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航確認加入今日頭條:微軟華為BAT,最新一輪AI掌門人爭奪

李航確認加入今日頭條:微軟華為BAT,最新一輪AI掌門人爭奪

李航的出走,勢必引起各大公司掀起新一輪AI掌門人爭奪

新智元推薦

來源:AI騎士團

【新智元導讀】新智元獲本人證實,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李航已經確認加入今日頭條。李航與今日頭條副總裁、頭條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馬維英的微軟往事講起,李航與吳恩達一樣是眾多中國學生AI/機器學習啟蒙老師,在國內頂級AI人才奇缺的情況下,李航的離職是否會掀起新一輪人才爭奪?

華為的大師,李航走了。

在華為期間,李航主要在香港辦公,負責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在整個華為的戰略里,是肩負著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方面的研究任務,既有偏長期的工作,也有偏短期的、產品化的工作。

「其他人我不驚訝,可是李航不一樣。他可是華為的大師,帶領一大幫AI博士。他可是我們的偶像啊。」華為一位做機器學習研發的童鞋介紹,在此之前他就從一封英文郵件中無意知道了李航要走的消息,但以為他要去的是百度,沒有想到是今日頭條。

在發展人工智慧領域,中國更多依賴於引進大量的海外人才,畢竟在中國本土,高層次的AI人才極其稀缺。

李航的出走,勢必引起各大公司掀起新一輪AI掌門人爭奪。

李航、馬維英同年加入微軟,共事11年

2016年12月1日,在AIRS 2016上,李航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學的王錦輝、倫敦大學學院的副教授埃米爾·伊爾馬茲,作為三大重要嘉賓做了分享。他的特邀報告名稱是「Will Question Answering Become Main Theme of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核心講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QA的機遇和挑戰。他介紹了傳統搜索技術對於解決QA問題的嚴重不足,以及對於未來QA技術發展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李航來到今日頭條再次分享了這份報告:

報告摘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問答(QA)正在成為用戶執行信息訪問的更受歡迎的方式。例如,用戶希望通過行動電話上的問答來更自然和快速地獲得信息; 特定領域的用戶希望通過從域中知識庫的問答回答,在決策中獲得更準確和有用的建議。傳統上,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在搜索技術的基礎上。我在這次演講中認為,這不足以滿足用戶在現在和將來的質量保證方面的需求。我討論了紅外領域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尚未解決的質量保證問題,包括生成質量保證,穩健質量檢查,和互動質量保證。我還將介紹一些我們在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進行的質量檢查工作。

李航和AIRS的會議頗有淵源,他擔任過這個會議的程序委員會主席,而這又可以牽出另一個AI領域的重要人士,2008年AIRS會議的大會主席馬維英博士。

2001年馬維英博士在時任院長張亞勤、張宏江以及李開復等人的帶動下回國,加盟微軟亞洲研究院,這一待便是16年之久。期間,擔任網路搜索和挖掘組的主任研究員,領導在信息檢索、互聯網搜索技術、數據挖掘, 多媒體管理和移動信息瀏覽方面的研究。

而從李航的履歷看,他也是同是2001年從日本 NEC公司離職加入微軟。可見馬維英和李航早就有交集。

從2001年入職到2012年李航離開微軟去華為,他倆至少一起共事了11年。因此,這次李航加入今日頭條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裡插一段陳年往事。

事實上,初到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馬維英發現,自己接手了來自於不同的研究背景的組員,這使得團隊協作不太好進展。摸索一年之後馬維英仍舊處於迷茫狀態,因此不得不考慮換個方式去革新。

馬維英曾在文章中寫到:

既然組裡擁有多領域人才——信息檢索、資料庫、數據挖掘、人工智慧、圖像分析、網頁分析,不一而足,為何不換乾脆開拓一個新方向,從多元領域上體現優勢呢?我相信這群專業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一定能激蕩出新的火花。我準備帶領這群人在互聯網搜索領域展開突圍。

於搜索領域所涉及的問題常常橫貫多個領域,這使得他們這個多元的小組更容易發揮優勢。馬維英嘗試將新的構想從一個領域引入另一個領域,促成跨領域的研究。

幾年後馬維英也感慨到,研究院的快速發展讓很多研究人員在過去十年間成長起來,其中包括了李航(現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文繼榮、張磊、謝幸、聶再清、劉鐵岩等早期員工。如今他們已在各自領域裡扮演著領頭人的角色,也都擁有了相當規模的團隊。

李航是誰?

為什麼李航出走,給人這麼大的震驚?

國內很多高校目前還沒有比較系統的機器學習這門課。 很多學生反饋說他們會去Coursera學習機器學習課程(也就是吳恩達的課程),或者去看李航的《統計學習方法》藍寶書。可見在某種程度上,吳恩達和李航是不少學生入門機器學習的啟蒙老師。

李航,北京大學諾華方舟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兼南京大學副教授。他是ACM傑出科學家。他的研究領域包括信息檢索,自然語言處理,統計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1988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電氣工程系,1998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90年至2001年期間,他在職於日本NEC公司中央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在NEC任職期間,李航從事了NEC文本數據挖掘產品的開發),2001年至2012年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和研究經理。

他加入華為杭州科技發布了三本技術書籍,(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 2012 年出版的《統計學習方法》),以及超過120項技術論文,包括SIGIR,WWW,WSDM,ACL,EMNLP,ICML,NIPS,SIGKDD,AAAI,IJCAI等頂級國際會議以及包括CL,NLE,JMLR,TOIS,IRJ,IPM,TKDE, TWEB,TIST。他和他的同事的論文收到了SIGKDD'08最佳應用論文獎,SIGIR'08最佳學生論文獎,ACL'12最佳學生論文獎。

李航一直活躍在相關學術領域,並在重要國際學術雜誌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過近百篇學術論文。他的學術活動包括AIRS-2008程序委員會主席,SIGIR-2008 Poster & Demo委員會主席, KDD-2009宣傳主席,EMNLP-2009 領域主席,ACM Transaction on Asian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副主編,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編委等。

在微軟期間李航博士致力於開發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Office 2007,Live Search 2008,Bing 2009,Office 2010,Bing 2010,Office 2012,華為智能手機等多項產品。他獲得美國專利42項。

比較讓人好奇的是,李航跳槽頭條,頭條給了他什麼位置。

今年年初今日頭條對外確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馬維英加盟,擔任今日頭條的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此外,頭條還有李磊(今日頭條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監)、王長虎(今日頭條人工智慧實驗室技術總監)等資深人工智慧科學家坐陣。

那麼從華為出走的李航,還有哪個重磅位置等著他呢?

AI大牛依靠海外輸血,資深人工智慧人才稀缺

中國在發展人工智慧這一前沿領域,更多依賴於引進大量的海外人才,畢竟在中國本土,高層次的AI 人才極其稀缺,下圖為中國擁有十年以上的資深人工智慧人才相比美國的差距。

來自LinkedIn(領英)數據:對比全球、美國、中國AI 人才從業年限結構

另外,LinkedIn 數據顯示,谷歌、微軟、IBM、亞馬遜、英特爾、Facebook等擁有最多的AI 人才,國內清華、北大等高校,以及BAT和華為在AI 人才方面最具優勢,這說明,眾多人才被巨頭和高校所壟斷,對於這些巨頭來說,要錢有錢,有數據有數據,自然是吸引人工智慧相關人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盤點各大公司AI掌門人

百度王海峰

繼吳恩達離職後,百度整合相關人工智慧技術部門,組成AI技術平台體系,其中王海峰為總負責人。王海峰在2010年1月加入百度公司,2013年作為執行負責人協助創建了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來自百科中介紹:王海峰博士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ACL50多年歷史上唯一出任過主席(President)的華人,還在多個國際學術組織、國際會議、國際期刊兼任各類職務。

騰訊張潼

在吳恩達宣布從百度離職後,行業內另一勁爆消息令人驚震,即張潼出任騰訊AI Lab(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事實上,據說張潼早在去年就入職騰訊,可能由於其他原因,如競業協議,或其他緣故,並沒有公開,只是在吳恩達離職百度的次日,騰訊高調宣布科學家張潼擔任騰訊AI Lab主任,在加盟騰訊之前,是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大數據實驗室負責人,是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領域國際知名學者。

阿里巴巴王堅

日前在阿里巴巴職務是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幫助阿里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

海爾趙峰

趙峰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人工智慧博士,如今是海爾集團CTO、副總裁,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是物聯網領域的領軍人物,領導開發了微軟感測塵埃、微型網路服務等。

碳雲智能王俊

973首席科學家,曾任華大基因CEO,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其研究涉及基因組學等組學,生物信息學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2015年10月創辦碳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不到半年的創業公司估值高達10億美元。

在去年1月,某上市公司公告碳雲智能估值50億元依據:是一家致力於打造集生命大數據、人工智慧、互 聯網為一體的平台性機構,以及碳雲智能的董事長兼CEO王俊先生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和業界領袖。

第四範式楊強

香港科技大學楊強教授,第四範式首席科學家,人工智慧領域學術界的領軍人物,華人界唯一的國際人工智慧協會院士,人工智慧前沿科技的領導者,ACM傑出科學家,公開資料顯示,其發表論文400多篇,被引用超過20000次。

思必馳俞凱

俞凱是劍橋大學語音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IEEE高級會員、思必馳聯合創始人及首席科學家, 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創建智能語音技術實驗室,將人機口語對話系統的全面技術引入回國,2014年獲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進步獎。在其帶領下,思必馳上海交大語音實驗室先後推出了VDCNN演算法模型結構,在雜訊環境語音識別的業界基準庫Aurora4上,取得了7.09%的詞錯誤率,是抗噪語音識別領域新的里程碑;新型解碼框架PSD,使語音識別系統的速度累積提高20-30倍,內存下降50%以上,顯著改善了語音識別系統的用戶體驗。這使得思必馳語音技術受到了市場歡迎與關注。

三角獸亓超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亓超是三角獸聯合創始人、CTO,早前是微軟小冰、百度度秘的技術創始人,在今年3月1日騰訊科技報道,據三角獸透露,已經和騰訊、新世界集團、恒生電子、新東方、Rokid,Jibo ,光明網、鎚子等公司達成合作等公司達成合作,將其AI智能交互系統的技術應用到真正的商業領域中。

地平線余凱

余凱組建並領導了中國第一家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研發機構IDL(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國際知名機器學習專家,是深度學習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於 2015年創辦地平線機器人技術。

說明:在國內還有眾多頂級人工智慧相關人才,不再展開。

(本文授權轉載自AI騎士團,特此感謝!)

【號外】新智元正在進行新一輪招聘,飛往智能宇宙的最美飛船,還有N個座位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職位詳情,期待你的加入~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元 的精彩文章:

「AI學會「以牙還牙」」OpenAI發布多智能體深度強化學習新演算法LOLA
「騰訊 AI Lab副主任俞棟」過去兩年基於深度學習的聲學模型的進展
OpenAI發布多智能體深度強化學習新演算法LOLA
「吳恩達Quora最新問答」任何人都能成為機器學習專家
「重磅直播」Jeff Dean領銜谷歌大腦在線答疑16大問題,看好3大方向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