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昂山素季能否終結羅興亞人的歷史悲劇?

昂山素季能否終結羅興亞人的歷史悲劇?

羅興亞難民問題以及緬甸國內錯綜複雜的民族問題,對昂山素季來說彷彿是個危險的陷阱,稍有不慎便會危及全國民主聯盟脆弱的執政地位。甚至有人認定她手握魔棒,不僅有化干戈為玉帛的魔力,而且有權威一蹴而就化解多年來羅興亞人與若開人在歷史、種族、宗教的對立。可惜,現實並非如此。

原圖當地時間2017年9月13日,印度新德里,印度民眾手持標語進行遊行,抗議緬甸政府「壓迫」羅興亞人。圖源:視覺中國

在東南亞的一個角落——緬甸西部若開邦自8月25日開始的武裝衝突,過去十幾天成為世界在朝鮮核問題之外的另一個關注點,因為戰事一起,從若開邦出逃的羅興亞難民,又一次成為鄰國極為頭痛的大問題。

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清洗」?

今年8月25日,在緬甸西部的若開邦,一個羅興亞武裝組織襲擊了當地的警察局,他們協調攻擊30個警崗,並殺害12名安全部隊人員,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起襲擊。

這個組織以前被稱為「堅定信仰運動」(Harakah al-Yaqin),現在名為「羅興亞救世軍」(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ARSA),他們在若開邦內開展行動,該區域大部分羅興亞人都屬於穆斯林族群,受到種種威脅。

緬甸政府將「羅興亞救世軍」稱為恐怖組織,並表示它的頭目在國外受過訓練。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ICG)也表示,這支武裝接受過國外訓練。國際危機組織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稱,該武裝組織由居住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羅興亞人指揮,其領導人名叫阿泰·烏拉(Ata Ullah),出生於巴基斯坦後在沙烏地阿拉伯長大。

自8月下旬開始,緬甸西部的若開邦再次爆發武裝衝突,政府軍表示,為應對極端組織的暴力行動,展開清剿行動。至今已經有31萬多羅興亞穆斯林出逃。圖源:REUTERS

緬甸政府稱,8月25日的襲擊中使用的武器是刀具以及自製炸彈。羅興亞救世軍似乎主要使用自製武器。但國際危機組織表示,他們並非完全的業餘武裝,有跡象表明他們接受了其它衝突地區有經驗作戰人員的幫助,有的來自阿富汗。

羅興亞救世軍稱,自己的目標是堅守自衛原則,「保護、保衛以及拯救」羅興亞人,讓他們免受政府鎮壓。他們拒絕接受恐怖分子的標籤,稱自己從未攻擊平民。但有報告稱他們在訓練中殺害過告密者

國際危機組織稱,羅興亞救世軍的成員是年輕羅興亞男性,他們對2012年政府在一場致命騷亂中採取的措施不滿。嘗試逃離當地的年輕羅興亞人通常乘坐小艇前往馬來西亞,但馬來西亞海軍2015年封鎖了這條路線,導致成千上萬羅興亞難民被困海上。有人將此視為暴力。

這些事件發生的背景是,羅興亞人生活在極度貧窮和無政府狀態,他們的流動受到限制。緬甸安全部門對暴力行為採取了嚴厲措施。今年2月聯合國發布的一份報告稱,軍隊使用「令人震驚的殘忍手段」,毆打、強暴及殺害該區域內的人民。聯合國人權事務特別報告的起草人說,今年的破壞程度遠遠大於去年。去年以來,不同種族之間的衝突時有發生,羅興亞人武裝暴亂事件呈上升態勢。

2014年4月24日,流離失所的羅興亞兒童嚴重營養不良。

「羅興亞救世軍」對安全人員和警察的攻擊引發緬甸當局的大型軍事鎮壓行動,這場自八月起爆發的暴力衝突至今,已有約313,000個羅興亞人逃離緬甸,進入鄰國孟加拉,那裡的難民營已經人滿為患。孟加拉當局表示,該國處理大量湧入的羅興亞人十分吃力,該國外交部長阿里(Mahmood Ali)形容,緬甸發生的暴力衝突是「種族屠殺」。難民們說鎮壓他們的軍隊在佛教徒支持下燒毀村莊並殘殺平民。他們的村落被放火焚毀,平民也遭到攻擊,政府的軍事行動目的是將他們趕出緬甸。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專扎伊德?拉阿德?海珊批評,緬甸政府軍針對羅興亞穆斯林的行動是「殘酷的軍事行動」,以及「種族清洗的教科書式案例」。這是聯合國評論若開衝突用詞最重的一次。他說:「我們收到大量報告,以及衛星圖片,均顯示政府軍及當地武裝份子焚燒羅興亞的村落,一些相符的供詞亦指向法外處決、向逃走中的平民開槍等行徑。我呼籲緬甸政府停止其殘酷的軍事行動,就已經出現的濫權行為問責,並終結針對羅興亞人的廣泛、嚴重歧視。」

西方媒體視頻力證緬甸對羅興亞人實施焦土政策。來源:觀察者網

緬甸政府否認曾針對羅興亞平民作出上述惡行,指政府軍攻擊的是羅興亞「恐怖份子」。

還稱對聯合國的評論感到失望。之後,緬甸政府更就有關言論向聯合國難民署作出正式投訴,指這些言論是建基於謠言、傳言及單方面的意見,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

在發生衝突的若開邦,媒體採訪受到緬甸當局的嚴格限制,使得真相難以得到辨認。

?

羅興亞人在緬甸的移民史

由於複雜的歷史、宗教和地緣政治原因,緬甸若開邦的羅興亞人問題由來已久。現今緬甸境內的穆斯林群體可追溯到8世紀;但由孟加拉移入緬甸的穆斯林人口激增,則要追溯到英國殖民緬甸時期。19世紀末期,英國為發展殖民地經濟並增強對緬甸的控制力,大量鼓勵孟加拉人移民緬甸西北部;而這些孟加拉移民則與當地原本的若開族發生頻繁的土地兼并和經濟衝突。

二次大戰期間,入侵緬甸的日軍扶持了一度親日的緬甸獨立軍,力圖使緬甸掙脫英國控制,並將其納入日本勢力範圍;而英軍則組織緬甸西北部的孟加拉移民─大多數為今日羅興亞人的祖輩,組成親英的穆斯林游擊武裝「孟加拉V支隊」,防止日軍沿緬甸入侵印度。然而,這支游擊武裝在日軍勢力淡出緬甸後,曾殺害當地信仰佛教的緬甸若開族達10萬人之眾,這也種下日後緬甸各時期政府對羅興亞人排擠、歧視和不予接納的近因。

1961年,一名羅興亞的穆賈希丁戰士放下武器投降。

1947年,在巴基斯坦與印度分別獨立之際,羅興亞社群的領導人還曾與巴基斯坦國父真納聯繫,要求加入現為孟加拉國的東巴基斯坦,或向緬甸政府要求成立自治的穆斯林邦,但遭到緬甸政府拒絕,雙方隨即爆發武裝衝突。此後,羅興亞人的主要武裝在緬甸軍方的鐵腕清剿下被鎮壓,但沒有被徹底消滅。

聯合國將羅興亞人稱為"世界上最受迫害的少數民族"。據緬甸1982年頒布的公民權益法,羅興亞人無法取得緬甸公民身份。人權觀察組織的報告顯示,緬甸政府禁止羅興亞人在村莊中自由遷移;限制其謀生的權利;干預其從結婚到生育的私人生活;阻止他們接受教育和基本的健康服務。

而若開邦民間穆斯林與佛教徒的衝突,與羅興亞人武裝團體和緬甸政府軍的衝突同樣持續多年。2012年,由三名穆斯林強姦一名佛教徒女孩致死而引發的動亂持續了數個月之久,造成近百人死亡,當地眾多清真寺和佛寺被燒毀。

2016年10月,若開邦的一些羅興亞人武裝份子襲擊了幾個邊界警察營地,造成9名緬甸警察死亡。此後,緬甸安全部隊為應對危機,對羅興亞人進行了大規模武裝行動,期間出現了任意逮捕,法外處決,輪姦和對平民的暴行和搶劫。

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聲援羅興亞人。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示威者在緬甸大使館外示威,高舉的標語牌寫著:停止種族滅絕羅興亞人。圖源:REUTERS

?

大緬族主義下的緬甸民族矛盾

在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政治精英為了激起全國民眾的反抗熱情,提出了「緬甸族、緬甸語、緬甸佛教」的口號,並最終帶領民眾取得了反殖民統治的勝利,但在緬甸獲得獨立以後,緬甸政府卻不顧緬甸國內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局面,對信仰其他宗教的少數民族採取了「緬族化」或「佛教化」的民族同化政策,其中包括逐漸將佛教定為國教,以及把緬語作為官方語言和教學語言。

1947年的《緬甸聯邦憲法》中的第20條規定:「全體公民同等地享有信仰的自由和自由地遵奉及舉行宗教儀式的權利,只要它們不與公共秩序、道德或健康,以及憲法的規定相抵觸」,但同時又「承認佛教為緬甸絕大多數公民所信奉宗教的特殊地位」。1961年,緬甸政府通過了憲法第三次修正案,確定了「聯邦大多數公民信奉的宗教——佛教是國教」。這項措施引起了包括羅興伽人在內的非佛教徒的少數民族的強烈不滿。

在吳努統治時期,緬語成為了官方語言,「三年級以上的班級都必須用緬語作為教學的基本語言」。到了奈溫統治時期,緬語被定為國語,緬語不僅成為官方教育語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際語言,任何學校都必須開設英語和緬語課程,少數群體的語言文化日益被邊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羅興亞人反而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對於其中的原因,有學者做出了分析:這主要是由於獨立後他們大多數人無法獲得公民身份,不能去公立學校接受教育,無法學習緬語和緬族文化,日益變成一個孤立的群體,越是如此,他們越傾向於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徵,反對任何形式的被同化。

從另一方面我們可知緬族化的進程表明該國緬族領導人對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忽略,以及以自身文化傳統為中心的重視。對緬族化的推動也非都是有意而為之,因為民族優勢的一個方面就是把自己的群體視為範本,緬族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加強自身主導身份的方式。然而,由於緬甸文化的主要內容是緬族, 為了被當作真正的緬甸人,需要採納緬族文化的外部標誌。民族身份可能一度非常具有可塑性,但是在當今的緬甸它和種族一樣是與生俱來的,非緬族即便服從於緬族化也經常遭受歧視。然而,即使接納了緬族文化同化,非緬族也擺脫不掉不忠誠的印象和卑微的地位。

位於孟加拉的羅興亞臨時難民營。圖源:GETTY IMAGES

?

昂山素季能夠帶給羅興亞人希望嗎?

這場暴力衝突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正在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除了西方國家的指責之外,土耳其等伊斯蘭教國家也向緬甸施壓,指責緬甸暴力鎮壓穆斯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稱,此次緬甸羅興亞人危機,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世界上命運最悲慘的族群集體逃亡。

這使得緬甸事實上的領導人、曾經象徵著緬甸民主鬥爭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昂山素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緬甸受軍政府統治多年,昂山素季一直被軍方軟禁。緬甸近年逐漸民主化,昂山素季於2015年領導其政黨「全國民主陣線」邁向執政。被軟禁的昂山素季成為人權運動的標誌,並於1991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她針對軍政府的和平抗爭

外界對昂山素季寄予很高的期望,以為她有化解國內任何問題的權威和能力

昂山素季在羅興亞人的問題上一直保持著不同尋常的沉默。被記者逼問時,她與軍方保持一致。軍方認為羅辛亞人非法擅自在緬甸居住。關於這場衝突,昂山素季曾說,該區域內存在很多「敵對行為」,但不能使用「種族清洗」這一「過於強烈的字眼」。

針對她的態度,巴基斯坦穆斯林、年紀最小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拉拉·優薩福扎伊在其個人的Twitter發帖主張取消昂山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身份。這更使得昂山素季成為眾矢之的。備受輿論壓力的昂山9月6日打破沉默回應,但出人意料地隻字不提數以十萬計的羅興亞難民,反稱大量假新聞流傳致危機加劇,令恐怖分子得益,聲稱要捍衛全國民眾的人權。昂山的說法不但沒有譴責軍方,還暗稱國際社會對軍方的指控不實。

9月10日,「羅興亞救世軍」單方面宣布將停火1個月,讓國際救援組織進入緬甸西北部展開工作,以紓緩人道危機。該武裝組織呼籲緬甸政府軍停止攻擊。對此,昂山素季的發言人在推特表示,緬甸的政策是不與恐怖分子談判。

面對國際間的譴責和壓力,昂山素季9月6日就緬甸的武裝衝突表態。她說:為了恐怖分子的利益而發出的虛假消息煽動起族群關係緊張,但她沒有提及羅興亞人。圖源:EPA

無人會否認昂山素季領導的政府權力有限,無法控制軍方的行徑,但她有道德上的權威。當國際社會看到反映羅興亞人苦難的影像,很多人均期望她能夠發聲。但昂山素季拒絕正視當地出現的人道災難,拒絕承認羅興亞穆斯林受到種族清洗,拒絕譴責軍方濫權,均令她在國際上的正義、人權鬥士形象嚴重受損。

緬甸人權網路(Burma Human Rights Network)的覺溫(U Kyaw Win)表示:「她在道義上有責任發聲。可惜她不僅站在軍隊的一方,還跟宣傳機構站在了一起。」

然而,就在昂山素季在國外遭到抨擊的同時,國內的一些強硬派認為她太軟弱。社交媒體——可能在軍方的煽動下——批評她在他們眼裡的若開邦穆斯林叛亂問題上在境外壓力面前表現軟弱。常駐緬甸的一位西方外交官表示:「這完全反映了人們的憤怒,而她被夾在這兩種觀點之間。」

昂山素季在結束緬甸軍政府統治的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後又領導民盟在2015年選舉中獲得勝利。作為一名反對派出身,備受尊敬但未經考驗的領導人,隨著若開邦火光四起,昂山素季的執政蜜月期縮短了。用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的話來說,緬甸現在面臨著一場全面危機,可能激起更多不滿。

隨著騷亂升級,若開邦區域內很多平民開始步行逃難。圖源:REUTERS

本篇文章信息整合自互聯網

編輯:Nicky Lee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聽道講壇 的精彩文章:

最先用文學寫作反抗種族歧視的黑人女性是誰?
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北歐知識分子如何面對納粹

TAG:聽道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