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那年花開月正圓》:什麼樣的孩子才是未來真正的贏家

《那年花開月正圓》:什麼樣的孩子才是未來真正的贏家


作者 | 辣道娘




《那年開花月正圓》正在熱播,


大家都說很好看。


果然,


陝西秦商幾大家族的愛恨糾葛很扣人心弦,


孫儷飾演的寡婦周瑩


一步步逆襲

成陝西女首富也大快人心,


她跟吳家大少爺吳聘和沈家二少爺沈星移的感情

戲也賺足了眼淚。


 


除此之外,


我更看到了三種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


正隨著劇情推進暗暗博弈。




沈星移:

典型的小康二胎家庭孩子,深深地活在優秀哥哥的陰影里;



吳聘:

專制集權家庭出身,受過良好教育的「富二代」;




周瑩:

出身「屌絲」,跟隨老爹走南闖北賣藝,放養式的單親家庭娃;

 


某種意義上,孩子的人生拼的就是家庭教育。




而沈星移、吳聘和周瑩的成長環境都各有遺憾,

家庭教育的弊端也十分之多。




有一句話說得好:


知識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質。


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


就在於是否具備優秀的品質。




分析一下三位主角就會發現,


論人生事業上的成功,


一定,

也必須是周瑩這樣的孩子


才會成為最後的大贏家。




沈星移:生活在哥哥陰影下的「逆子」


兩個孩子的家庭里,


最容易遭遇的就是「同胞競爭」問題。




假如一個孩子漂亮、懂事、體貼、能幹、


不惹麻煩,

恰恰應合了對「好孩子」的定義,


勢必會引來父母的「偏心」。




父母的愛儘管無私,

但也是有「功利性」的,


潛意識裡總會有比較和偏愛。




而沈星移恰恰成了「能力比較弱」的那個娃。


大哥沈月生精明、能幹、有智謀,


早早就成了父親生意上的得力助手


和預備接班人。




而沈星移卻是一個十足的街頭混子,


整天吃喝玩樂,不學無術,


甚至不惜花五百兩銀子,


只為聽一個青樓女子唱一首小曲。




在他被父親痛打後,呼喊的是:


「為什麼我在外面是響噹噹的人物,


而在你面前卻什麼都不是!」




其實,他的這些「無作為」行為和自暴自棄


都是對父親偏愛的潛意識反抗。


聽聽沈星移父親訓斥兒子的這些話,


是不是很耳熟:


「你大哥8歲就過目不忘了,可看看你自己,


連家裡做什麼生意都不知道!」


「你大哥要是還活著該多好,


我就不用跟你這個敗家子兒生氣了!」


 


一個總被拿來跟兄弟姐妹進行比較的孩子,


會體驗到父母的愛被剝奪與關注的喪失,


甚至是屈辱。


 


有一個姑娘說她永遠也忘不了一個場景:


她抽泣著在牆角罰站,媽媽在大聲責罵我,


一向貼心的弟弟一邊討好地給媽媽捶背,


一邊得意地看著她偷笑。


這種委屈和屈辱感伴隨她很多年,


以至於她現在還在暗暗恨著母親。


 


這些經常被父母拿來比較、貶低的孩子,


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




1.性格很敏感,愛焦慮、嫉妒,脾氣暴躁,


遇到挫折也比其他孩子更容易陷入困境。


2.自尊心低下,自我價值感和認同感很低,


會在心底認為


「我不好」「我不行」「我是不配被愛的」,


而同時自信心的不足也讓他們難以接受挑戰。


 


在心理學中,


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


「自我激勵能力」。


而這些孩子恰恰缺乏這種能力。


即使後來沈星移因為愛情而調整自己的狀態,


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重新獲得了父親的關注,


但這其中的痛苦裂變十分艱辛。


他是幸運的,


而很多受傷的孩子沒有這種「幡然醒悟」的幸運,


結果沉淪一生。


 


所以,有兩個孩子的父母請一定做到:


不要當著一個孩子打罵另一個孩子;


孩子打架,在安全的情況下,盡量不要插手;


不要總讓一個孩子讓著另一個孩子;


盡量給予孩子們平均的愛,獨特的愛。


 





吳聘:被強勢父母壓制的「乖寶寶」


吳家東院大少爺吳聘的人設可以說是很完美的。


家境殷實,知書達理,性格溫柔,飽讀詩書,


寵妻狂魔,有能力又有顏值。


難怪很多女性感慨,


吳聘才是婚姻里男人該有的模樣!




但吳聘的人設有一個很大的隱藏「bug」,


就是他太聽話了!




太聽話就會導致性格懦弱,做事保守,


創新能力弱,進取心差。


這跟他的家庭教育和氛圍有很大關係:


傳統大家庭,父親吳蔚文有能力又專斷強勢,


母親無能懦弱,是一個妥妥兒的「爸寶男」——


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不該做的生意不做,


不該辦的事不辦,就連娶親也是父母之命,


談不上喜歡但也不會去反抗。


 




吳聘很像我們身邊那些學習好、有禮貌、懂事、


乾淨、靜如處子的乖孩子。


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很好,但卻特別不好。


因為他們從小被父母過多參與了每一個成長細節,


被要求最多的就是「要聽話」,


不然就會受到懲罰。


從小時候的你要讀這樣的書,穿這樣的衣服,


考這樣的學校,


到長大後的你要選這樣的工作,


你要跟這樣的人結婚,你要生幾個孩子……


 


他們就像一棵小樹,父母手裡握著一把剪刀,


隨時修剪新冒出的那些不合規矩的枝杈。


於是孩子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


缺乏一個孩子該有的任性和放肆,


逐漸變成了父母意志的產物。




一個樣樣都被稱讚的孩子,其實是很可怕的。


所以,吳聘雖然美好,


卻缺乏足夠的創新和勇氣


這種成功必需的珍貴品質。




他的生意做得中規中矩,


就像他的為人處世一樣,不敢冒險。


他最終的結局,可能只是另一個他的父親。


 


蔡康永在《奇葩說》里說,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


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要他變成他自己,


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最少有兩個朋友向我抱怨,


她們的孩子夏天要穿著羽絨服出去玩,


講道理和恐嚇威脅都不管用。




我聽了哈哈大笑說,那就讓孩子穿著出去嘛!


如果很熱,他受不了,下次肯定不會再穿了。


如果感覺還不錯,


那麼那將是他的一種很特別的體驗。




更說不定長大後,


因為這種體驗


他真的會發明出一種自帶調溫系統的羽絨服呢!


培養孩子的創新和嘗試的勇氣,


就是尊重他們的個人意志。


他們不需要事事都聽父母的話,


但是一定得認真聽聽自己的話。


這樣的孩子,未來才有無限可能。


 


周瑩:安全感十足的「野」孩子


我們為什麼喜歡周瑩?


絕不僅僅是因為她憑藉一個弱女子之力,


成為陝西女首富。


而因為她是一個鮮活的人。




這種鮮活在她身上,


就是好玩、有趣、善良、重情義,不循規蹈矩,


敢想敢做,敢愛敢恨,有天賦又有情商,


更難得是那股子不服輸的拼勁兒,


見神敬神,遇鬼殺鬼。


 


雖然從教育角度分析她的成長環境是最不幸的:


從小被棄,養女;


父親愛玩好賭,不怎麼管她;


走南闖北,居無定所。


 


雖然她爹周老四看似特別不著調,


卻給了她另一種安全感。


周瑩問:「爹,我們有家嗎?」


周老四答:「在哪兒能睡著哪兒就是家!」


 


這種安全感是,


讓周瑩在任何困難面前都能樂觀面對。




比如面對吳家東院的沒落和一籌莫展的婆婆,


周瑩說:「這式易堂的大印怎麼沒用?


可以當鎮紙,當磚頭防賊,還能墊桌子用!


這大當家的我可以不當,


但是這銀子我必須給要回來!」


 


這種在挫折中還能講笑話的能力,


是很多成功者的人性魅力。


也是它讓周瑩超越吳聘和沈星移,


超越大多數男人,成就一番大事業。


 


社會學家總結一個人能成功的要素,


就是智商、情商和逆商。


而從周瑩的身上,


我們能感受到更多鮮活的教育啟示:


 





給孩子的教育,永遠不要「太滿」


見過一個小男孩,


很想要一個同伴玩的紅皮球,媽媽怎麼也不肯買給他。


這個媽媽摟著他,柔聲細語地跟他解釋,


我們要攢錢去巴黎看埃菲爾鐵塔,


去倫敦看大座鐘,去坐飛機,去看世界,足足講了一個多小時。


孩子小聲地抽泣著,被冗長的大道理緊緊包裹著,


十分無助:什麼環球旅行,


他現在只想要一個小小的紅皮球帶來的幸福感覺啊。




父母不懂教育不好,但「太懂」教育了,


會牢牢將孩子鎖住。


給孩子的教育太滿,


就會像吳聘一樣,

將他局限在一個框子里。


在這個框子里,他很圓滿,但出了框子,都是茫然。




而周瑩的教育充滿了「無作為」,


父親給了她更大的自由空間,


她可以哈哈大笑,可以四處閑逛,


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她看盡了世間百態,


充滿了對其他人的同理心。


畫畫講究留白才有美感,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教育一定要讓孩子「接地氣」


好的教育不僅是把孩子高高托向天空,


而更應該教會他們俯視腳下的土地。




帶孩子去高檔餐廳吃飯,


去國外旅行,去博物館參觀可以增長見識,


但帶孩子去菜市場、去超市、去早餐鋪,


讓他們辨識嫩綠嬌紅的蔬菜、水果,


聽聽各腔各調的吆喝聲,


感受日間尋常的煙火氣息,


又何嘗不是一種更加鮮活的教養


和對孩子探索慾望的牽引。




很多孩子聰明,乖巧,文靜,看上去很好,


但細細一看,


眼神里充滿了對周圍人和事物的冷漠,

毫無生機。


家長的一句


「你只管學習,

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


 





劉燁的妻子會給諾一和妹妹穿上最普通的衣服,


而不是將他們包裹在生硬的華服里。




李亞鵬每年都會背著李嫣到老家祭祖,


講一講祖宗的事迹,包一包餃子,喝一喝清茶,


吸一吸故鄉泥土的芬芳。




而《那年花開月正圓》里的周瑩更是接足了地氣,


看慣了世態炎涼,才練就出一顆強大的內心。


 


所以教育家陶行知曾說,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


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地生活,


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一個不被拿來比較而是被父母看見的孩子,


一個在規矩之外擁有內心自由的孩子,


一個看過,聽過,聞過,摸過,


感受過鮮活的孩子,又何愁不是未來的大贏家!




作者:

辣道娘,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繪本作者,6歲女娃媽媽,致力於兒童心理教育及現代家庭關係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要想孩子語文好,聰明媽媽只用這1招
你的親密,正成功「廢掉」孩子
開團 | 孕婦都能用的DHC護唇膏,月銷100000多件;翻譯器返場
預告|女星摯愛的魔術褲,顯腿長!顯腿瘦!超百搭!比運動褲還舒服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