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熊孩子縱火案:溺愛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危險

熊孩子縱火案:溺愛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危險

作者:溫暖小武(富書籤約作者)

馬伊琍:絕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孩子想不學就不學,父母這樣做錯到家了

一味地對他縱容,幫他隱瞞,給他護短,他就不能懂得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承擔,不能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01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

雲南的何先生,把一台27萬元的CT機放在自家倉庫里,卻被人放火燒毀。

何先生莫名其妙,找來監控,發現竟然是兩個孩子放的火。

放火的孩子,明顯不是鬧著玩。因為他們第一次進倉庫放火時,並沒把機器點燃。

於是,兩人心有不甘,回到現場反覆縱火,一直等到明火燃起,還心安理得站在旁邊,看著火勢擴散,青煙瀰漫……

原來,幾天之前,其中一個孩子在倉庫旁邊騎車,車前面走著一個老人,走得很慢,步履蹣跚。孩子就拚命按鈴催促。

這一幕,剛好被何先生的愛人看見,便說了他一句,沒曾想,小傢伙懷恨在心,居然回來放火。

一言不合就放火,已經夠誇張了,而放火孩子的家長,態度更讓人愕然。

即使有監控作為證據,家長也拒不認錯,拒不露面,並表示:

火不是我家孩子點的,不用承擔責任!

面對這樣的事情,家長可能是護犢心切,愛子情深,但卻忘記了,自己這種溺愛的行為,會給孩子什麼樣的觀感。

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做父母的,身教永遠勝於言傳。

更重要的是,家長不能因為他小,就寵溺地把他護在自己的翅膀下,放縱他的荒唐,讓他覺得,自己可以隨意而為,可以侵犯別人的財產,跨越應有的界限。

02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撰文指出,「放縱型」的溺愛,危害非常嚴重

他說:

放縱型溺愛會培養出『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 在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他們不尊重父母,輕視別人,也無視法律和倫理道德,他們只想肆意而為。

這是一種最為懶惰的愛,也是最不利於孩子自我成長的愛。

是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你放縱他,包庇他,他就會成為大麻煩。

在美劇《絕望主婦》中,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布麗是個很能幹的主婦,特別寵愛自己的兒子。

雖然兒子對她既不禮貌,也不聽話,但她還是對他百般縱容,給他足夠的零花錢,為他洗衣服,收拾房間,花幾個小時做大餐,全心全意,任勞任怨。

有一天,她的兒子得到一輛新車,十分激動,他開著車到處亂跑,因為技術不熟練,撞壞了鄰居家的老太太。

兒子十分慌亂,跑去找布麗。

布麗既沒有批評孩子,也沒有報案,而是第一時間跑到現場去消除證據,然後又故意把那輛肇事的車,丟在犯罪率高的街區,讓別人把它偷走。

這樣,即使警察能查到是哪輛車撞了人,車主也已經換了。

之後,布麗吩咐全家人保持沉默,保護兒子,以為這樣做,兒子就會安全。

但她沒有看到,這樣做有多危險。

一味地對他縱容,幫他隱瞞,給他護短,他就不能懂得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承擔,不能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他只知道,自己一出事,就有人幫忙擦屁股,從此做事,會更加無遮無攔,無法無天。

果不其然,布麗的兒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成了一個真正的熊孩子。他抽大麻,交損友,放縱不羈,坑蒙拐騙,傷透了她的心。

她也想過要管束,要改善,可是,到了這時候,木已成舟,想要改變已經太難。

她那種無底線的溺愛和原諒,他那種無顧忌的放肆和大膽,都已經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孩子有小問題的時候,如果爸媽像布麗,或者像雲南那起縱火案的當事家長那樣,不但不管,還只想著逃避現實,讓孩子躲開麻煩,那這樣的做法,就不能讓他懂得尺度和界限,懂得善意和規則,懂得有些事情,堅決不能幹。

這樣教子,長此以往,甚至可能引發災難。家法不嚴,孩子就會做法隨便,小則殃及自身,大則禍害他人。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在河北保定,有兩個孩子坐在車裡放火,把自家的奧迪給燒了,要不是家長及時趕到,救出兩個孩子,他們可能性命難保。

去年在蘇州,還有個孩子在家裡放火,結果把自己家燒成廢墟一片,還連累了鄰居。

這樣放火,是有多任性啊。但更嚴重的,還在後面。

也是在去年,在澳大利亞悉尼的史蒂芬港口,有兩個熊孩子違規放火,結果引發火災,燒了好幾天,延伸了至少80公里,燒毀至少6500公頃的面積。

而在美國的田納西州,去年更是有一場慘烈的森林大火,導致14人喪生,134人受傷,1750棟房屋毀損,城鎮淪為一片廢墟。違規縱火的嫌犯,居然也是兩個熊孩子,他們以嚴重縱火罪的罪名被起訴。

他們沒有學會遵守規則,沒有學會考慮他人,只是由著自己的想法干。結果,給自己,給別人,甚至給社會帶來了悲劇。

就像武志紅所說的那樣,被縱容的孩子,「他們的自我無限膨脹,他們的內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並最終成為別人的噩夢。

如果到了這個地步,再說什麼,都為時已晚。

小孩要管,小樹要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不能放縱孩子,要培養他們正確的意識,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03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避免對孩子的溺愛,教育好他們,防止他們變成情緒化的「熊孩子」,就不妨關注以下三點。

1.不能特別袒護孩子

很多家長,在生活中,都有意無意,成為了孩子的「保護傘」。

一旦孩子在外面打了小朋友,搶了玩具,家長就不論對錯,不由分說,衝出來給孩子支援,為孩子護短,否認孩子的錯誤。

這樣會使孩子黑白不分,是非不辨,以為自己可以橫行天下,以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就是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

小孩子活力無限,情緒多變,在生活中和別人發生磕碰,爭執,產生各種問題,都是在所難免。

作為家長,遇到事情要冷靜以待,不是在第一時間默認孩子一定正確,一定是受了欺負,而是要了解全部事實,了解各方說法,最後才下判斷。

看到家長公正客觀,不偏不倚,再皮的孩子,也會心服口服,有所收斂。

管理學上有一個「破窗理論」,說的是,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種行為並沒得到制止,窗戶也沒有被維修,那麼,別人就可能得到暗示和慫恿,去打破更多的窗戶。

教育小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小孩子真的犯了錯誤,而家長卻不明就裡,對他加以縱容,甚至對這種行為加以遮掩的話,他就會得到暗示,蔑視規則,變本加厲地犯錯。

所以,糾正輕微的小錯,有助於減少孩子將來的更多失誤,把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避免「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千里之堤,潰於螻蟻之穴。如果發現了孩子的錯誤,一定要及時糾正,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戶。不能僥倖,不能遮掩。

2.在孩子面前不要情緒化

美國心理學界有這樣一句話:「情緒化的行為,就像瘟疫,具有強大的傳染力。」

孩子在童年,特別是3歲以前,思維模式尚未建構成熟,不太會思考和辨析,只會源源不斷地接受。

因為幼童在這個時期,已經有了很好的視聽能力,所以其實他們一直在默默觀察父母的行為,並不假思索地,照搬父母的反應模式和情緒。

如果孩子一直看到家長用叫喊、爭吵和推搡來解決問題,他就會複製你的行為模式。

父母不能平心靜氣,就會給孩子一種糟糕的行為暗示:

如果有一天,我覺得不爽,我也可以這樣,肆意發泄,隨意做事,既不需要考慮後果,也不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孩子會覺得:你看,當初爸媽不是沒有考慮過我在場,就鬧情緒嘛,所以我鬧情緒的時候,不管誰在場,我也可以肆無忌憚。

於是,「熊孩子」就這樣誕生了。

家庭素質教育專家於秀老師曾經建議:

為了不讓情緒影響孩子,父母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特點,找到自己情緒化行為的周期。

譬如,女性在經期前容易心情紊亂,男性在工作任務重的時候,脾氣可能崩盤。

在這些階段,自己就要注意調控,不要隨意釋放消極情緒。

當父母已經出現情緒化的徵兆,一觸即發時,為了讓情緒平緩,不要影響孩子,可以出門去散步來調節心境,可以吃些巧克力或甜品讓心情愉悅,也可以去運動一段時間,流流汗,心情便會紓解。

另外還有一種簡易的自我放鬆法,就是深呼吸,不停暗示自己,鬆弛神經,平和情緒,再聽一段柔和的輕音樂,使得自己的身心,從情緒的峰值上降下來。

等到你覺得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時,就可以開口,跟你的另一半好好談談。

孩子也很樂意看到父母和睦相處,看到他們那麼相愛,即使在有了矛盾的情況下,也能軟語溫言。

3.讓孩子學會負責任

一方面,要讓孩子力所能及地做家務,參與社區服務和志願者活動,培養家庭責任心、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從前,有個11歲的美國男孩,不小心打破了鄰居家的窗戶,鄰居跟他索賠12.5美元。

男孩沒有錢,他的爸爸就替他付了賠款,並跟他約定:一年後償還。

這筆錢在當時不是小數目,足夠買125隻下蛋的母雞。男孩為了掙到這筆錢,經歷了足足半年的打工生涯。

長大之後,這位叫羅納德?里根的男孩成為了美國總統,他說:

通過自己的勞動來彌補過失,這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承擔。

如果孩子沒有感覺到行為的後果,他的作法就會無遮無攔。

如果讓他來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結果,他就會懂得約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收斂,嚴於律己,進行自我引導與調控,也就不容易長成一個肆無忌憚的熊孩子。

孩子打破了盤子,就要請他來收拾碎片;孩子惹了小朋友,就要引導他去道歉。

家長千萬不能抱著姑息和放任的心態,對孩子做出的事情,一筆帶過;對孩子惹出的麻煩,想著遮掩,或裝作視而不見,這無異於剝奪他擔負責任的機會。

等到在他心裡,「做錯事一定可以逃避處罰」的想法,已經內化成了習慣,他就會變成無所顧忌的「熊孩子」,這時候,想要再改,也就難上加難。

渦輪機的發明者帕布斯·海恩,曾經提出一個關於飛行安全的「海恩法則」。

該法則指出: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這個法則告訴我們,很多事情的發生,看起來很偶然,其實,卻是經過了一定積累之後的必然。

任何糟糕的結果,都是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如果在最初,重視那些苗頭和隱患,那麼最終的事故,就會被避免。

教孩子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能夠在生活當中防微杜漸,不溺愛,不縱容,不給他的性格中,埋下情緒化的隱患,他也就不容易長成一個熊孩子。

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孩子的,也重視自己的行為,哪怕只是一滴一點。

國際註冊高級心理諮詢師馮德泉曾說過:「行為上的微小瑕疵,可能會造成人格上的巨大缺陷。

古人曾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對孩子的教育,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窮養富養,都不如家長的及時教養,妥善照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簡介:溫暖小武,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管理碩士,大學教師和自由翻譯。文靜吃貨宅,浪漫學院派,寫暖心的文,記入心的理,把生活中的足跡,譯成字裡行間的歡喜。願我們與世界,彼此溫柔相待,願我們都溫暖,且有力。簡書@溫暖小武,微博@溫暖小武,知乎@溫暖小武。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我們不是最終相遇,而是久別重逢
層次越低,越喜歡評判別人
你的低谷時光里,藏著你的逆勢成長
二十幾歲時,哪些事越早醒悟越好
一個人有沒有修養,看臉就知道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