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致敬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致敬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劉博洋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2017年9月15日,北京時間周五晚19時55分46秒,隨著一顆耀眼的火流星緩緩划過土星藍色的天空、化為一簇璀璨的宇宙煙火,一曲澎湃的太空交響樂終於為它的壯麗終章畫上了一筆濃墨重彩的休止符:美國航天局(NASA)旗艦級任務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在滿懷好奇地奔向深空整整20年之後,以主動墜毀的方式,與她深愛的那顆美麗行星,永遠地融為了一體。

耗資33億美元的卡西尼號是人類史上發射的最重、最大、最複雜的行星際探測器。它在發射時的全重5.7噸,其中除包含由歐洲航天局(ESA)研製的、重達318千克的「惠更斯號」土衛六著陸器外,有3.3噸也即大約六成的重量都用來攜帶推進劑——大量的推進劑儲備,輔以大量藉助引力彈弓效應來實現「省油」變軌的操作,讓卡西尼號實現了超長的工作壽命:它從2004年6月進入環繞土星的軌道以來,已經奮力工作了13年之久;期間它和惠更斯號探測器一道,詳細觀測了土星,它的光環、磁場及眾多衛星,積累了海量的科學資料。

是時候好好地回顧一下卡西尼-惠更斯任務的偉大一生了。

生與死

可能已經很少有人記得,卡西尼號這一人類太空探索事業的標誌性任務,居然是在一片抗議的喧鬧聲中發射的。

由於從地球直接向土星發射探測器太過遙遠,卡西尼-惠更斯任務採用了「VVEJGA」的軌道設計,也即先後兩次經過金星、分別一次經過地球和木星的重力助推(「引力彈弓」的正式名稱),最終抵達土星。由於其中包含一次地球飛越,一些杞人憂天的美國民眾擔心,卡西尼號攜帶的三顆為其供電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機(RTG)中含有的72磅(約合33千克)放射性金屬鈈,有可能在卡西尼號意外墜回地球的事件中污染地球大氣、威脅全體人類的生存。

雖然卡西尼-惠更斯的地球飛越軌道採用「失效安全」設計,即使失敗也不會墜向地球;雖然卡西尼號攜帶的鈈並非更具威脅的武器級鈈,以冥神Pluto命名、又被廣泛認知與核武器製造相關的鈈元素,還是引發一些人大量負面聯想。

為阻止卡西尼-惠更斯任務的發射,包括一個名為「奶奶要和平」(Grandmothers for Peace)的組織在內的抗議人士,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外發動了抗議行動;27名違規衝進限制區域的抗議者在1997年任務發射之際被捕。反對人士還籌辦了名為「飛越新聞」(FlybyNews)的網站搖旗吶喊。網站把卡西尼飛越地球視為分水嶺般的事件,在卡西尼安全通過之後所謂的「後飛越」時代,仍然堅持發聲,直到2016年網站還在更新。

卡西尼號執行任務的土星附近距離太陽太過遙遠,日光強度不足,使它難以通過太陽能電池板發電,使用RTG獲取電力是唯一可行的技術選擇。反對者的名號和訴求讓人不禁想起「台灣主婦聯盟」及其「用愛發電」之語。

NASA與反對者之間的主要不同在於,前者掌握的知識、信息和技能讓其有自信精確控制卡西尼-惠更斯的軌道,避免其墜向地球這樣的意外;不過在審慎處置卡西尼號探測器,避免其所載放射性元素、殘餘燃料等有毒有害危險品污染重要星球方面,NASA並沒有絲毫大意。正是由於意識到卡西尼號的燃料幾乎用盡後,它將無法有效改變自身軌道,為了避免未來卡西尼號意外墜毀在土衛六、土衛二等擁有孕育生命可能性的土星衛星上,NASA根據其行星保護政策,做出了讓卡西尼號在耗盡燃料後,墜入並燒毀在不可能孕育生命的土星大氣中的決定。

凝望土星

太陽系幾大亮行星「金木水火土」之一的土星,自古為人所知。它的英文名Saturn來自羅馬神話中農神之名,這與其以「土」命名的中文名字似有暗合。

這顆土黃色光澤的行星,直到近代望遠鏡發明之後,才開始向世人揭示它的神奇魅力。1610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率先將望遠鏡指向了土星。他發現土星並不止有單一圓面,在其兩側似乎有一對對稱的突起。伽利略的望遠鏡解析度有限,他在手繪圖中將這對突起繪成兩個比土星本體稍小的圓圈,並認為這是土星的兩顆衛星。1612年,伽利略發現「兩顆衛星」不見了;不過沒用多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同年的1616年,土星光環再次出現在了伽利略的手繪中,這次他繪製出了一個圓環形狀,只是在他的手繪圖中,圓環上下兩端都被土星遮蓋,顯示出伽利略當時還是沒有搞清光環圍繞土星的事實。

伽利略手繪土星,上下圖分別於1610、1616年。

1659年,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使用成像質量更好的望遠鏡對土星進行了觀測。他正確的解釋了土星光環發生變化的原因:光環在空間中指向固定的方向,當它在一個「土星年」(大約30個地球年)中以不同的取向朝向地球時,我們會看到光環由豐盈到消失、往複循2環的過程。惠更斯還發現了土星最大的衛星,現名為土衛六的「泰坦」(Titan)。不到20年後,天文學家卡西尼發現土星的另外4顆衛星,還首度觀測到土星光環最顯著的特徵、現在被稱作「卡西尼環縫」的物質稀疏區域。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土星,示光環角度隨時間的變化。圖中明顯可見卡西尼環縫。

土星光環的本質讓幾個世紀的天文學家感到困惑。19世紀,美國天文學家基勒指出,土星光環由不連續的很多微粒組成,並非單一連續剛體——這在我們今天看來,是顯然的,沒有任何物體能承受那麼大的剪切力而不碎裂。這在1981-1982年旅行者一號、二號探測器飛越土星之後,變得再明顯不過:旅行者號對土星光環所攝得的照片中,我們已經發現了土星光環微粒在引力擾動下所呈現的一些暫現形態,一個動態的、有生命力的土星光環已經呼之欲出。

旅行者號拍攝的土星和變化之中的土星光環F環。

土星之春

兩次短暫的飛越不足以解答人們對土星的種種好奇。從80年代末開始,NASA開始計劃一次對土星的長時間環繞探測任務,卡西尼號任務計劃逐漸浮出水面。經過幾年的研發與準備工作,1997年10月15日,一枚泰坦IVB型火箭將卡西尼-惠更斯探測器送入太空。

經過幾次內太陽系的重力助推操作,2004年6月,土星北半球的隆冬時節,卡西尼號進入了土星軌道。半年之後,惠更斯號土衛六著陸器與卡西尼號分離,卡西尼號開始了孤獨而不寂寞的旅行。它的基本任務長度為4年,在那之後,卡西尼號在土星北半球的春天來臨之際,執行了長度為2年的「春分點任務」。2010年起,健康狀況良好的卡西尼號又踏上了長達7年的「夏至點任務」,這持續到了今年4月。自那之後的5個月,卡西尼號踏上了視死如歸的最後旅途——「偉大終章任務」(Grand Finale)。

卡西尼號任務跨越土星北半球的冬、春、夏三個季節,這樣長時間的觀測讓我們有足夠耐心,靜靜觀察土星的陰晴變化。

在土星光環的罅隙中,卡西尼號發現了土星光環層次分明的條帶結構形成和保持的原因:土衛十六「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在暗弱的F環內側繞土星公轉,只有139千米長的這顆小衛星長的像個土豆,所到之處在F環中掀起陣陣波瀾,彷彿驅趕羊群的牧羊犬一樣驅趕著環中的微粒——這被稱作光環中的「牧羊犬衛星」。另一顆大小、形狀都差不多的小衛星土衛三十五「達佛尼斯」(Daphnis)佔據了另一條賽道:它在明亮的A環外邊緣,獨自開墾出了一條整潔的小徑——基勒環縫。它也時不時用它看似微弱的引力在小徑兩邊捲起一些風浪:「春分點任務」中,卡西尼號藉助2009年土星春分日附近太陽側照光環的寶貴時機,拍下了土衛三十五在基勒環縫兩邊捲起的、高出光環平面的「浪花」在光環上的影子,讓我們得以更直接測量出它的漫步對光環的影響究竟多大。旅行者號只窺得一目的光環變遷瞬間,在卡西尼的眼中終於連成一支支完整的影片。

上:土衛十六與F環;下:春分附近的土衛三十五與基勒環縫。

2011年,在日漸躁動的早春里,土星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一場風暴席捲了幾乎所有「時區」。這場風暴起源於被稱作「大白斑」的土星氣旋,每隔30年,都會在土星的春季捲土重來。在2010年底,土星北半球開始回暖時,它像是一樹春夜中整齊盛放的白玉蘭,猛然從土黃、混沌的星球表面密密匝匝地鋪將開來,才兩個月就綿延出幾千公里。只是這土星春天的「花香」恐怕不太能被地球人欣賞:卡西尼號在風暴中探測到磷化氫氣體的大量增加,這魚腥味的劇毒氣體主宰了土星之春。

2010年土星北半球風暴的變化過程。

1981年,旅行者號飛船飛越時土星時,發現它的北極有一個六邊形的奇特風暴,這被認為是不同緯度的氣流在不同流速下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形態——有趣的是,土星的南半球並沒有這樣的六邊形風暴。隨著北半球夏季的到來,土星北極的六邊形也披上了絢麗的夏裝:2013年,土星北半球清涼的仲春,六邊形像是剛剛解凍的池塘,透出藍綠的色澤;到2017年的初夏時節再看時,它已變成了成熟的紫金色。於此同時,逐漸墮入隆冬的土星南半球則從一片金黃不聲不響地過渡成淡淡的藍灰。

左:2013年的北極六邊形。右:2017年的北極六邊形。

另類地球

卡西尼-惠更斯任務最讓人激動的成就莫過於對土星衛星系統孕育生命的可能性的揭示。

在惠更斯發現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之後很長時間,人們都認為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後來旅行者號發現它比木衛三略小)。到二戰結束前一年,美國人柯依伯通過觀測其光譜,發現了土衛六的大氣層,並認為其主要成分是甲烷——這在不到40年後,被旅行者號的發現所否定。實際上土衛六的大氣像地球大氣一樣,由氮氣主導,只是缺乏氧氣;甲烷是第二多的氣體,但也只佔很小的比例。

土衛六與地球大氣成分對比。

旅行者號看到的土衛六隻是一個被不透明霧霾包裹的橙色圓球,23年後,卡西尼帶著惠更斯回來了。卡西尼號的紅外相機有能力透視土衛六厚厚的霧霾,惠更斯著陸器則可以直接感受那裡的風與土。2004年聖誕節,卡西尼號在飛臨土衛六時釋放了惠更斯號土衛六著陸器,三周後,惠更斯號才緩緩的降落在了土衛六表面;其中它在降落傘的幫助下耗時1.4小時從土衛六大氣層頂降到地表,在地表又繼續工作了1個多小時,這給了它相當充裕的時間來收集土衛六的大氣和地表數據。

惠更斯在下降過程中朝向東南西北各方向拍攝的照片。

卡西尼-惠更斯任務被普遍認為表現大大超出預期:整合了旅行者號、伽利略號、麥哲倫號等深空任務設計經驗教訓的它,設計已經足夠理想,運行已經足夠穩定。但有一個小黑點不得不說:義大利人在建造惠更斯探測器的無線電通信設備時,由於把美國噴氣推進動力實驗室(JPL)視為競爭者,沒有向後者透露信號設備的具體設計方案。缺乏審查之下,卡西尼號與惠更斯號在分離之後巨大的相對速度引起的多普勒效應——讓信號的頻率更高、周期更短——對通信的影響沒有被全面考慮,周期變短引發的效應被遺忘了。這個問題直到發射都沒有被糾正,最終不得不通過改變原計劃的軌道方案,從根本上降低相對速度、減弱多普勒效應來規避問題。這樣做的結果是卡西尼號不得不多繞土星飛一圈,幸好卡西尼號此前的變軌都極其精確,節約出了這次變軌所需的燃料。

卡西尼-惠更斯眼中的土衛六像極了地球:我們看到山川湖海、風雲雨霾。但又極不同:這顆比水星還要大的星球的密度介於水和岩石之間,顯示出它有大約一半的質量都是水冰,這顆星球的岩石被厚厚的水冰包裹著。在土衛六表面零下180攝氏度的低溫下,水冰堅如磐石——那些深深淺淺的山川,居然都是冰山。而地球上呈氣態的甲烷等氣體,在這樣的溫度下已經液化——那些肆恣的汪洋,居然都是「液化天然氣」。缺乏氧氣的土衛六表面,很多我們熟悉的化學反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氮氣和甲烷,也即氮、碳、氫元素為基礎的化學反應網路——卡西尼和惠更斯都在其中嗅到了不少有機物的存在,它們是構成生命的基礎材料。這讓人想起原始的地球。

土衛六上反光的湖泊。

關於土衛六孕育生命的可能有若干種假說:有人說,土衛六表面在遭受隕石撞擊之後,表面冰層可以短暫融化,成為液態水湖泊。湖泊表面封凍後,內部可以在幾百年內維持液態,這期間液態水有機會和土衛六已經存在的大量有機物發生反應,產生更多孕育生命的基礎物質。有人說,在土衛六厚厚的冰山下方,有一個全球性的液態水層,那裡有更長的時間,可供生命起源、發展。還有人設想,甲烷可以替代水在地球生命化學網路中的中心作用,在土衛六表面可能發展出以甲烷為基礎的生命。

咸……鹹的!

如果說土衛六讓人們期待已久,土衛二則純粹是一個驚喜。

卡西尼還未到土星,便已迫不及待的伸展出它長達11米的磁力計巨臂。在磁力計的耳中,土星周圍絕不是目測的那樣寧靜,反而似有山呼海嘯。2005年初一次飛經土衛二的途中,在其他儀器未覺異常之時,磁力計卻已感到一絲不對勁:這有東西!卡西尼趕忙回頭一看,在逆向陽光的方向,它看到了了不得的景象:土衛二的南極,幾簇噴泉正在噴薄而出!

正在穿越土衛二噴泉的卡西尼號,想像圖。

不久之後,卡西尼一個回馬槍殺了回來,這次,它像戲水的孩子,橫穿噴泉而過。在那裡,漫天飄舞的冰晶在陽光下閃爍著,像是舞台上飄灑的銀箔。卡西尼咂咂嘴,念到:「咸……鹹的!」

是的,土衛二的南極那些冰隙中噴涌而出的,是它廣袤冰下海洋的海水。土衛二的大小只有四川盆地那麼大,但它形成初期的內部餘熱尚未如人們所臆測的喪失殆盡,而是仍在給那裡的冰海以溫存。土衛二的噴泉,不止給自己披上了銀白的衣裝,使其成為太陽系內反射率最高的天體,也不止貢獻了土星光環中E環的物質,更是其溫暖、甚至可能生機勃勃的冰下海洋的自豪招牌。

土衛二冰下海的發現,讓冰下海成為行星科學中的顯學。我們驚訝的意識到,只靠地表溫度來劃定的所謂「宜居帶」可能誤導了我們對生命存在的普遍性的預期。在那些原理太陽的地方,在那些氣態巨行星冰封的衛星內部,仍然可能存在一個個生命的綠洲。土衛二、土衛六、木衛二、海衛一甚至冥王星……太陽系中被認為具有冰下海洋的星球已經有多達8顆,它們將是我們本世紀太陽系探索宏途上的一個個裡程碑。

偉大終章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攜帶3.3噸推進劑的卡西尼號,屢次藉助土衛六等衛星的引力變軌,以極其精儉的燃料使用方式服役長達13年之久——「長壽」是卡西尼任務最為自豪的標籤。然而其實從2016年起,「低油量預警燈」就已經開始閃爍了。

卡西尼號走過的所有軌道示意圖。

如果我們失去對卡西尼號的控制,它將可能在自由的漂流中栽倒在土衛二的冰層上。它攜帶的3顆RTG仍在源源不斷的釋放熱量,卡西尼號可能融穿冰層,墜入可能孕育生命的冰下海洋。它殘存的燃料、RTG中包含的放射性元素,尤其是可能借卡西尼號偷渡土星系統的地球微生物,都可能對那裡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是時候說再見了。

從2017年4月開始,卡西尼號轉入「偉大終章任務」。9月11日,它最後一次藉助土衛六的引力,調整到可以俯衝到土星光環與土星之間、非常貼近土星高層大氣的軌道。在這條每6天半一個輪迴的軌道上,卡西尼走了22圈——它將近300次環繞土星的最後22圈。

卡西尼回傳的最後一幅照片。

在這條軌道上,卡西尼號有機會通過感受土星光環的微弱引力對它軌道的影響,測量土星光環物質的質量分布,進而為判斷土星光環的起源和年齡提供依據。

9月14日,卡西尼迎來了它生命的最後24個小時。它開啟了最後一次數據下行——以往,它會先儘可能多的收集數據,再利用主天線指向地球的機會集中回傳;這一次,它不再有更多機會,它只得始終將天線指向地球,一邊收集、一邊回傳。

9月15日,卡西尼的最後時刻是通過美國深空網(DSN)位於澳大利亞堪培拉的70米天線記錄的。在中國,土星正閃耀在正南方的星空上。

卡西尼的最後時刻,姿態推進器火力全開。

北京時間19:53,卡西尼號進入土星大氣。

北京時間19:54,卡西尼號的姿態調節推進器火力全開,勉力維持著天線指向地球的姿態。

北京時間19:55,卡西尼號信號不斷減弱,在幾次短暫中斷又頑強恢復之後,顯示信號的屏幕上終於歸為一條寂靜的直線。

你一生的故事

卡西尼號的項目首席科學家琳達·施皮爾克(Linda Spilker)1992年博士畢業。她參與過旅行者號的科學工作,從80年代末卡西尼號概念形成階段就參與到卡西尼任務中,至今已經為卡西尼任務工作將近30年。卡西尼號從誕生到離去,琳達渡過了自己作為科學家的大半職業生涯,她自己的女兒也已從孩童長大成人。

帶著母親的心思,琳達把卡西尼號視為一個女孩,自己的另一個女兒。她和數百位團隊成員一道,三十年來悉心照看卡西尼號,幫助它渡過經費困難的孕育期,看著它在行星間歡脫的穿梭奔跑,在她遇到阻礙時隨時伸出援手,在她開拓新世界時隨時分享她的喜悅。

土星的北半球冬去春來,春來夏至。卡西尼號探測器,卡西尼任務的每一個參加者,與土星的風雲一道,從青澀而成熟,從成熟而偉大。

卡西尼號,R.I.P.——寫在一次有祝賀卻沒有歡呼的NASA直播結束之際。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文八卦學 的精彩文章:

老大哥在看著你……的觀測申請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的第七個夏天:整個城市被綠色吞噬
想給地球「殺菌」?歡迎來到水熊蟲的世界
地球就是孕育生命的優等生

TAG:天文八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