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自行車為啥不會倒?科學家研究了一個世紀

自行車為啥不會倒?科學家研究了一個世紀

要問今年最火的是什麼,相信不少人都會回答是共享單車。儘管「小黃」、「小藍」們擠佔了公共空間、影響了交通秩序,卻也著實方便了人們最後一公里的出行,以至於有人將共享單車與網購、高鐵、支付寶一起稱為「新四大發明」。

自行車,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代步工具,不過,一個「簡單」的問題是,行進中的自行車為啥能保持平衡而不傾倒呢?

技術上的革新往往需要理論上的突破作為支撐,可自行車卻是個例外,人們先發明了它,然後才研究它的運動原理。

鏈條傳動的自行車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科學家們對其行進中的穩定性問題也研究了一百多年,然而,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包含極為複雜的力學原理,如今仍無人能清晰完整地解答自行車憑啥可以成為「不倒翁」。

雖然誰也說不清,但還是有一些頗有影響力的解釋,其中最流行的觀點是陀螺效應。

啥是陀螺效應呢?顧名思義,它和陀螺有關。玩過陀螺的小夥伴都知道,當陀螺高速旋轉後,其自轉軸的空間指向將一直保持不變,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改變自轉軸的指向,會發現非常困難,這就是陀螺的定軸性。

此外,我們還會看到,在離心力與重力的作用下,陀螺並不會傾倒,而是自轉軸繞著某一旋轉軸轉動,這就是陀螺的進動性。

由此看來,如果聯想到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本身就生活在一個巨大的「陀螺」上!

利用陀螺效應,人們發明了陀螺地平儀、陀螺半羅盤等儀錶設備,可以方便地測出輪船的航向與飛機的姿態角。

早期的科學家在對自行車進行一番力學分析後認為,正是自行車前輪的陀螺效應使它維持了穩定,當自行車前輪有向左或向右傾倒的趨勢時,我們通過操縱把手給前輪施加一個力矩,前輪便因此由傾斜向直立方向運動。

陀螺效應的解釋很符合我們的直觀感受,小夥伴們也可以在國內外諸多科普書籍中找到它的身影。

可是,我們在路上常看到有些「牛人」騎車不握把手,這說明在不操縱前輪的情況下,自行車也能穩定行進,這又怎麼解釋呢?

1970年,一位名叫大衛·瓊斯(David E.H. Jones)的英國科學家對陀螺效應的解釋產生了質疑。

為此,他在自行車前輪邊上平行安裝了一個不和地面接觸、旋轉速度與前輪相同的車輪。當附加的車輪與前輪旋轉方向相同時,會使陀螺效應加倍,而當旋轉方向相反時,整體的陀螺效應則會抵消為零。

有意思的是,試驗結果表明,無論陀螺效應加倍還是消失,都不影響自行車的穩定性。

既然不是陀螺效應,那是何原因呢?

瓊斯提出了一個「前輪尾跡」的概念,他認為由於「前輪尾跡」的存在,一旦自行車發生傾斜,便會自動產生一個將自行車扶正的偏轉角。

瓊斯的研究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數十年來,科學家們前仆後繼地投入到自行車穩定性的研究中。

尤其自2006年瓊斯的論文被重新刊登以來,自行車的穩定原理再次成為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門,如今瓊斯的論文已經被引用近200次(據谷歌學術數據)。

不過,人們的討論越多,瓊斯的「前輪尾跡」理論也就越被質疑。

2011年,一貫刊登生物、醫藥、化學等領域前沿研究的《科學》雜誌,卻發表了一篇有關自行車的研究論文。

和《科學》雜誌高大上的形象相比,這篇頗顯「寒酸」的論文題目為「沒有陀螺效應和前輪尾跡的自行車也能自穩定」。看到這個題目,小夥伴們一定猜到了這篇論文做了哪些事兒。

陀螺效應的解釋早已被瓊斯否定了,而為了否定瓊斯,研究者們製作了一種既沒有陀螺效應也沒有前輪尾跡的自行車模型,試驗結果表明,這樣的「兩無」自行車仍然能夠穩定行駛。

令人遺憾的是,對於自行車為啥能穩定,論文的作者們卻表示:不知道。繞了一圈,人們對自行車穩定性的認識又回到了原點。

和汽車、火車、飛機相比,自行車無疑是結構最簡單的代步工具之一,然而簡單的結構卻掩蓋了它複雜的動力學特性,科學家們用了一個多世紀依舊無法解答它的穩定性問題。人類對真理的探索仍然任重道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自然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美國終於憋不住了,想提前一年登陸靈神星,一旦開發將使美國財富暴增
肉眼難以見到的16張照片
遠古史前十大巨獸排行,霸王龍才第五,排行第一是條魚!
人類是從水中走來的?人類為何會有黑白黃棕四色人種?

TAG:不自然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