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救文以質 追古貴信

《春秋》:救文以質 追古貴信

導讀

《春秋》提出的「救文以質」試圖通過重新提倡誠信的美德,以改變糟糕的時代狀況。這一啟迪,對當今社會的發展仍有重要意義。

名之立,弊之伏也。」一朝有一朝之弊,一代也有一代的救弊之方。

夏代尚忠,其流弊是後來民眾流於粗野;

商朝救之以敬,其流弊是民眾過於迷信鬼神;

繼起的周朝救之以文,其流弊是人禮儀多流於形式,人也趨於輕浮虛偽,這就是所謂周衰文弊。

周衰文弊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當時國際關係等活動中缺乏誠信。

春秋中期,在晉楚兩大強國夾縫中的鄭、宋、魯、衛、曹等國,往往是晉強則從晉,楚強則從楚,儘管結盟的儀式很隆重,豬、牛、羊等犧牲也很齊備,蒞臨諸侯也表現出信誓旦旦的樣子,但往往口血未乾,就背叛盟約。

換言之,在爾虞我詐之中,禮儀已經喪失了誠信的內容而徒具華麗的形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才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有鑒於此,孔子在《春秋》一書中編纂中,試圖「救文以質」,通過重新提倡誠信的美德,以改變這種糟糕的時代狀況。在《春秋》多個地方,孔子表現出了「追古貴信」的趨向。

例如,魯桓公三年,經文中有「齊侯、衛侯胥命於蒲」的記載,所謂「胥命」,按照杜預的解釋是「諸侯相見,約言而不歃血」。

也就是說,在這一年的夏天,齊侯和衛侯在蒲地相見並達成了口頭約定,而沒有採用歃血為盟的形式。

《公羊傳》認為此事「近正」,因為「古者不盟,結言而退」。就是荀子所說的「《春秋》善胥命」。

曹劌論戰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詳,另外一個著名的事情也與曹劌有關,即曹劌要盟(強迫簽訂盟約)。

魯庄公十三年,魯國在與齊國戰爭中失敗,魯侯被迫與齊桓公在柯地會盟。

在盟會上,曹劌趁機手持利刃劫持了齊桓公,這時齊相國管仲追問曹劌的意圖,曹劌回答:「齊國侵削魯國的土地,至於城下,魯國的城壞了會壓到齊國的國境。」

管仲問曹劌的條件,曹劌請求齊國歸還汶陽之田,齊桓公答應了。隨後曹劌請求締結盟約,桓公與之簽訂盟約。

於是曹劌棄劍而去,這時齊桓公近臣請求背叛盟約,討伐曹劌,但遭到管仲反對,其理由是:「要盟可負,而君不負;曹劌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於是桓公信守了盟約。

後來事情的發展沒有出乎管仲的意料,柯之盟不但沒有折損齊桓公的威名,反倒成為其成就霸業的重要轉折點。

在此之前齊桓公多次糾集諸侯,但很少得到積極回應,這次之後,天下諸侯看到齊桓公重視信用勝於土地,以至於連要盟都遵守,都紛紛來跟桓公盟會。

一年之後,齊桓公霸業初成,這就是後來史家所謂「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不單單是齊桓公,春秋時期第二個霸主晉文公非常注重誠信。

晉文公起兵伐原地,約定七天還朝。七天後沒有攻下,這時有人勸說晉文公:原地馬上就要被攻克,請求稍待些時間,但被晉文公回絕,他說:「信國之寶也,得原失寶,吾不為也。」顯然,晉文公也認為誠信比土地城池更加重要。最終,晉文公不僅收服了原地人心,而且以誠信的品德教育了晉國的人民,為城濮之戰擊敗楚國奠定了人和基礎。

誠信不僅賦予政治家以強大的感召力,是政治家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一美德同樣不可或缺。誠信也有助於我們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並賦予我們一種迷人的人格魅力。古人說,「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在與人交往中,我們也應以誠信為本,這是《春秋》這一大義對今天的一個重要啟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明帝國的末路風景:富貴還鄉 繁華只是一瞬間
只為切磋和維護治安的「善良武器」:新月釵
2.5mm厚的板甲都擋不住的「手炮」:歐洲早期火門槍
先秦的戎狄到底咋打仗?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射考證
蘇格蘭史上真實的麥克白事件,比莎士比亞寫的還要戲劇!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