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個人陳述 中,最重要的研究能力如何呈現?

個人陳述 中,最重要的研究能力如何呈現?

不管申請什麼專業,有一點是通用的,那就是研究能力,而要論述研究能力,就要提到科學的研究方法,大部分的學科研究所使用的科學方法通常都包含(但不限於)以下的諸多重要元素:

1.嚴謹的觀察;

2.構建假說並驗證之;

3.*對新信息的開放性;

4.*自願接受他人的經過驗證的成果;

以上四點,無論在哪個學科裡面都會被反覆強調。這意味著,在寫PS的時候可以強調這些內容:自己所具有的嚴謹的觀察能力;良好的構造假說並驗證的能力;思維的開放性,我們要努力使得這些內容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現在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1

嚴謹的觀察

「「觀察能力」:觀察限於我們的感官(嗅覺、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或者我們感官的延伸(顯微鏡、錄音機、X光、溫度計等等)。如果我們想向錄取委員會展現自己嚴謹的觀察能力,那就可能需要展現我們的感官能力很強,或者是感官能力衍生能力很強。

什麼意思?這樣說吧,我們其中肯定有很多同學是化工專業的,如果我們要在PS中寫關於使用顯微鏡的過程,借著使用顯微鏡這個過程來表現嚴謹的觀察能力,那麼其實這裡的顯微鏡就是感官的衍生。

因此我們可以在PS中這樣寫:「有一天,我通過顯微鏡發現了XX,我覺得XX跟我課本里的內容不太相符,原來課本中的實驗是在限定條件下進行的,而我剛才觀察到的XX,是由限定條件改變所引起的,所以根據我的發現,我繼續改變課本中的限定條件,進行了多次試驗,最後我發現我所看到的XX,和課本上的內容不一致,因此不能用同一個定理來解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的實驗和課本上的實驗都是正確的。」

如果我們在PS里裡面舉出這樣一個實例,就可以從側面強調自己具有超強的觀察能力。雖然實驗結果未必是我們直接看到的,可能是通過顯微鏡看到的,或者是通過其他感官衍生看到的,但也可以從側面證明自己具有嚴謹的觀察能力。事實上,我們在人文科學裡邊所做的調查問卷也是感官的衍生。嚴謹的觀察能力未必是我們直接所看到的事情,也許是自己看到一些別人的數據、數字、公式,我們便覺得不同尋常。其實這也可以說明我們的感官能力強,和別人的不一樣。

2

構建假說並驗證之

假說的能力:假說是可以被驗證的對特定問題的可能的答案。一個好的假說必須是邏輯嚴密的,能夠包含現有的所有信息並對將來可能補充的信息開放。

額外注意:如果有多個選擇,一定要選擇最簡單包含最少假設的那個假說。

驗證假說:假說可以簡單的通過收集其他來源的信息加以驗證,也可以通過額外的觀察加以驗證,更多的時候需要通過設計一個實驗來加以驗證。實驗通過再現一個事件使得科學家可以對假說加以驗證。

額外注意:我們往往不會接受單個實驗的結果,因為那有可能只是與實驗變數無因果關係的隨機事件。只有大量的重複實驗皆表現出明顯的因果關係,這個實驗才可信。

相比較來說,這個能力對我們的要求幾乎是最高的,有能力提出假說的,必然是對自己的專業有相當了解的;有能力對自己的假說驗證的,也必然具備一定的研究精神。可是如果我們能提出來,那麼我們就比別人的高度高出了許多。

3. *對新信息的開放性;

4. *自願接受他人的經過驗證的成果;

在這四點中,最後兩點是打了星號,是著重標出的,指自願接受他人經過驗證的成果。也許,這一點看起來稍微有點怪異。

「堅持」和「固執」之間容易轉換,而「固執」是在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最危險的特質。堅持和固執之間的區別往往是說不清楚的,這裡有一個在PS中關於「堅持」的例子:「當時很多人都不看好我的實驗,老師也說我的實驗不可能做成功,但是我還是堅持下來,我幾乎每天都會做一個小時實驗,堅持做了三個月,最後我終於把實驗做成功了。」看到這個例子,一般情況下,別人會佩服我們。每天做一個小時,連續做三個月,這足以說明我們非常努力、很有恆心。但是我們要知道,當錄取委員會的人看到我們這個例子的時候,會怎麼想?「一開始大家都覺得你這個實驗是做不成的,然後自己還是堅持做了三個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會出多少冷汗,要多固執的孩子,才能做一個不被所有人看好的實驗呢?這樣的感覺如果出現在我們的文書裡面就會很危險。

如何將這些科學方法運用得恰到好處

在我們說明了研究的科學方法的四個要點之後,我們來看一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將這四個要點呈現出來:

1.「「事實勝於雄辯」

很多申請者在寫文書的時候,都喜歡寫自己獨到的一面,比如:一些申請者喜歡講道理,比如說「你知道嗎?我什麼很厲害……」這樣高調地讚揚自己的例子在文書裡面是很常見的。申請者在寫文書的時侯,盡量對自己表揚自己的例子做低調的處理,寫出更具體的東西,就是所謂「事實勝於雄辯」。下面我們就「事實勝於雄辯」討論以下兩個案例:

案例(1):

……我的實驗能力很強,我的老師總是表揚我,我的同學們都願意在做實驗的時候與我一組……我想,我獨立完成XX理論的XX部分的驗證工作,這件事情足以證明我的實驗能力……

案例(2):

Transferring majors is difficult at colleges in China. You have to be among the top three in your previous major and you also have to pass strict examinations on the subject. I was finally accepted into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at XXX University, one of the best Physics Departments in China.

上面兩個例子顯然是不同的,第一個特別的直接和明確,不斷的強調自己試驗能力很強。但是所選取的都是比較空泛的事例。

而第二個例子,我們在他的文章中幾乎看不到他強調自己學習能力強的詞語,他只是很單純的在描述一個事實,說:「你知道嗎?在中國轉專業特別的困難,必須是本專業排名前三名的學生才有能夠轉專業,並且要經過嚴格的測試,才能轉專業成功,我轉專業成功了。」這段話先講轉專業很困難,接著說自己轉專業成功,進而強調自己的學習能力很強。

顯然第二個例子更容易說服別人,甚至讀者根本都沒有意識到他在表揚自己的學習能力強,但是讀者卻覺得他很厲害。可以說,他很好地運用了「事實勝於雄辯」,因此,在我們寫PS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描述事實,多寫實例,這往往要比我們去說一些空話好的多。

2. 懷疑主義(skeptism)/好奇精神(curiosity)是引發實例的萬能工具

當我們在寫文書的時候可能會描述一些例子之類的,那麼怎麼去引發這些例子呢?可能懷疑主義、好奇精神就是引發這些例子的萬能工具。也就意味著,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引出例子的時候就可以把原因歸結為自己好奇。可以說因為自己好奇、懷疑什麼,所以自己打算做個試驗來驗證它,而這恰恰是科學裡面最重要的內容,即展現自己的懷疑能力和好奇精神。

這裡有這樣一段描述好奇心的話:

「The word "curiosity" pleases me. To me it suggests something altogether different: it evokes 「concern」; it evokes the care one takes for what exists and could exist; a readiness to find strange and singular what surrounds us; a certain relentlessness to break up our familiarities and to regard otherwise the same things; a fervor to grasp what is happening and what passes; a casualness in regard to the traditional hierarchies of the important and the essential.」

——By Michel Foucault

Michel Foucault應該是法國現代最著名的生物學家,這是他寫的一段話,這段話強調好奇心能夠引發人去追求很多東西,就是說,好奇心本身不需要任何東西,純粹的好奇心就能夠推動人的進步。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描寫好奇心的案例:

案例:

...

By applying for Ph. D. studies at your university, I am seeking to fulfill a childhood dream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wonders of nature. Born and brought up in a small city on the Yun-Gui plateau in southwest China, I was full of curiosity in my childhood as I observed the dramatic weather changes there.

...

上面這這段話在一開始就告訴別人,因為自己的好奇心而促使自己想要去了解雲貴高原的天氣,而促使自己對所申請專業的興趣。

3. 相比於「給答案」,「問問題」有時候更容易有震撼的作用

在寫文書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可以去強調自己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不一定花盡心思去強調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我們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即使提出問題之後解決不了,都是可以應用的,因為很多時候,提問要比解決問題更顯能力,而這正好是在寫文書的時候希望給別人的感覺。所以希望申請者在文書裡面能夠在專業領域裡,透過某種現象能夠看到一些東西,同時提出一些問題,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

案例:艾智仁的提問

經濟學假設「每個人都需要爭取利益最大化」,如果有些人是不爭取利益最大化的話,(甚至可能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爭取最大化),經濟理論是否還能依舊成立?

艾智仁是比較著名的經濟學家,他特別喜歡提問。因為上面的提問,他被芝加哥大學聘請過去擔任教授。在他博士後的時候提出上面的問題。在他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正在進行一場經濟學領域的討論會,因為他提出的這個問題對經濟學最底層的假設產生質疑,儘管當時他也不知道答案,只是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但是卻將討論會的題目推翻了,導致當時的討論無法繼續進行下去。這裡,我們足以看到提問的力量是多大。

在這之後,艾智仁又寫了一篇文章,專門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說,極大化只是個假設,一個人根本不需要知道自己是在爭取什麼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生存的適者應驗了爭取極大化的假設,理論於是解釋了人的行為,究竟一個人知不知道自己為何那樣做是無關宏旨的。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申請 的精彩文章:

爆料:黛安娜王妃去世前傷勢不重?
他曾是英語最好的中國人,就是他把「humor」翻作「幽默」
7部必看BBC自然紀錄片,美到跪下唱征服
被嫌棄的邊緣型人格的一生:糾結、害怕被拋棄、忽冷忽熱,說的是你嗎?
托福長難句100題剖析免費送,閱讀高分必備寶典!

TAG:美國留學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