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代五銖錢收藏價值一覽表

漢代五銖錢收藏價值一覽表

五銖錢是一種中國古銅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東漢、蜀漢、魏、晉、南齊、梁、陳、北魏和隋都有鑄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止。但舊五銖仍然在民間流通。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

中文名:五銖錢單 位:貨幣單 位「銖」是古代一種重量講師單位發 行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發 行:公元前118年象 征:天地乾坤 1五銖錢簡介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五銖錢奠定了中國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講師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很輕。秦和西漢時期的一兩,相當於現在的16.14克。

秦滅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漢承秦制,貨幣制度也一如其舊。所不同的是,漢初半兩錢的實際重量開始變輕了,如漢文帝時半兩錢只重四銖(二十四銖合一兩)鑄幣的名稱和重量,兩者由相符到有差距,這是世界各國貨幣史上共同的現象。這一方面是統治階級為了節省幣材,另一方面也標誌著貨幣地位的進一步確立。

西漢初年,曾允許私人鑄錢,結果引起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於是嚴禁私鑄,違者處以死刑。但違法盜鑄事件還是層出不窮。公元前175年,漢文帝又允許私人鑄錢,但規定不得摻雜鉛鐵降低錢幣質量,違者處以「黥刑」(臉上刺字)。這樣一來,各地豪強權貴、富商大賈就得到公開鑄錢、大發橫財的機會。大夫鄧通由於鑄造錢幣,財富超過了王侯。吳國豫章郡(轄境相當今江西省)有銅山。吳王劉濞就廣招天下亡命之徒,大量采銅鑄錢,「富埒[liè劣,同等]天子」。公元前 154年(漢景帝三年),劉濞發動吳楚七國叛亂,曾狂妄宣稱:「我的金錢在全國到處都有,諸王日夜用之不盡。有應當賞賜的,只要告訴我,我就送給。」

從經濟上看,由於私鑄的錢幣越來越多,市場上各種錢幣雜用,很不統一。老百姓用錢,在郡縣之間就有所不同,有的因用輕錢,一百個錢還要貼補上若干。私鑄的錢幣偷工減料是不足為奇的。有一種錢,輕小得象榆樹的果實榆莢[jiá頰]一樣,而中間的方孔又特別大,不小心就碎成四爿[pán盤];它的重量只有二銖多,竟在上面還鑄明「半兩」。

漢景帝平定吳楚之亂以後,又禁止私人鑄錢。但私鑄錢並沒有減少,只是由公開轉入了地下。漢武帝統治時,為了遏止私鑄,就頻繁地下令進行錢幣改鑄。以後,他又嚴令執行由桑弘羊提出的經濟政策,將冶鐵、煮鹽和鑄錢等權力全部收歸官營,從而打擊了富商大賈和地方上豪強權貴的割據勢力,開闢了更廣泛的收入來源。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實行幣制改革,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白金的幣面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銀少錫多,作價又那麼高,自然會發生貶值。加上銀的價格高,錫的價格低,成千上萬的人又私下鑄造起來,結果白金只用了一兩年就廢止了。白金是中國最早的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出現了圖型。在此以前,錢幣上只鑄文字,不用圖畫,與希臘體系的錢幣不同。漢武帝時中國已同古羅馬、印度等國有貿易往來,白金鑄圖型很可能是受到外國幣制的影響。

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小小一塊畫了圖的鹿皮,竟然作錢四十萬,在當時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不過,正因為它的幣材與幣面的價值相差懸殊,因而可以說是中國紙幣的最早嘗試。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齣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太和五銖: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文直讀,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2厘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銖: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複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舊譜有的認為是「雞目五銖」。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4五銖錢的收藏價值

五銖錢是普通而易見的古錢,如果不是形制特殊,往往是賣不上價的,雖然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但是因為存世量大,所以據數據顯示的收藏市場價格也僅值幾元錢。但假若是在刻版與鑄造時發生誤差而造成的傳形、疊字的五銖錢,反而能賣上好價錢。

拓印五銖 《東洋見聞錄》記載:

工具:紙(蟬翼扎花或其它很薄的生宣也可)。 墨(各種墨汁都可太濃了可加水,固體墨也行)。 拓包(根據要做的拓包大小取海綿一塊,團成圓狀用家用保鮮膜包起,再包一曾面布最後包一曾極細的真絲布,用皮筋纏住可調節拓包鬆緊)。 水(明凡一豆粒大小防止墨水暈染,膠水幾滴增加墨汁附著性,水250克,御守塩30克防止紙長期保存後纖維收縮紙張變形,攪拌均勻水面上放一張生宣起到過濾的作用,用紙面滲出的水)。 棕刷(打壓拓紙用)。 壓板(用紙夾和塑料板絞成不同直徑的)。 墊板(防止錢幣移動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軟膠皮墊和書都行)。 鎮尺(壓紙) 毛筆(沾水)製作: 1。墊板上放一小塊生宣沾濕了錢幣放上不移動。 上紙用毛筆蘸調好的水適量圖在錢幣上,選一大小合適的紙紙面要均勻無雜質,蓋在錢幣上。壓上壓板。 3. 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吸去多餘的水,再用生宣紙蓋在拓紙上用棕刷打壓要輕從錢幣中間向外打,最後用保鮮膜蓋在錢幣上再打(作用是保鮮膜更薄更能把字口打清楚)。這時壓上鎮尺固定,為什麼不開始就壓鎮尺因為開始就壓一下就把拓紙壓直了,用棕刷一打很容易破。 4.上墨墨汁放到硯台中不要太濃,用拓包蘸要勻,用拓包在一生宣上錘打將多餘墨汁吸出,這是要看拓紙的干到微微發白(一張拓片的關鍵一步),用拓包輕輕從錢中向外錘打要清墨色要淡勻(第一遍最關鍵)。然後可多遍上墨,直到滿意為止,但最後一定要把錢幣的內買輪再打一遍這樣輪廓清晰有立體感。139 1552 989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東青藝術收藏品 的精彩文章:

光緒元寶浙江省造當十的市場價值

TAG:海東青藝術收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