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兒科名家常用的脾胃虛弱方,屢試屢效,效如桴鼓!

兒科名家常用的脾胃虛弱方,屢試屢效,效如桴鼓!


願關注我們的人都能找到


屬於自己的皮球

小編導讀


小兒脾胃功能嬌弱,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厭食、便秘、泄瀉、疳積等。中醫兒科名家鄭啟仲教授僅用一方加減化裁治療脾胃虛弱病症,即是抓住小兒「脾常不足」這一特點,往往效如桴鼓。一起去看看吧~~



七味白朮散

為宋代錢乙所創之名方,首見於《小兒葯證直訣·卷下》。


藥物組成:人蔘二錢五分,白茯苓五錢,白朮(炒)五錢,藿香葉五錢,木香二錢,甘草一錢,葛根五錢(渴者加至一兩)。上?咀,每服三錢,水煎,熱甚發渴,去木香。


功能:健脾止瀉。


主治:脾胃久虛,嘔吐,泄瀉,頻作不止;津液枯竭,煩、渴、燥,但欲飲水,乳食不進,羸弱困劣。


本方由四君子湯加葛根、木香、藿香而成。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加葛根昇陽生津,藿香芳香化濁,木香行氣溫中。全方配伍,共奏益氣健脾、升清止瀉之效。


鄭啟仲教授認為,小兒「脾常不足」,內易為飲食所傷,外易被六淫所侵,嘔吐、泄瀉者最多。七味白朮散把葛根、木香、藿香融入四君子湯中乃錢乙絕妙之筆,葛根不但能升脾之清陽而止瀉,還能解肌清熱、生津止渴,用於脾虛泄瀉而兼有表證者尤宜;藿香化濕止瀉,和中止嘔,治脾虛而暑月感寒吐瀉並作者甚佳;少量木香行氣、溫中、止痛。三味葯的加入將益氣健脾的四君子湯變成益氣健脾、昇陽止瀉、化濕和中、行氣止痛、生津止渴、解肌清熱、活潑靈動、最宜小兒的良方。鄭師臨證善用七味白朮散化裁治療兒科多種病症,每收良效。

小兒厭食


患兒張某,男,7歲,2013年7月3日初診。厭食、納呆3年余。患兒平素食甜食、零食較多。3年前患腹瀉納食減少,食慾明顯下降,時有噁心嘔吐,頭暈,寐差,大便不調。多處診治不效而來診。診見:雙氣池色青黃,面色黃白少華,體消瘦,面黃,神疲乏力,食少,厭惡進食,寐差倦卧,小更清,大便偏干,舌質紅,苔白膩,脈弱。查肝腎功能、血常規無異常。證屬脾胃虛弱,納運失司。治以益氣健脾,化濕開胃。


處方:人蔘6g,炒白朮10g,茯苓10g,木香6g,藿香6g,葛根10g,焦山楂10g,陳皮6g,佛手10g,砂仁6g,生薑6g,炙甘草6g。6劑,日1劑,分早晚2次沖服。


二診(2013年7月9日):服上方後有思食感,大便順暢。守方再6劑。


三診(2013年7月15日):食量明顯增加,精神和悅,氣池青色退。改異功散調理2個月善後而愈。隨訪2年未見複發。


按:

中醫學認為,厭食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脾運胃納功能失常所致。鄭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厭食的病因病機有獨到見解,並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對證屬脾胃虛弱,納運失司者,常採用七味白朮散加減,療效顯著。


在該方基礎上,配砂仁、陳皮、佛手芳香醒脾;生薑溫胃止嘔,焦山楂化食開胃而收功。


氣池,位於目下胞,小兒望診中,氣池常反應脾胃的病症,根據氣池顏色的變化,可判別疾病的性質。

小兒便秘


患兒田某,男,5歲,2013年10月12日初診。便秘5個月。患兒自幼脾胃功能欠佳,易大便秘結,入幼兒園後上述癥狀加重,納食減少,家屬多次給予肥兒丸、健胃消食片等葯稍有改善,但停葯後仍不能自行排便而來鄭師門診。診見:便秘3~5日1次,大便不幹而排出無力,伴腹脹,納差,面色黃白。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細。證屬脾虛氣弱,傳導失司。治以健脾益氣,和胃生津。


處方:人蔘6g,生白朮10g,茯苓10g,木香3g,藿香6g,葛根6g,當歸6g,火麻仁6g,炒萊菔子3g,番瀉葉1g,砂仁3g。6劑,日1劑,分2次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之品。


二診(2013年10月18日):服上藥後,家長甚喜,大便已每日1次,且飲食增力,精神振作。上方去萊菔子,再服6劑。


三診(2013年10月26日):患兒食慾旺盛,面色有華,大便日1次。上方去番瀉葉,改隔日1劑,鞏固療效。調理3個月停葯。隨訪2年未見複發。


按:

鄭師認為,小兒便秘與脾胃運化的關係十分密切,以脾虛失運較多見,在臨床中常採用七味白朮散治療脾虛失運之小兒便秘,療效顯著。在該方的基礎上,加當歸養血潤腸,火麻仁潤燥通便,配少量萊菔子、番瀉葉助藥力以降濁,砂仁醒脾開胃。葯切病機,獲效亦捷。

小兒泄瀉


患兒馬某,女,1歲半,2012年11月20日初診。泄瀉7天。患兒7天前因飲食不節出現泄瀉,大便稀糊或如水樣,夾有奶瓣,西醫治療效果不佳而來診。診見:神疲乏力,大便稀糊或呈稀水樣、蛋花樣,氣味酸臭,腹脹,哭聲低,喜父母抱,時有嘔吐,納差,小便短少。舌質紅,苔白膩,指紋紫滯。大便常規:白細胞0~1/HP,隱血實驗(-)。證屬飲食傷胃,脾失健運。治以運脾和胃,消食化滯。


處方:人蔘6g,炒白朮69,茯苓6g,炒神曲6g,焦山楂6g,葛根6g,藿香6g,木香3g,砂仁3g。2劑,日1劑,分3次水沖服。


二診(2012年11月22日):諸症減輕,效不更方,繼服2劑而愈。


:「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故運脾化濕是治療此病的關鍵。鄭師非常讚賞江育仁教授「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的思想。

疳 證


患兒李某,男,3歲,2012年5月6日初診。消瘦、乏力2年余。患兒2年來不思飲食,經多家醫院治療效果欠佳,而求鄭師診治。診見:消瘦,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毛髮稀疏,不思飲食,少言納呆,大便干。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證屬脾胃失和,納化失司。治以益氣健脾,消積助運。


處方:人蔘6g,炒白朮6g,茯苓6g,葛根6g,藿香6g,木香39,炮山甲3g,炙鱉甲10g,焦山楂10g,砂仁3g,大棗10g,炙甘草3g。中藥配方顆粒,14劑,日1劑,開水沖化,分2次口服。服藥期間忌服辛辣、生冷、油膩之品。


二診(2012年5月20日):服上藥後,納食增加,神疲乏力明顯減輕,大便通暢,日1次,面色見紅潤,舌淡,苔薄白,脈浮。守上方再調14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


三診(2012年6月5日):諸症基本消失,飲食增加,面色轉紅,性格活潑。囑其服參苓白朮顆粒,每日1袋,分2次日服。服用2個月鞏固療效而愈。


:該患兒多由餵養不當,導致中焦脾胃受損,運化失司,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胃不司納,脾不生血而成疳證(疳氣)。脾不健則清難升,胃不和則谷難納,故投七味白朮散加減治之獲效。體現了鄭師治疳「忌壅補,慎攻伐,平劑緩圖而建功」的學術思想。


推薦書目



鄭啟仲經方名方應用經驗


全書共分三篇,上篇為經方應用經驗,下篇為名方應用經驗,附篇為自擬方簡介。每方應用均有提要及病案舉例,以充分展示其「異病同治」的學術見解、臨證經驗和遣方配伍技巧,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適用於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者參考。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

鄭啟仲經方名方應用經驗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鄭攀、鄭宏主編

),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

(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來自瀟湘杏林的聲音:我們是自由之翼
黃果雄偉烏江奇,貴陽杏林讀書勤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