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痛並改變著,中華文化更新與重建

痛並改變著,中華文化更新與重建

有史以來 迄今為止 古今中外

有品位 有品質 有品格

有深度 有厚度 有溫度

古今史話

中國文化地圖連載六十七

第十一章 中華文化的更新與重建20世紀的文化變革與復興

上一章論述了至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化伴隨著殖民主義東進的腳步,在中國獲得了大規模的傳播,並且給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晚清幾十年西學的引進過程以及其引起的中國文化的變遷,為20世紀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遺產。

晚清幾十年大規模地引進西學,給中國傳統文化造成巨大的衝擊。近代西方的文化和文明,包括科學技術、哲學思想、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等,給古老的中國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體系來說,這種新文化因素的介入,無疑是一次嚴重的打擊。以堅船利炮、機器工業等為物質載體的西方文化,向中國傳統文化發動了全面的挑戰,充分顯示了它的先進性和優越性;而中國傳統文化卻不能給面臨民族危機的中國人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援,不能提供擺脫民族危機的根本性出路。因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受到了根本性的懷疑和動搖,中國文化的高度同質性、穩定性的局面被打破了,它的「大一統」的權威地位受到衝擊和威脅。

19世紀下半期的中國社會的變化,是一種整體性的變化、結構性的變化。傳統的農業經濟被打破了,出現了新型的工業經濟;商品經濟開始出現,使社會的經濟結構開始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傳統的文化格局被打破了,新的文化因素正在生長,使社會的文化結構開始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封建皇權的權威受到挑戰,舊的國家機器正在瓦解,傳統社會的組織結構正在走向解體,社會階級和階層也正在大規模的變更和改組,出現了最初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出現了新興的政治力量和思想力量。更為重要的是,古老的中國結束了(儘管是被迫的)長期的孤立、封閉的狀態,走進了現代世界的「國際秩序」,納入到整個世界性的關係網路之中。中國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的過程,就是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過程。

進一步說,近代中國的變化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改變了中國人的世界圖景和意義體系,同時也衝擊著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觀念和心理結構。而這一切的變化,構成了那個時代的極為繁紛複雜、極為活躍激烈,又極為悲壯、極為痛苦的社會生活畫面。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嬗變。

雖然在這一時期,傳統文化的大廈還沒有坍塌,但其基礎已經動搖,如前所說的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知識體系和教育體系、制度保障等方面,都在發生著改變,這種改變必然使中國傳統文化體系面臨著變革的要求和迫切性。

在20世紀中國的歷史上,發生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特別是在這個世紀前20年中的幾件大事,具有尤為重要的歷史轉折的意義。1905年廢除了延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是這個歷史轉折的最初標誌。因為科舉制度曾長期充當著傳統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動力的樞紐,科舉制度的廢除,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動力基礎和代謝機制。同時也改變了與科舉制密切聯繫的傳統教育體制,以傳播西學為主要的內容的新式學堂取而代之,從而改變了文化傳承的知識體系。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滿清王朝,最後地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宣告了傳統社會政治秩序的結束,繼起的中華民國則是按照西方政治理念建立起來的新的國家體制。到了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則把對傳統社會的否定從政治制度的層面引深到文化心理、思想觀念的層面,強烈地衝擊和摧毀了以孔子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以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理念,以西方文化為目標建立「新文化」。

所以,從19世紀向20世紀的轉折,也就是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性社會的歷史性轉折,是整個社會運行機制的根本性的、整體性的「轉型」。這個歷史性的轉折和轉型是如此艱難又如此重要,以致在整個20世紀中,中國經歷了從未有過的最激烈、最廣泛、最迅速而又持續時間最長的社會大變動,直到今天,我們仍處在這個大變動的過程中,仍然實際地感受到這個大變動。我們甚至可以說,變化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特徵。這場社會大變動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背景、生活舞台、生活世界,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觀念、生活內容、生活方式。20世紀給予中國人的生命活動以新的文化意義,同時也在極大的程度上對中國人的心理品質和民族性格進行了再塑造。

20世紀中國的文化變遷是總體性的。在這個變遷的過程中,不是個別新文化因素的出現或舊文化因素的喪失,不是對原有體系框架的改造、調整或充實,也不是原有文化精神的繼續和發展,而是一種結構性的變化。這種文化變遷,是對作為整體的中華傳統文化體系的否定和揚棄,是整個社會文化形態諸層面和文化整體設計的更新和轉變,是文化模式的演進與轉型。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實現了價值觀念體系的轉換,才有可能實現整個文化形態和文化模式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然而,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已經深深地積澱到中國人的深層心理結構,成為中國人生命活動的意義依託和歸屬。進行這種價值觀的轉換,必然會引起激烈的心理衝突和對文化變遷的抗拒。因此,現代中國的文化變遷經歷了激烈的衝突和震蕩。而正是經過了這種文化衝突和震蕩,實現了新的文化融合和整合,實現了中華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結構性轉變,形成了現代中華文化的新格局。

現代中華文化的嬗變或變遷以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戰為契機,但是,這並不等於西方文化會取代、兼并或淹沒中華文化。「西學東漸」在中國社會發揮作用的程度,取決於中國社會的需要程度和接受程度,取決於現有中華文化架構的容納程度。中國文化在悠久歷史中鍛造的強大生命力,不會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崩潰和瓦解,而是以自我調整和自我更新能力來迎接挑戰、適應變革。這樣,經過現代化的衝擊和洗禮,中華文化在痛苦的歷史嬗變中獲得了新生和復興。梁啟超很早就指出:

我覺得這五十年來的中國,正像蠶變蛾、蛇蛻殼的時代。變蛾蛻殼,自然是一件極艱難、極痛的事,哪裡能夠輕輕鬆鬆的做到。只要他生理上有必變必蛻的機能,心理上還有必變必蛻的覺悟,那麼,把不可逃避的艱難苦痛經過了,前途便別是一個世界。

在20世紀,中華文化便經過了這「不可避免的艱難苦痛」,實現了自我更新和復興,並向世界展現出新的風采、新的氣象、新的魅力。

中華文化的復興和整個中國社會的復興是一致的。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欺辱、掠奪、侵略中國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覺醒、抗爭和奮進的歷史。中華民族在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長期鬥爭中表現出來的堅忍不拔、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贏得了世人的同情和尊敬。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古老的中國煥發了青春,以嶄新的面貌和風采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國家的強盛推動了文化的繁榮。國家的興旺發達,也引起人們對它的文化的興趣和關注。所以,中國的復興和發展,促使中華文化走進廣闊的現代世界,恢復昔日的無盡魅力。

20世紀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復興,是整個東方世界復興的重要一環。20世紀後半期,特別是70、80年代以後,東方世界正在崛起,打破了西方在世界全局中的主導地位。特別是在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中,人們對中國及亞太地區的作用越來越重視。有人稱21世紀將是「太平洋時代」或「亞太世紀」。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海外華人經濟(尤其是在亞太地區)的發展,中國人在未來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這也就刺激起人們了解和研究中國與中華文化的新的興趣。

感謝關注古今史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國乒一秘密被平野美宇看穿?閉關修鍊要奪冠,卻被朱雨玲吊打!
支持原創,反對抄襲剽竊,謝絕未經原創作者允許的私自發表和篡改!
你不會遇見第二個我
政商與政改(二)
淋漓如此寫芳菲 建蘭一品梅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