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古代文明——努比亞文明

世界古代文明——努比亞文明

努比亞是埃及尼羅河第一瀑布阿斯旺與蘇丹第四瀑布庫賴邁之間的地區的稱呼。

努比亞這個詞來自埃及語中的金(nub)。一般從阿斯旺到瓦迪蛤勒法被稱為下努比亞,從瓦迪蛤勒法到庫賴邁被稱為上努比亞。有時庫賴邁到喀土穆之間的地區也被稱為南努比亞。從古至今努比亞一直是被算成地中海地區的埃及與黑色非洲之間的連接地。

1、努比亞人

努比亞人(Nubians)非洲東北部蘇丹的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埃及南部。從阿斯旺往南直到德巴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地區。其祖先和埃及王朝前期的居民屬於同一民族,後來由於大量尼格羅人遷入而發生融合。體質具有尼格羅人的一般特點,尤以其主要支系巴拉布拉人為典型代表。使用努比亞語,屬尼羅-撒哈拉語系沙里-尼羅語族。多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自古從事農業,同時飼養駱駝、馬、驢、羊等,並在蘇丹或埃及一些城市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或在工廠、礦山、棉花種植園裡當工人。社會結構受阿拉伯人影響很大。農村仍保留氏族組織。努比亞人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前便已建立國家,並於公元前8世紀一度征服埃及(二十五王朝)。後來蘇丹境內的努比亞人又長期遭受埃及壓迫。近代遭受英帝國主義殘暴的殖民統治。直到埃及和蘇丹相繼獲得獨立,才擺脫殖民主義的桎梏。

古代努比亞人生活在非洲東北部的一個地區,這個地區包括現今的埃及南部和蘇丹北部。努比亞境內一邊是尼羅河和撒哈拉沙漠,另一邊則是紅海。尼羅河由蘇丹流入埃及。「尼羅,尼羅,長比天河」,是蘇丹人讚美尼羅河的諺語。

努比亞為東北非古代地區名,幾千年前,古埃及人把蘇丹稱為努比亞。努比亞大體上北起尼羅河第一瀑布,東至紅海之濱,南達喀土穆,西接利比亞沙漠。其南半部一直延伸到尼羅河第二瀑布的南端,在古代埃及第18王朝法老的統治時期稱為庫施。

2、畜牧物種

努比亞山羊原種毛色較雜,但以棕色、暗紅和黑色為多見;被毛細短、富有光澤;頭較小,額部和鼻樑隆起呈明顯的三角形,俗稱「兔鼻」;兩耳寬大而長且下垂至下頜部。引入隆陽區的努比亞種羊均為黑色,有角或無角,有須或無須,角呈三棱形或扁形螺旋狀向後,至達頸部。頭頸相連處肌肉豐滿呈圓形,頸較長,胸部深廣,肋骨拱圓,背寬而直,尻寬而長,四肢細長,骨骼堅實,體軀深長,腹大而下垂,乳房豐滿而有彈性,乳頭大而整齊,稍偏兩側。體高與世界有名的薩能羊相當,產肉量高於薩能羊,產奶量低於薩能奶山羊,泌乳期5—6個月,泌乳高峰期日產奶1—3kg。其適應性廣,性情溫順,繁殖力強,具有早熟性(生長早熟、性早熟),一年可產2胎,多數每胎產2—3羔,有時可達5羔。成年公羊平均體重85kg,體高90cm,體長130cm。成年母羊平均體重50—58kg,體高76cm,體長80cm。

3、庫什王國

(1)未知源頭的神秘古國

庫什(Kush)也叫庫施、古實。取自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第一瀑布以北地區的稱呼,屬努比亞南部的一個地區,位於今蘇丹北部的尼羅河流域,也是古代北非一個比古埃及更神秘的文明國度。

關於這個尼羅河流域的神秘國度的具體位置,一直未有定論,許多考古學家多次探尋後,大致推斷它位於現蘇丹共和國凱布希耶以北,具體範圍、深度與寬度至今仍是個謎。一座埃及方尖碑中也曾經記載過它的領土範圍:「從尼羅河第一道急流開始計算,順流而下延至第四道急流,其間的地域可能比非洲古國努比亞的估測領土範圍還要大。」

公元前3000年前後,也就是古埃及王朝剛建立時,庫什已經開始發展並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形態。公元前2500年左右,當逐漸強大起來的古埃及南擴時,第一次遇到了庫什,他們才知道在當時的非洲大地上,還有一個未知的強大國家在尼羅河上游,這讓古埃及耿耿於懷。

公元前2000年左右,庫什文明已初具雛形。整個庫什文明大致劃為三個階段:約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60年間的「凱爾邁階段」、公元前760年至公元前530年間的「納帕塔階段」、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350年間的「麥羅埃階段」。

在早期階段,庫什王國的首都在凱爾邁,所以被稱為「凱爾邁階段」。凱爾邁階段時,古埃及就經常侵襲庫什,他們的目的除了獲得土地以外,還有財物、人口、黑檀木、象牙、乳香等名貴特產。僅埃及法老謝努塞特三世在位期間,就四次入侵庫什,佔領了尼羅河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之間的地區,目前雖然沒有史料記載關於兩方之間的戰事,但是從後人發現的當年法老們的南部邊境沿尼羅河建立的11座牆厚6米至8米、高10米至12米的堅固保壘遺迹來看,庫什軍隊當時一定進行過激烈抵抗與反攻。

兩方戰事不可避免地加深了兩國之間的交流,庫什人最初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埃及傳入的象形文字。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埃及內部相繼爆發了貧民、奴隸大起義,加之又有喜克索斯人向埃及發起進攻。古埃及一時內外交困,無暇顧及庫什,庫什得以養精蓄銳,積極發展經濟貿易,傳統的努比亞走廊逐漸變成了一座不同文明交會的熔爐。現在,從凱爾邁和埃及堡壘遺址中就發現了許多當時用來封信的印泥戳記,以及從北方運來的各種物品。

經過一段難得的安定繁榮時期,庫什迎來了與古埃及的一次大規模戰爭。有史料記載,圖特摩斯一世在位時,也就是公元前1538年至公元前1525年期間,他再次率隊征服了尼羅河第三瀑布以北的努比亞,佔領了凱爾邁。這裡講的努比亞,即是當年庫什王國的大部分領地。

(2)古碑銘上記錄的戰爭

古埃及與庫什的戰爭歷史,到此似乎出現斷層。直到2003年2月時發現的一處歷史遺迹方才將斷層彌合。當時的英國考古學家們在古埃及一座古墓中發現了一塊大約3500年前書寫有22行晦澀難懂的象形文字的神秘石碑。維維安·戴衛斯是這支考古小組的組長,據他說:「這些文字是用紅色顏料寫就,書寫順序為從右至左。我起初以為,那可能是一些和宗教有關的文字,並未太在意。但是經過數月的辛苦研究之後,我們才驚訝地發現,那上面記載的竟然是一段以前從不為人知的歷史!」

碑銘上講述的這段歷史,即是古埃及與庫什兩軍之間的鏖戰,當時庫什軍隊聯合盟軍北伐古埃及,古埃及大片領土被占,全國人民奮起抵抗,一時之間全境告急。索貝克納可赫特王子在組織這場抵抗外族入侵的埃及反擊戰之前,發表了一次激昂人心的演講,碑銘上的文字便是記載了當時的講詞部分:「所有那些還活著的人都聽著,庫什人大舉入侵,他們已經佔領了瓦瓦特部落、龐特和邁德賈等地區,國家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後人也許僅憑文字難以想像,這場掀動非洲大陸的兩國大戰如何慘烈,即便「人們團結一心反抗挑起戰火的努比亞人,但最後依然以失敗告終」。碑銘上稱,這場戰爭是「一場自從神創造了世界以來前所未有的戰爭」。也許深以為恥的古埃及人羞於記載這次慘敗之戰,乾脆將關於此次戰爭的所有記錄都從史書中一筆抹煞!

然而,這個強大的國家在擊敗古埃及之後,對國土與政權卻毫無興趣,他們似乎只關注黃金與財富,僅僅是盡興搜羅劫掠古埃及的各類黃金飾品與珠寶後便離去了。

戴衛斯對庫什王國的這一瘋狂嗜好也有一番比較客觀的推斷:「此前,考古學家們曾多次在位於當時庫什王國首都凱爾邁的王室墓穴中發現了大量埃及人的珍寶,其中包括雕像、石柱和一個精心打造的石膏容器。一直以來學者們都困惑不解,為何這些東西會出現在埃及以外的地方呢?」「現在清楚了,它們全都是戰利品,是庫什國王藉此表明自己已經征服埃及的一種象徵。據考證,當時庫什王國總共有四任國王,他們每個人都從埃及掠奪了大量的珍寶。」

(3)麥羅埃王國何去何從

公元前8世紀中期時,庫什王國在納帕塔一帶建立了政權。到公元前760年,庫什移都至尼羅河東岸,大概位置在今天的蘇丹凱布希耶以北6.4千米處,也就是尼羅河第五瀑布、第六瀑布之間的麥羅埃。當時的庫什疆域北起尼羅河第一瀑布,南至尼羅河第六瀑布的廣大地區。實力得到大大充實的庫什開始對埃及連續發起進攻。國王佩耶率軍攻佔了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首都底比斯,佩耶被尊為埃及國王,於公元前730年開始了埃及歷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也就是著名的黑人王朝——努力比亞王朝。

然而,第二十五王朝維持僅80多年後,亞述軍隊就開始大舉入侵,攻佔底比斯城。庫什又被迫將首都由麥羅埃遷回位於尼羅河第四瀑布的納帕塔。到公元前593年時,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薩美提克二世捲土重來遠征庫什,洗劫了納帕塔,這標誌著庫什再次征服埃及的努力歸於失敗。這一次,庫什為了躲開強大埃及的威脅,將首都南遷到麥羅埃,建立了新的統治中心,從此以後,庫什王國便更名為麥羅埃王國,庫什文明也進入了麥羅埃時期。

由於麥羅埃處於陸路貿易通道與尼羅河水路貿易通道的交匯點,商旅們便趕著牛、驢、馬、駱駝等馱畜從麥羅埃向外四散輻射,他們經過沙漠與草原後,可以深入到非洲的中心地帶,再到達阿比西尼亞高地、紅海,或者沿著尼羅河直達埃及。

麥羅埃還盛產鐵礦與木材,這裡的工業也相當發達。1910年至1914年期間,利特浦大學的英國考古隊曾在此地發現了大堆礦渣和用於冶煉的熔爐,由於證明,麥羅埃當時是個非常重要的鐵礦冶煉中心。

進入「麥羅埃階段」時,庫什王國已接近消亡。關於它的最終去向,後人眾說紛壇。有觀點推測是被阿克蘇姆吞併,有觀點說是被納巴提人消滅,還有說是被亞述顛覆,還有說是毀於努比亞人的內戰……但目前哪一種觀點也未能有確鑿證據來證明。麥羅埃王國,也就是曾經的庫什王國,就此神秘消失了。

(4)相當富饒的黃金產地

1909年,麥羅埃遺址的發掘,讓這處歷史古迹逐漸為世人所知。麥羅埃遺址分東西兩部分,東部有國王的金字塔和眾多墓葬,西部有王宮、寺廟、水池等遺迹。當時這個國家已進入人工灌溉階段,大約從公元前4世紀起開始種植棉花,成為尼羅河流域棉花培植的發源地。

庫什是古代世界主要的黃金產地之一,黃金是它的主要經濟來源,採金業自然也成為這個國家的一項傳統產業。富饒的金礦吸引了許多征服者的貪婪野心。在圖特摩斯一世入侵庫什時,埃及人就開始貪婪地在庫什大肆開採和奪取黃金、瑪瑙、赤鐵礦、孔雀石、花崗岩、紫水晶等大批礦產。

2007年,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的考古學家們沖刷了在蘇丹首都喀土穆以北大約362千米、位於尼羅河第四大瀑布上游的一片遺址的岩石和廢墟,他們發現了這裡藏有當年庫什王國經過黃金加工的大批古物,甚至還發現有提煉黃金的其他遺物,其中包括至少55個巨大研磨石。據他們分析,這些巨大研磨石正是被用來碾碎石英礦石以便於提煉黃金而鑿制的。

沉寂了千百年的庫什王國終於在世人面前展露蛛絲馬跡,後人從過往的歷史碎片中勉強拼湊出一個黃金王國的模糊輪廓。這一古國留給我們的是尚未理清的一部發展史,還有它那深不可測的歷史價值。正如大黃博物館的德萊克·維斯比在《考古學》雜誌上所言:「這一地區的考古學價值無與倫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人類源流——古生物1
人類源流——生命起源2
人類源流——地球2
人類源流——太陽系2

TAG: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