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沒了米粉,到廣西就得挨餓。

沒了米粉,到廣西就得挨餓。

那一座城今天要推薦一位特別的小夥伴,一個立志於「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的公眾號:地道風物(didaofengwu)。它是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內容創業品牌,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與美食,富有激情人,他們通過腳踏實地的走訪,把地道的物產和美的手藝帶給更多人。






除了螺螄粉呢?







風物君語





當我們拋出這個問題時


你第一反應想到的是


桂林米粉?

螺螄粉?


牛雜粉?


……




難以想像,如果有一天廣西人吃不到米粉,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



 


作為一個自豪的廣西人,我以為廣西是中國米粉種類和製作方式最多的省份。在這塊土地上無論東西南北,都有適合當地人口味的米粉。做法從無湯干撈,到濃湯重味,從生榨現煮,到乾粉發制,種類之繁多,味道之迥異,無不令外省人嘆為觀止。


 


其中傳播最廣,名聲最響的三大粉是: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和南寧老友粉。


 


 桂林米粉


「芼」是殼,滷水是核


 


米粉這種小吃,中國南方出產大米的地方几乎都有。在全國範圍內叫得出名頭的,無外兩種:一是雲南的過橋米線,另一個就是桂林米粉。但是若論推廣程度和流行範圍,桂林米粉就要略勝一籌了。




桂林米粉





從隋唐以來的很長時期,桂林一直都是廣西城市中的NO.1。在這座小城裡生活慣了的人們,很容易就形成一種「別無他求」的性格,無意之中,他們竟然頑強地堅守了一種地域文化:

整個城市大都天天吃一種米粉,使用一種方言——西南官話(學名叫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並且人人都相信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並不比別人差,儘管日子過得不富裕。


 


桂林米粉的兩大要素:一是「芼」,二是滷水。「芼」是殼,滷水是核。


 


一把新鮮的米粉在約 80℃ 左右的熱水中晃動20秒,這一過程廣西人叫作「芼」。


 


「芼」好的米粉瀝干水,扣入碗中形如龜背,一小瓢滷水被均勻地澆在面上,滷水被溫熱的米粉一烘,絲絲香味緩緩升華,一種氤氳氣氛頓時瀰漫開來。


 


到了這一階段,分類學意義上的桂林米粉已經完成,至於再往上面疊加薄如蟬翼的鹵牛肉片,或是油炸得焦黃香脆的豬下巴肉(桂林人稱為鍋燒),就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三兩口,一碗米粉就嗍下去了


 


桂林米粉的來由眾說紛紜,近年流傳甚廣的說法,認為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發50萬大軍討伐百越時,由於吃不慣大米,便把製作麵條的工藝移植過來,從而發明了米粉。此說乍聽之下似乎合理,而且頗具戲劇色彩,但是細考起來則是漏洞百出。征討百越的50萬士兵絕大多數都不是秦國人,而是喜歡吃大米的南方人。


 


可靠的文獻記載桂林米粉特有的滷水創製於清道光年間。民國桂林學者易熙吾(桂林修志館總編纂)記錄在案的「滷水」源自一位曾在山西平遙做官的桂林人,回桂後用平遙鹵牛肉的方法,加入本地香料——八角、桂皮等,製作出的滷水格外香甜,與米粉拌和,有無相生,濃淡相宜,風靡至今。


 


桂林米粉對桂林人而言就是一種「 鄉愁」,幾乎所有出門在外的桂林人,無論差旅、工作或者遊學,回到桂林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桂林米粉。

當年李宗仁逼蔣下野當上代總統的當晚,在南京傅厚崗的寓所里大宴賓客,席間一道最受歡迎的美味,便是專程空運過去的桂林米粉。




今天,不止廣西,全國各地都能見到桂林米粉的招牌。令人不解的是,在外地開店的,卻鮮有桂林人的身影。


 


柳州螺螄粉


雖然臭,但不影響人們對它的熱愛


 


街邊小食往前發展的一小步,竟是柳州名氣上的一大步。桂林往南170餘公里,便是廣西最重要的工業重鎮柳州。

柳州也是一個喀斯特地貌的城市,也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方言同樣是西南官話,但是這座城市的性格卻與桂林迥然不同,飲食口味自然也大相徑庭。




螺螄粉


 


柳州螺螄粉很年輕,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幾乎同步,它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初街邊的螺螄攤。一口裝滿螺螄的大鍋,幾張小桌,一群年輕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嗍」(suō)螺螄(「嗍」是象聲詞,又表動作,意為撮口奮力吸入),一邊大聊特聊,上至國家大事,下至家長里短,一肚子見解和點評。


 


粉是事先發好的干米粉,在沸水中煮透盛於碗中,澆上一瓢滾燙的、酸辣濃香的螺螄湯,這就是螺螄粉的雛形。如果說干米粉是形,澆蓋在上面多達十餘種的雜色配料是衣,那麼帶螺螄香味的湯就是靈魂。






螺螄粉的臭味隔著屏幕也能聞得到



 


那個年代,螺螄粉僅僅是街邊螺螄攤上的小吃,沒有人意識到這樣一款重口味的街邊配食(不是主食)的背後,竟然蘊藏著巨大的市場魅力。做螺螄攤生意的攤主們,把所有心機都專註於螺螄湯的製作。


 


不放棄自身傳統,但又不拒絕外來文化,將所有喜歡的口味摻雜在一起,這就是柳州雜色性格的要旨。


 


南寧老友粉


大汗淋漓,催人「發表」


 


廣西的首府南寧,就像一個還沒準備好,一下子便已長大的孩子,一切都在變化和跳動著。因此她的性格構成中,也就包含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一面寬厚得近乎溫柔,另一面又熱辣到令人窒息。




老友粉



 


十幾年前,南寧還是一座以粵語為主導語言、可以趿著拖鞋漫步街頭的城市。漸漸地外來人口多起來了。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口味……

這個城市開始變得複雜起來。猛然間,人們才意識到,南寧已經不完全是南寧人的南寧了。


 


不同的語言尚且可以歸攏到「南普」(南寧普通話的謔稱)的平台上來,而不同口味的「歸口管理」則是件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事情。於是各地餐桌經營者便紛紛湧入南寧,把當街門臉的租金哄抬到令原住民們嘖有煩言的地步。

所幸的是,老南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老友粉,也乘此機會將自己的老面孔,捯飭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寧老友粉的起源晚於桂林米粉,但又比柳州螺螄粉早了許多。自上世紀30年代,這一粉種在一間粵式早茶的後廚里被成功研發出來後,便被本土人士廣泛接受並深受追捧。




 


把炒鍋燒旺,放酸筍、辣椒、豆豉,以及少許蒜米煸炒,待香味溢出,下瘦肉、豬肝、粉腸翻炒至熟,倒適量清湯,稍滾即加入米粉,調味出鍋。這就是一碗經典的南寧老友粉。


 


一所酷熱難當的城市,怎麼就會創造出這樣一種催人大汗淋漓的食物呢?如果這時恰巧身邊坐著的是一位老南寧,他會輕輕一笑:朋友,這叫「發表」,把體內的汗液逼出來,能夠起到排熱、排濕、排毒的功效。


 


酸筍、辣椒和豆豉的組合是否果真有藥用功能尚待研究,但這三樣食材卻構成了南寧老友粉的三要素。現煮的肉和粉是表象,而三要素組合而成的味,則是內在的美學真諦。


 


至於配料,南寧人和桂林人在選材的理念上有著巨大的差異。前者會選用最好的葷料,由於老友粉是現煮的,瘦肉若柴,豬肝若脆,粉腸若硬,第二天這家店便再也無人問津。桂林米粉的製作全在後坊,材料當然不必選最好的,這是桂林人的精明細緻之處。


 


個被老友粉遮蓋了的事實是,南寧是粉種最多的城市。據說在南寧吃米粉可以一星期不重樣。


 


全州紅油粉、桂中濾粉、玉林牛雜粉


特辣、特鮮、特別爽


 


蒲廟在南寧附近,這裡出產一種生榨米粉,在南寧及周邊地區亦大受歡迎。此粉種的特色在於現榨現做。店家將發酵好的一大塊膏狀米團,通過壓榨器手工壓成圓條粉狀,落入熱湯滾滾的鍋中,不出3分鐘,白花花的米粉就能出鍋。配料為豆腐乾、頭菜碎、豬肉糜這老三樣。




 



坐落在桂林以北100公里的全州縣是桂北水稻的主產區,有句老話「全州熟,桂林足」,街面上見到「出榨米粉」的招牌,進店招呼一客,端出來一看,原來就是生榨米粉!全州人對此另有稱謂:紅油米粉。



 


此處的關鍵詞是紅油,足量的海椒研成細末,足量的生油燒至極旺,二者的摻合物就是紅油。全州紅油粉極細,油極旺,湯極寬,為當地人的早餐首選。


 


廣西還有一個地方出產現做的米粉——桂中的融安、融水兩縣。兩地世居原民多習苗俗。饕客的興趣點大多會聚焦在一種叫作濾粉的小吃上。此粉的要點在於「濾」。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米粉走出廣西跟小面走出重慶一樣,它代表著文化的交融與融合。





傳統的做法是選用硬米或多年的陳米,用水泡一定時間,和水打漿,用濾盤濾成條,入沸水,粉條浮起即撈,現煮現吃,味道新鮮自然。配料中有一品叫「燒蔗」的肉食最令人稱道,外形口感與「燒腸」類似,把剁碎的肥瘦豬肉填入製作好的腸衣中,入油鍋炸至金黃,切成兩寸長短,置於配料案板一側,以色澤和香味誘人,特為老饕所備。燒蔗不是一碗濾粉的標配之物,想要一飽口福,需另外付賬。


 


桂東南一帶是典型的粵語區,因而受廣東飲食文化影響至深。性格中「勤奮」佔據很大比重的玉林人,深諳處理牛雜之道,無論白灼、熱炒、黃燜,皆有脆嫩滑爽的口感。牛雜入粉,粉與牛雜必須現煮,精妙之處在於湯。湯色清淡卻暗蘊牛味,毫無腥膻之感。

現煮米粉的操作工藝,就是從廣東傳過來的。如今,玉林牛雜粉也已經推廣到廣西各地,成為廣西人喜食的粉種之一。




為什麼廣西人這麼愛吃粉


01




因為廣西產米



 


在中國有 6 成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早秈稻是國內生產效率高的一種稻穀。在廣西、廣東、雲南、四川等南方的省份都盛產這類稻穀。


 


發現沒?




盛產早秈稻的地方,米粉的口味一般也不會單調。雲南有過橋米線,四川還有砂鍋米線,廣東有炒米粉……


02




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做得快


 


跟重慶小面一樣,廣西的米粉製作流程也非常快。提前備好調料,客人點單後將米粉燙好倒入湯汁里即可。




一碗米粉不需要食客細細品味,吃完即走的性格也適合每天為生計奔忙的大眾。所以一旦給米粉一個走出廣西的機會,它便很快被外地人接受了。






作者/曾小帆


攝影/王凱


插畫

/文一


本文內容來自於《地道風物·廣西》


編輯/逸驍




想了解更多地道的物產和手藝,歡迎點擊下方關鍵詞瀏覽。




導航




重慶

甘肅

可可西里

鼓浪嶼


回鍋肉

重慶小面

消暑美食

酸梅湯


書畫修復

老北京鬃人

葯香

發簪


立秋

大暑

小暑

夏至

芒種

小滿

立夏




-END-




關注他們,即刻獲得新知。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習慣性互懟!成渝青年互換身份24小時體驗實錄。
藏匿在南方菜市場里的港式小店是怎麼樣的?
西藏丨這個絕美的千年奇觀,保留了茶馬古道最原始的血液。
蘭州還有希望么?
一直被低估的閩南,有著最地道的古早味。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