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女兒愛美愛打扮有錯嗎?家有女兒的必看

女兒愛美愛打扮有錯嗎?家有女兒的必看


作者 | 蘑菇姑姑




1


一連好幾天早上,


孩子都要穿最喜歡公主裙去幼兒園。


我勸說她每天穿這麼隆重顯得很奇怪,


但是沒有用。


她必須要穿。


 

送去幼兒園時,


由於她的穿著太過豪華版,


在小朋友中,立刻引來注目禮,


她很享受的樣子。


下午放學她樂滋滋地說,


媽媽,

今天有個小女孩跟她說了


六次你的裙子好漂亮啊。



裙子洗了,幹了又要穿,


洗了,幹了又要穿。


 


好幾天過去了,我總是不安,


想到女兒每天如此鶴立雞群,


老師會怎麼看家長,同學會怎麼認為?


 


該如何說服她,


是要她遵從大流放棄自己的愛好,

還是繼續讓她特立獨行得償所願?




我靜下心來的時候,


不知為什麼腦中浮現小時候一幕,


生日過後,


我收到了親朋好友們新連衣裙的禮物,


每天早上,我在那裡試啊試,糾結穿哪條……

媽媽就在一旁叨念,



「你這麼小就這麼愛漂亮怎麼得了」,


「你把心思都用在學習上看看」,


「愛漂亮的女孩都不認真學習,你看xx」,


「你隨便穿一件就好,誰會注意你穿什麼」,


「如果你一天換一套,


我天天的時間就給你洗衣服了,


你怎麼盡給別人找麻煩」……


 


聽多了,好像我自己就有一種自動意識:


很多次,每當我想要換穿自己漂亮衣服的時候,


都要想想,是不是我給媽媽找了麻煩,

讓她多洗衣服?或者這樣是不是好學生?


 


成年後,我習慣性地不花時間打扮,


也習慣性地即使想穿下一件衣服,


也要推到後兩天,到能換衣服的時候再換。


我這種愛美的個性就被磨滅在了媽媽的嘮叨里,


每每看到那些又精緻又美好的女人,


總是有一種遺憾。



 


但是,雖然也希望自己美麗,


在人群中,成為一個漂亮的焦點,


我卻難以耐受,好像凸顯了自己,


便是打擾了別人,這給了我一種無形的壓力。


 


而在外貌上被壓抑的了自我,


同樣影響到了我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我最深的桎梏一直是不敢放手做自己,


不敢贏得掌聲……


 


所以現在,當女兒用讓自己美麗,


吸引外界關注,探索著自我和世界的關係,


我本能地開始焦慮了。


 


她的探索和自我欣賞,在我的眼中看來,


飽含著我自己沒有解決過的疑慮:


「渴望成為焦點正確嗎」,合適不是更好嗎?




2


「愛打扮的女孩成績都不好」、


「女孩就是應該樸素才好看」,


這種觀點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固化在我心裡的,


我潛意識裡和我媽媽一樣認為的是:


女孩子一味愛漂亮,


危險的意味大於成長的快樂?


 


在曾經全民審美缺乏的時代,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這種對美的偏見。


 


我閨蜜曾經談到她去了美國的經歷,


她的女兒5歲,從小留著男孩一樣的短髮,


遠遠看去,就和男孩子一樣。


到了美國之後,她發現,整個班裡,


甚至整個年級,她女兒的頭髮是最短的,


衣著是最樸素的,


很多美國小女孩打耳洞,


留著齊腰長發,

指甲塗得很美,


和我們從潛意識中覺得


女孩要樸素的想法不一樣,


她們看上去就是一個個惹人喜愛的小美女。


 


她說,在美國媽媽的眼裡,女孩愛打扮,


其實是在尋求自我的確立,


也是她們探索個體角色的方式。


 


與我們不同的是,在美國的校園中,


最受歡迎的是那種會打扮、愛漂亮,


同時在孩子們中間有主張、有影響力的女孩。


在他們的文化中,


女孩的愛美不僅不是負面的東西,


反而會成為良好人際關係的加分項。


 


3-5歲是孩子的性別敏感期,


當我的孩子剛好處在這個啟蒙時期,


所以她格外喜歡顏色鮮艷,


漂亮和女性化的東西,


因為她正通過別人對自己的外表的鼓勵


而獲得一種「性別」的概念。


孩子需要到了6歲才會建立起穩定的性別概念,


所以這個時期女孩愛美也是自我發展的需要。


 


而到了青春期的時候,


女孩的愛美又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她們的性意識開始啟蒙,


女孩們感受到了異性目光的凝視,


她們會從疏遠異性而變成渴望接近。


這個時候的愛美,


也是自我性別意識開始成熟的表現,


因為害怕孩子步入歧途


而單純地阻攔了這個過程,


對於她們的自我發展是一種遺憾。


 


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


適當地引導可能比單純壓抑這種需求更為理智。




3


每當父母想要出手干預孩子的時候,


真是要帶著一種「小心」,


小心自己是不是帶著生活經歷,


過分解讀了一些孩子的某些探索和自然反應!


 


否則孩子本來只是天然喜歡美好的東西,


你一味出手干預的時候,


很有可能反而是在孩子身上


無端添加出你的擔憂事實。


 


出手干預的時候,


有很多情況是我們自己對焦慮的無法耐受。


 


曾有媽媽在我們後台留言,


說自己和老公都是話比較少的,


他們就希望孩子能活潑外向一點。


如今,孩子太老實,內向,


擔心長大後沒有競爭力。


一問什麼事,才發現其實,孩子才兩歲,


只不過別人搶玩具的時候,有點目瞪口呆,


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看到這個我只想和這位媽媽說,


我只好說離看出有沒有人際交往能力還早呢,


他這麼小還並沒什麼物權概念,


更不會溝通。


 


其實,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


一般家長的主觀焦慮大於現實的情景,


比如當女兒盛裝出現在生活場景中,


我感受到的「不合適」大於實際,


正是出自我對自己的擔心。


現實是,

老師告訴我孩子可能到了顏色敏感期,


小朋友也都覺得她很可愛,


想跟她一起玩公主遊戲,


她自己也心情棒棒噠,


並且過了幾天,她也就厭倦了,


要求換一套衣服。


 


如果你慢一點說你的擔心,


把探索、體驗的自由留給孩子自己,


只給予適時的幫助和提示。


可能,他自己選擇過的,才是所得,


而經你塑造的,


沒準都帶著你自己的遺憾。


 


育兒就是育己。


往往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


促成的是對自己的反省和更新。




生完孩子之後,


我對很多事情有了一些新的體悟。


雖然因為孩子,


我要辛苦把屎把尿,我的職業受阻……


但是帶孩子的過程中,


卻也有些微妙的「獲得」。




這些「獲得」不易言說,而且因人而異,


父母們在對一個小生命親密負責的過程中,


在彼此矛盾的衝撞中,


不斷反芻著自己既定的價值觀,


不斷地重獲新知。


 


我想,真正有愛的父母,


一定能在這段育兒的旅程中,


找到擴展自己的認知的契機,


感覺到與生命相感相知的美麗。

 


作者

:蘑菇姑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媒體人,婚戀、家庭、親子關係專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童年除了玩泥巴,還有另一種幸運……
要想孩子語文好,聰明媽媽只用這1招
《那年花開月正圓》:什麼樣的孩子才是未來真正的贏家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