十五種邪道。若欲供養十方諸佛,報十方諸佛恩,當誦『觀世音』、『般若』百遍千遍無間,晝夜常誦此經,無願不果」。

心經可發達致富

為什麼有人做的生意越做越大?有人守著一盤生意艱苦經營呢?一字甘淺,眼光開闊,心胸開闊,生意自然越做越大。要致富,每天背誦心經,會漸漸感染了心經經文內的千古真義,慢慢性格會開始改變,態度平和,人際關係也越來越好。由於看開了,笑容也多了,大家對你也另眼相看。你的眼光開闊了,心經越讀得多,心胸越闊,人樂觀開朗,生意自然越做越大。

治療失眠病

現在的人為求進步,每天生活在忙碌、緊張的氣氛當中,沒有一刻可以停下來休息。上班時工作,回家也工作,連睡覺都想著工作因此有了失眠病。失眠是因為想得太多,腦袋裝滿了東西。念誦心經可以將你的思維集中在一件事上,慢慢放鬆你的腦袋。念誦心經產生的奇妙磁場可以清晰你的腦袋,清洗自己的內心。每晚睡前坐在床上念誦心經3遍,可以令人安然入睡。(躺著應默念,)我的經驗是未念完3遍便睡著了。現在我從沒有再試過失眠。

修持心經首先要念誦至滾瓜爛熟,有時間就念誦和抄寫心經,要不斷堅持才可見成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知識 的精彩文章:

平遙白雲寺門外有一口神泉!一年四季水流不絕!
切記!再好的關係也會死於這4件事
滬上名剎玉佛寺竟是從虹口「平移」到安遠路的,99%的人都不知道!
做真正懂得感情的出家人
天柱山——雲海佛光 石刻寺廟 古南嶽的美景都在這

TAG:佛教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