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季風吹拂下,古老的亞洲文明顯露出獨具韻味的東方特色

在季風吹拂下,古老的亞洲文明顯露出獨具韻味的東方特色

在我們所處的亞洲,季風在氣象變化中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在季風吹拂下,古老的亞洲文明顯露出獨具韻味的東方特色。季風是隨季節變化風向有規律變化的風。夏季,太陽的直射使陸地迅速升溫,空氣受熱上升,形成低壓區。而海洋升溫慢,因此當陸地上空空氣已經變熱時,海洋上空的空氣還很涼爽,這使海洋上空形成高壓區。相反,冬季時,太陽斜照。陸地降溫快,海洋降溫慢,此時陸地出現高壓。空氣總是從高壓區流向低壓區,因此在陸地和海洋之間的空氣流動就有了季節性。夏季時,海洋的潮濕空氣吹向陸地,冬季時,風完全轉了方向,從陸地吹往溫熱尚存的海洋。這就形成了有季節性變化的、有規律的風。

在全球範圍內,季風的影響力遍及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北部,以及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而亞洲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塊陸地,南面和東面分別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陸差異大,因此,在亞洲有著地球上最強的季風系統。夏季時,從南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在非洲東海岸跨過赤道,到達南亞和東亞地區,甚至到達我國華中地區和日本;而從太平洋來的東南季風以南風或東南風的形式吹到我國的東南沿海。冬季時,風向發生轉變,從西伯利亞吹來強大的北風和西北風,將寒冷的氣息吹到亞洲東部沿岸,並且一直延伸到近赤道地區。

東方的兩大農耕文明——南亞印度文明和東亞中華文明的興起和發展,都託了季風的福。

夏天,季風裹挾著暖濕氣流,從印度洋向印度次大陸進發。印度迎來雨季。西印度首當其衝,那裡雨水豐沛,適合水稻的種植。古老的印度河文明,也因此在西北印度繁榮。之後季風的鋒面分別向東、向北推進。向東的一支越過孟加拉灣,再次補充水分,為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帶來雨季,哺育了越南密林中的占婆古國。向北進軍的一支遭遇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只能沿著山脈爬升。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結,形成降水,滋潤鬱鬱蔥蔥的喜馬拉雅山南麓森林。然而,季風並未停歇。在東亞大陸低壓的吸引下,季風衝過南海,向我國開進。

在我國,印度洋季風與太平洋季風會合,一起向內陸推進。五六月份,季風形成的降水鋒面最先在我國南方沿海登陸。六七月份,江南迎來連綿的梅雨季節,孕穗成熟期的水稻獲得充足的雨水。與此同時,日本和韓國也被季風鋒面掃過,形成夏季降水。七八月份,季風來到我國北方,為當地的耐旱作物帶來了甘霖。而隨著季風深入大陸,水汽逐漸減少,莊稼變成草原。由此在我國的土地上就有了農耕和放牧兩種農業生產方式。而農耕區和放牧區的分裂和統一,成為了中國歷史的主流。

對於農業來說,季風最大的好處是有規律——夏季季風在固定的月份開始,以相對穩定的強度持續數月。季風區的降水主要在夏季。而溫暖的夏季,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旺盛的季節。水暖合一,是農耕的福音。規律的季風變化反映在曆法上,這些曆法是人們耕種和收穫的時間表。比如,我國以24節氣來反映不同季風季節的寒暑和降水。印度也根據季風變化,把全年分成6個季節。此外,穩定的季風大大減少了水旱災害的可能性,保護了脆弱的古文明。

在水旱規律的季風區,農耕文明異常穩定。中國早在秦代就建立了統一的政權,這種以中央集權製為模式的政權,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將近兩千年。由於農業的自給自足,印度和中國的農耕文明都缺乏侵略性。比如印度教,就擁有包容性的教義,不但可以容納多神信仰,還秉承了古老的和平主義。少有的幾個武力帝國,如中國的清朝和印度的莫卧兒王朝,也是由入侵的草原民族建立的。

季風周期性地變換風向,使帆船在一年內可以沿著同一條航路東西往返,為一條古老的海上商路的形成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這條航線從南中國出發,穿過東南亞的馬六甲海峽,途經印度,最終到達遙遠的紅海和索馬利亞海岸。冬季的時候在西北季風的推動下從中國出發,夏季時在西南季風的推動下返回,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這條季風航線東西跨度大,所以早期在這條航線上的航運要分段進行。一批貨物從我國的泉州出發運往西亞,往往要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的奎隆、葉門的亞丁等沿途港口城市,經曆數次轉手之後,才最終到達目的地。因此,航線上的這些港口都發展成繁榮的貿易轉口港。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人憑藉著三角帆、指南針、天文知識和商業精神,能快速橫穿整個航線,從而主宰了印度洋的貿易。當鄭和下西洋時,阿拉伯商人已經在季風航線上活躍了數百年。鄭和的波斯裔身份和穆斯林信仰,有助於大明船隊在印度洋港口活動。

除了一般的商品,販賣人口也是季風航路上的大買賣。早在歐洲人往美洲運黑人之前,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就已經在拐賣東非的黑奴了。季風航線的開闢方便了黑奴販賣。黑奴被集中到東非的港口,隨著西南季風被運到阿拉伯半島。這些黑奴受盡屈辱,甚至被當作邪惡的象徵。《一千零一夜》中的國王,就是因為王后與黑奴淫亂而遷怒於其他女性。由於陰冷的歐洲缺乏香料,古代歐洲人把稀少的香料看得無比珍貴,甚至編出神話,說胡椒產於印度的巨樹,由毒蛇把守,難以採摘。15世紀時,歐洲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被奧斯曼土耳其壟斷了。義大利在奧斯曼土耳其有著貿易特權,這使義大利人也分得了一杯羹。葡萄牙人也希望能插手香料貿易。於是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借著四五月正在逐漸增強的西南季風,順利抵達印度,開闢了一條藉助季風的海上航線。

達·伽馬從印度運回了胡椒,利潤足以支付60次的航行費用。香料讓整個歐洲瘋狂,從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為了和葡萄牙人競爭,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向西航行,想開發出前往印度的新航線,卻無意間發現了新大陸。荷蘭人不滿足於印度的香料供應,繼續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控制了印尼的香料群島(即東印度群島)。香料群島也成為荷蘭人向台灣、日本擴張的關鍵跳板。奧斯曼土耳其和義大利城邦從此喪失了香料財源,逐漸凋敝。巴厘島是印尼的旅遊勝地,以火山、懸崖、稻田和當地文化聞名。印度教神廟分布在那裡的村莊、海岸和高山,構成巴厘島信仰的核心。在巴厘島的傳說中,印度教三大神中象徵昌盛、吉祥以及毀滅的濕婆乘著西風東來,把印度教信仰傳播到巴厘島。事實上,傳說中梵天神靈的功勞,應該歸於季風。在古印度文明的強盛期,印度教隨季風航線東進,成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信仰。柬埔寨的吳哥窟和越南的占婆遺址,同樣是印度教擴張時期的遺迹。

有趣的是,巴厘島卻被伊斯蘭信仰包圍著。伊斯蘭教是印尼和馬來西亞的主流宗教。這是季風航線上第二次文化擴張的成果。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上建立起來。在陸地上,穆罕默德的信徒們發動「聖戰」,征服了西亞、北非,勢力直達中亞及印度。海上的阿拉伯商人,也把真主的影響帶到季風航線沿岸。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蘇門答臘島吸引了大批阿拉伯商人,因此這裡最先被伊斯蘭化。伊斯蘭信仰迅速取代了原先佔主導地位的印度教。按照同樣的方式,伊斯蘭教也傳播到了東非沿岸。

儘管中國的大規模航海只在鄭和那個時代曇花一現,但中國對季風航線的影響不容忽視。為了討好東亞霸主,東南亞小國經常要向中國皇帝朝貢。另一方面,閩粵的華人借著季風,跨越南海,移民到東南亞。這些華人聚集在東南亞的沿海城市,恪守家鄉傳統,繼續過春節、拜媽祖,在城市中建起大大小小的天后宮。到了16~17世紀,荷蘭殖民者大量引入華工,開發人煙稀少的東南亞,當時出現了華人移民潮的高峰。在新加坡,70%以上的人口是華人。華人甚至在西婆羅洲建立了一個共和國政權——蘭芳共和國。

16世紀之後,西方的航海家憑藉堅船和大炮,接管了季風航線,也把西歐文明帶到航線的沿岸。包括蘭芳共和國在內的小政權很快崩潰。西方人開始控制當地的宗教和政治。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建起天主教堂,荷蘭人則來傳播新教信仰。法國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為越南人發明了一套文字,割斷了越南文化和漢文化的聯繫。而東方文化也在沉默中反向對抗,把影響力融入西方文明。英國人開始吃印度的咖喱、喝中國的茶。日本的浮世繪受到巴黎畫家的追捧。馬六甲海峽的混合殖民建築,成了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好見證。

季風東來西往,依然是古老的姿態。它塑造了東方溫婉的性格,影響著亞洲文明的發展,也見證了這些輝煌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知識庫 的精彩文章:

揭秘古埃及人的化妝品,讓人美麗的古代神奇!
科普知識:食物竟然也會像可卡因一樣讓人上癮
你知道嗎?地球上所有被稱為「魚」的動物都沒有脖子

TAG:科學知識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