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鶴論書法之十二: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孫鶴論書法之十二: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內含剛柔

虞世南(558—638),浙江餘姚人,唐初書法家、文學家。世居慈溪北鄉鳴鶴場,祖、父、叔、兄俱有重名。叔父虞寄,為陳朝中書郎,因無子,以世南繼後,故字曰「伯施」。虞世南一生經歷了南朝的陳、隋和初唐三個時代。陳文帝知世南博學,召為法曹參軍。陳朝滅亡,與兄世基同入長安,做了隋朝秘書郎,後遷起居舍人。隋滅後,李世民聞虞世南之名,引為秦府參軍,又授宏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後來又擔任著作郎。唐太宗非常賞識虞世南的博學卓識、坦誠忠直,常在政務之暇,同他談論書法,共觀經史。貞觀十二年(638)虞世南以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致仕(退休)。這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極為哀痛,親自下詔陪葬昭陵,追贈禮部尚書,賜謚「文懿」。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虞世南編有《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二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

虞世南少年時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學習書法,妙得其體。他的書法圓融遒逸,外柔內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矩步,有冠劍不可犯之勢。用筆沉粹、典麗,以風骨逆勁著稱書史。他創立的「虞體」,剛柔並濟,方圓互用,「得右軍之美韻,而失其俊邁」。所謂得「右軍之美韻」,是說得於王氏嫡傳;所謂「失其俊邁」,是說他並非純屬「王書」一體,而是自立門戶。劉熙載《書概》說:「永興書出於智永,故不外耀鋒芒而內涵筋骨。」虞世南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一起並稱為「初唐四大家」。他和歐陽詢都主持書學(唐代六門國學之一),在筆法傳授上有著特殊的貢獻。虞世南傳授筆法給他外甥陸柬之。陸柬之有《文賦》、《蘭亭詩》墨跡傳世,有婉雅之趣,可見虞世南之流韻。陸柬之子彥遠,傳其家法,時稱小陸。陸彥遠又傳給他的外甥張旭。張旭所傳楷書《郎官石柱記》頗有虞體風采。《宣和書譜》卷八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後先,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傳世墨跡有碑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舊摹墨跡本《汝南公主墓志銘》等。書法理論著作有《筆髓論》、《書旨述》。

虞世南存世墨跡有《汝南公主墓志銘並序》。汝南公主為唐太宗女兒,早逝。其墓誌為虞世南撰,即此草稿真跡,無撰書人姓名。行書十八行,每行十二字至十五字不等,計二百二十二字。文缺其後半,末署「貞觀十年十一月丁亥朔十六日」。用筆沉著內斂,結字緊密,字形長短不均。揖讓相綴,顯示出遒勁清婉的獨特風格。字體似欹還正,如縱卻斂,與《蘭亭序》氣息極為相近。又酷似米芾所書,故有米臨之說。明王世貞評此帖說:「蕭散虛和,悠度風流,有筆外意。」明李東陽說:「筆勢圓活,『戈』法猶存。」

《孔子廟堂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厘米,寬110厘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武德九年(626),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清楊賓《大瓢偶筆》)。據傳此碑刻成之後,車馬集碑下,捶拓無虛日。未幾廟火煨燼,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又毀。唐刻拓本今罕見。後唐拓本《孔子廟堂碑》流入日本,現藏日本東京三井文庫。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

孫鶴,女,河南開封人。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國家圖書館講座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山讀書觀經史 的精彩文章:

孫鶴論書法之十:智永《真草千字文》
孫鶴論書法之八:王珣《伯遠帖》

TAG:深山讀書觀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