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問道青城山,這裡的道士會法術

問道青城山,這裡的道士會法術

見慣大山的我,本以為青城山是一座南方常見的山。而其之所以聞名,不過是些古往今來的道士故弄玄虛罷了。

如同我常拿家裡吃飯的碗清供一些水生植物,朋友們見了大都會驚呼一句,「哇,好有禪意!」

只有我是明白的,那些植物枯萎的時候,留在碗里的腐敗氣息,著實令人厭惡。

或者這青城山,也不過是道士的緣故,以訛傳訛成了「天下幽」,又所謂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第五洞天」 ,不過是道士們為騙更多香火錢編造出來。

就像殘敗了植物的那隻碗,到底要回歸到吃飯器具的庸俗中,脫離了道士的青城山,怕也就是一座山而已。

然後,青城山以一種宗教的魔力,給了我一次結結實實的教訓。

本是晴朗的天,抵達山門時竟毫無預兆地下起雨來,雖然當地人說,「我們這裡365天有200天在下雨」,但無防備地被淋成落湯雞,到底不愉快。

像是賭氣的孩子,這番上山一路遇到道觀,我是一支香都不曾供奉。

其實供不供香原本無所謂,只是因了一些假扮方士之流在那裡扮神弄鬼,唆使信徒們敬供少則幾十多則上百的「神香」,以慰俗人心中的慾念。

我向來以為,宗教之所以令人敬畏,實則是其教義中那些令人不沉淪於世的哲理。如果是為了偉大的真理,如果燒香可以加持真理,我願三拜九叩地去上香。

正所謂:人類一思考,太上老君就發笑。這青城山又以神的名義,小小捉弄了我一番。

下山時,山澗流水潺潺,在陡坡處形成飛瀑,心自歡喜趨近去拍照。

跳到一塊看著穩妥的山石之上,腳剛接觸頓覺不妙,身子悶聲不響往後仰去,瞬間聽到肉體與山體的碰撞聲,又聞得邊上行人哈哈大笑,卻不曾有人來扶。

這一跤當天感覺沒事,第二天的行程卻讓我吃盡苦頭。在我寫這番經歷的現在,我仍舊像個四肢不勤的人,需要家人把泡好的茶端到我的桌上。

但假如這一程都是牢騷的話,此趟青城山算是白去了。

只有爬過一次青城山,你才會仰視開山祖師,五斗米道創立者、「天師」張道陵的非凡眼光了。

青城山分前、後山。

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後山的行程在次日,今且暫放不表。

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前山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進入山門,沿著清幽的石板路緩緩前行,密林里鳥語唧啾,偶有一兩隻松鼠跑到路中間,遇見行人才不慌不忙跳上旁側一株百年大樹,卻不急著走,那一雙萌化人的大眼睛看著你,又不忘舉著前爪捧食方才撿到的果子。

與山路隨行的,一直是潺潺的流水,澄凈中泛著流光。

上山的路每隔一段就會有一座亭子。整座亭子師法自然,枯枝與古藤纏繞,皆為三層,以枯樹為柱,樹皮做頂,樹根為登。

若你知曉些道家理論,便會知道這亭子第一層代表天,二層代表人,底下一層代表地,即為道教「天人地」三才思想的象徵,同時也闡述了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觀。

你可以選擇乘坐畫舫渡過月沉湖,直接抵達對岸的上山索道站,也可沿著湖岸棧道繞行而過。

我是不願坐畫舫的,那實在要荒蕪掉一路的風景。

山路自然清幽無比,你會在不經意間被一塊巨大的岩石擋住去路,近了卻又發現,竟有一條小道隱在岩石之下,原來是被懸崖上垂掛下來的藤蘿給遮蔽了。

若你不選擇徒步,你就不會看見這樣的奇觀,和尚與道士相向行走在同一條羊腸小道上,擦身的那一刻,四目相對,卻沒有火石電光,更沒有「異族」狹路相逢,各自擼起袖子說道說道的景象。

各自安然,你念你的阿彌陀佛,我供我的太上老君,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家都是清凈無為之人,何必爭個你強我弱。

抵達對岸,我倒要勸你坐一下纜車。

我要你仔細搜尋半山崖壁上的一幅觀音像。莫要驚詫,就如方才和尚道士走一條路一般,青城山這方寶地,佛道兩家的宗師都曾看在眼裡、癢在心裡。

據說唐朝時期,佛教發展迅速,逐漸蔓延到青城山上。道士們一看這還了得,自家的祖庭要被人搶了,於是告狀到唐玄宗那裡。

玄宗信道,當即下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至今在天師洞還留有玄宗手書 「觀還道家」詔書碑文。

自此青城山前山徹底歸於道家。

傳說歸傳說,青城山的道觀里卻供著佛家的觀音。

但道士們卻不會答應說他們供奉的是觀音,在道家,這位「觀音」實乃慈航真人。

依照道教的說法,慈航真人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而佛教的觀世音則是從一開始就是男人身修行的。依照《歷代神仙通鑒》介紹,慈航真人商朝得道;而佛教的《楞嚴經》說明,觀世音遠在恆河沙劫前就已經修成。

慈航道人是道門的慈航道人,觀音是佛門的觀音,兩者殊途不可混談。

雖然如此,香客們還是把慈航真人當觀音來拜。其實也無妨,大家都是勸人向善、有求必應的神仙,有香火一塊享用,人間有難一塊解救唄。

青城山的景點大都險絕。

從老君台、大赤天一路下來,經過一段險峻的九道拐,一塊巨大的石崖阻擋面前,崖上青藤披掛,石縫裡滲出的水珠,珍珠一般滴落在石徑上。

沿石徑攀援而上,崖頂便是朝陽洞,傳說遠古時期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寧封,就是在此修道成仙的,被黃帝封為「五嶽丈人」掌管三山五嶽。

往前走就看到了擲筆槽,一道天然裂縫從岩頂直達山足,深約百米,古時曾沿絕壁架設木棧道,供人攀援。

傳說這裡是張天師與鬼兵為誓的地方,他喝令魔王不得為害百姓,硃筆畫山,筆跡成槽,留下了奇觀。

往下便為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觀——天師洞,古為黃帝祠,隋代名為延慶觀,唐代改名常道觀,至漢代,天師張陵在此修鍊,故稱「天師洞」。

洞窟的最上層有個石龕,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天師石像。

登至山頂,則為上清宮,始建於晉代,是青城山裡海拔最高的道觀。

道觀門樓匾額上的「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1940年手書。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純陽祖師和三豐祖師;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經》全文;文武殿內祀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

宮內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迹。不遠處有跑馬坪、旗杆石,傳為明末張獻忠起義軍練兵遺址。

沿上清宮後面的石級而上,直抵青城峰頂,頂上建有呼應亭,是觀賞青城山日出、雲海及神燈等自然美景的絕佳位置,也稱為觀日亭。

同行的一位姑娘一路上都在問我,現在的道士還會不會穿牆術,會不會飛檐走壁。

我也不曾當做笑話,青城山已經這般神秘,在此修鍊的道士更是神秘。

當我舉起相機想拍下一位道士仙風道骨的模樣,不但被他用手擋了鏡頭,還被他好一通嘮叨,難以親近的樣子。

跟另一位道士想探討些玄妙的話題,話未出口,他已經指著邊上的指示牌,上面寫著什麼什麼香多少錢云云。

我沒有絲毫編排老道們的意思,只是突然發現,被他們拒之千里之外後,天竟然放晴了,一層層雲煙從山腳下升騰上來,聚在山頂形成漫無邊際的雲海。 忽然懷疑,剛才老道們不願搭理我,估計是嫌我擋了他們施展法術,要不然這雲海怎麼到了午飯時間才開場?

誰知道呢,宗教這東西,你信了就是指引你好好活下去的精神力量。若是不信,姑且當作神話故事來玩味吧。

如同這青城山,你來或不來,它就在那裡,那些故事和傳奇,已經印刻在了這崇山峻岭。

等待的,也就是有緣人吧。

應志剛——媒體人· 文旅作家

樂途靈感旅行家、同程旅行家、驢媽媽旅行達人、途牛大玩家、中國國家地理網專欄作者,已出版《最高使命》、《突然有了鄉愁》、《散落一地的溫柔》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被窩裡的詩 的精彩文章:

TAG:被窩裡的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