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小人書的記憶

童年:小人書的記憶

【北雁南飛.隨筆】

童年:小人書的記憶

文/雁天南

小人書顧名思義就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書,其實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通俗的讀物。它以其語言通俗易懂、圖文並茂,故事情節曲折連續的特點曾在解放初期風靡一時,據說是佔到當年刊物出版量的四分之一。直到八十年代末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漸漸地被人遺忘。

如今,舊版的、保存完整的小人書也是少之又少,能在舊書市場的犄角旮旯里尋的一本,也算有緣。也有部分愛好者收藏,做為那一代人(七、八十年代)的一個記憶,道不如說是那是童年的一個記憶,一個「念想」。因為,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精神文化食糧更是匱乏,尤其在農村簡直是一片荒蕪。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那個年代家裡沒有電,也就沒有什麼電氣化。不像現在的孩子,看看電視、玩玩遊戲,就連電影也是3D的,生活豐富多彩。那時候,家裡唯一的電器就是一個半導體收音機,還沒錢買電池。但唯一令人欣慰的就是學校的作業不多,也沒有什麼補課班、興趣班,就是兩本練習冊,每天32K一小頁,草草的做完拉倒,快樂的就像一個「大爺」。然後就是幫著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燒火、劈柴,喂牛等。完了,就是貓在順山大炕的角落裡看著那本翻得「少頭沒皮」的小人書,讀的是津津有味,百看不厭。

那時候家裡窮,沒有富裕的錢買課外書,讀書基本是靠借,真的應了黃生的那句話:「書非借而不能讀也」。每當從別的人家裡借得一本小人書,那簡直就是如獲至寶,那種激動和喜悅的心情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比吃了蜜還甜,其實那時候也不曾吃過蜂蜜,逢時過節能吃上一點兒「黑糖」就算是好人家了。記得我看過的第一本「小人書」是革命戰爭題材的《雞毛信》。借著微弱的煤油燈,燈火如豆,卻看的我熱血沸騰,為主人公海娃的機智勇敢暗自叫好,卻時而提心弔膽。

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小人書」是我二年級的那個冬天。臘月,媽媽第一次領我「下豐鎮」,置辦年貨。那也是我第一次進城,第一次去了所謂的「新華書店」。書店的門面大的很,中間的地上生著一個大鐵火爐,燒的通紅,到處瀰漫著一股暖洋洋的氣息。幾個人,圍著火爐,天南地北的說著話,呱啦著,還不時的笑幾聲。迎門的三面都是櫃檯,牆壁的書架上滿滿的都是書,其中靠西的一節櫃檯上陳列的都是小人書,什麼《高山下的花環》、《三口御鍘》、《薛剛反唐》、《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等,直看的我眼花繚亂。而且也是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書,才知道原來小人書的封面是彩色印刷(以前看過得都沒有封皮),真好看!

後來,在我的央求下,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口御鍘》,這是一本屬於我的,第一本的課外書,我珍藏至今。從此,我才知道「小人書」的本名應該叫「連環畫」。我想,也許是由於連環畫的體積小,內容短小精幹,而且又是小孩子們的讀物,所以民間才叫它「小人書」吧。

再後來,隨著家庭經濟的好轉,我也有了一點零花錢「塊兒把毛」的我總是攢著買小人書看。慢慢地,我的小人書便多起來,諸如《薛剛反唐》、《三國演義》、《包公案》等。這才知道小人書原來也是成套的,《三口御鍘》就是《包公案》其中之一。

這就是我關於「小人書」最早的記憶,也是一段童年的美好回憶。想來,至今都是暖暖的。

後記:

呵呵,你們是否也有過一段看「小人書」的經歷?記住,想看的朋友就微我哦,讓我們在一個陽光慵懶的午後,喝著拿鐵,看一本小人書,人生是何等的快樂和愜意。

其實,幸福原本就是毛毛雨,溫暖就在眼前!

一茶、一書、一米陽光而已!就這麼簡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中專生 的精彩文章:

TAG:大中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