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張大千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張大千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核心提示

張大千一生積累了寶貴的繪畫藝術實踐經驗,有著很強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今天書畫圈網小編整理了張大千繪畫藝術思想。俗話說,理論指導實踐,思想指導行動。那麼,指導張大千進行了成功的藝術實踐,並獲得了巨大輝煌成就的藝術思想,又究竟是些什麼呢?我們從中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晴靄仙閣

首先,學藝者,首先要學會做人。人們常雲∶文如其人,畫如其人;文章書畫,的確是作者人品、人格在自己作品裡的表現和反映。因而張大千嘗講∶藝術,是感情的流露,是作者人格的表現。筆墨技巧,只不過是表達感情的手段。因此作者平日,必須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風骨和節操,如果只是徒研技巧,必然即落下乘。

山巔閒話

有人以為畫畫是很艱難的,又說要生來有繪畫的天才,我覺得不然。我以為只要自己有興趣,找到一條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會成功的。從前的人說「三分人事七分天」,這句話我卻絕對反對。我以為應該反過來說「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對;就是說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謂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後就默默無聞了。這是什麼緣故呢? 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寵,便忘乎其形,自以為了不起,從此再不用功。不進則退,乃是自然趨勢,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 在我個人的意思,要畫畫首先要從勾摹古人名跡入手,把線條練習好了,寫字也是一樣,要先習雙勾,跟著便學習寫生。寫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觀察物態,體會物情,必須要一寫再寫,寫到沒有錯誤為止。

在我的想像中,作畫根本無中西之分,初學時如此,到最後達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雖可能有點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風俗習慣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畫面上才起了分別。

還有,用色的觀點,西畫是色與光不可分開來用的,色來襯光,光來顯色,為表達物體的深度與立體,更用陰影來襯托。

中國畫是光與色分開來用的,需要用光時就用光,不需用時便撇了不用,至於陰陽向背全靠線條的起伏轉折來表現,而水墨和寫意,又為我國獨特的畫法,不畫陰影。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早認為陰影有妨畫面的美,所以中國畫傳統下來,除以線條的起伏轉折表現陰陽向背,又以色來襯托。這也好像近代的人像藝術攝影中的高白調,沒有陰影,但也自然有立體與美的感覺,理論是一樣的。

秋江野鶩圖

近代西畫趨向抽象,馬蒂斯、畢加索都自己說是受了中國的影響而改變的。我親見了畢氏用毛筆水墨練習的中國畫五冊之多,每冊約三四十頁,且承他贈了一幅所畫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應有太大距離的分別。一個人能將西畫的長處融化到中國畫裡面來,看起來完全是國畫的神韻,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貌,這除了天才而外,主要靠非常艱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

張大千 蕃女掣龐圖

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畫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陽就可以出太陽;造化在我手裡,不為萬物所驅使;這裡缺少一個山峰,便加上一個山峰,那裡該刪去一堆亂石,就刪去一堆亂石,心中有個神仙境界,就可以畫出一個神仙境界。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筆補造化天無功」。總之,畫家可以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去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這種取捨,全憑自己思想。

何以如此? 簡略地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當然不如攝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畫它呢? 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美的就畫下來,不美的就拋棄了它。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王摩詰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 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露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並非都不能入畫,只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算藝術了。

張大千 執扇仕女

作畫要怎樣才得精通? 總括來講,首重在勾勒,次則寫生,再次才到寫意。不論畫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總要了解理、情、態三事。先要著手臨摹,觀審名作,不論今古,眼觀手臨,切忌偏愛。人各有所長,都應該採取,但每人筆觸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專學一人,又不可單就自己的筆路去追求,要憑理智聰慧來採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轉變它。老師教學生也應當如此,告訴他繪畫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討,不可叫他固守師法。然後立意創作,這樣才可以成為獨立的畫家。所以唐宋人所傳的作品,不要題款,給人一看就可知道這是某人的作品。看他片楮寸縑就可以代表他個人啊。

張大千 弄玉吹簫圖

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呢? 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地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得多才有所獲,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遊歷不但是繪畫資料的源泉,並且可以窺探宇宙萬物的全貌,養成廣闊的心胸,所以行萬里路是必須的。

張大千 山水花鳥冊頁

一個成功的畫家,畫的技能已達到化境,也就沒有固定畫法能夠拘束他,限制他。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畫得熟練了,何必墨守成規呢?但初學的人,仍以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為是。古人畫人物,多數以漁樵耕讀為對象,這是象徵士大夫歸隱後的清高生活,不是以這四種為謀生道路,後人不知此意,畫得愁眉苦臉,大有靠此為生,孜孜為利的樣子,全無精神寄託之意,豈不可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luo 的精彩文章:

徐悲鴻畫山水,真罕見!
明代名家:陸治國畫作品欣賞
五代宋初徐鉉行書《私誠帖》欣賞
元代四大家書畫精品集萃
這十二幅工筆花鳥畫為故宮典藏,看看有多美!

TAG:藝術l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