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祺老師軼事 二

王祺老師軼事 二

上次我們聊及王祺老師的一些軼事。主要側重於老師學藝的歷史經過,以及生活經歷。這次我們來聊聊老師所學的武術以及他的功夫。

這要從師爺韓其昌老師說起。韓其昌老師涉獵廣博,少年時期學習戳腳,金剛拳,後拜河北派形意拳大師李存義師祖學習形意拳、八卦拳,拜趙英廉師祖為師學習梅花拳。後來還學習過楊氏太極拳。所以,雖然韓其昌師爺在北京所立的是梅花拳的門戶,但其實他的形意拳,八卦拳也是出自李存義師祖親傳,功夫非常之純正。

(韓其昌師爺梅花拳)

王琪老師從韓其昌師爺學習時,所學也甚博。但後來主要側重於梅花拳,形意拳和八卦拳。由於後來從王老師學拳的,主要都是工人、知識分子居多。梅花拳功架很低,大多數弟子都是邊工作邊學習,很多人吃不消梅花拳的強度。所以他的弟子裡面,專攻梅花拳的弟子較少。反而是練習形意拳、八卦拳的偏多。

筆者由於拜王老師為師之前,就是學習形意拳,故此跟隨王老師也是學習形意拳、八卦拳為主。後來才認識到梅花拳是個寶貝,開始鑽研梅花拳。

按老師自己的說法,他的功夫底子還是以梅花拳為根基,形意八卦為輔。但在弟子們看來,老師的河北大架形意拳,程派八卦掌之精純,也是鮮有其匹。個人覺得,主要是老師在武學上的天分甚高,能夠準確的把握三拳的不同特色,所以才能既容三拳於一身,又能充分展現三拳的特點。

以形意拳為例,老師所傳的形意拳,有松沉勁,腹肋勁和脫銬勁三種勁法。三勁熔於一體,才是完整的形意勁。這一點,在坊間流傳的李存義一系的形意拳著述中還未見到過。當然,也可能筆者所接觸的河北武術家甚少,或者方家未予公開,或者未流傳下來。

另外,老師對於形意拳的明勁,暗勁和化勁的練法、用法也知之甚詳。不但能夠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去講解,而且能夠親身示範三種不同的練法,用法。並向我們描述師爺以及同輩的武林高手運用明、暗、化三勁時的狀態和感覺。這些信息,對我們研習形意拳的人來說,無異於一座巨大的金礦。

以八卦拳而論,王老師所學的八卦拳也是非常純正的程派八卦掌。他的八卦掌不但得自韓其昌師爺,也有來自李劍秋師爺的傳承(很多人以為李劍秋師爺只是形意拳名家,其實他的八卦掌也非常精湛)。

(王祺老師八卦掌)

程派八卦掌的主要特點是猶如大蟒鋼鞭,非常的雄強。打起來整個身子猶如巨蟒盤旋,徐徐而動,周身無有不動,聲勢驚人。筆者於武術名家所知有限,僅在程有信先生八卦掌照片中看到程派八卦掌雄強威嚴的一面。所見其他名家,固然功力深厚,但特點多或在飄逸瀟洒,或在骨力勁健上下功夫,還未到雄強的地步。王老師身形瘦長,雖無程有信前輩那麼大的氣勢,但所打八卦掌也頗得大蟒鋼鞭三昧。

(程有信先生八卦掌)

梅花拳並非筆者所長,筆者對梅花拳的習練也是近兩年才開始。梅花拳是一個相對比較隱蔽的門派,但組織結構非常健全,有文場武場之分,頗像南方的洪拳,有點江湖門派的感覺。筆者頗懷疑梅花拳曾是以宗教活動或者武術傳承為掩護的反清復明組織。據說義和團的領袖之一趙三多,就是梅花拳門弟子。

梅花拳又稱干支五式落地梅花拳,干支即天干地支,五式是指梅花拳有大、順、拗,小、敗五個主要樁形,落地是指早期梅花拳是在離地一米多高樁上面練習,後來才改到地面上練習。對於這一點,有的同門認為是栽樁不易,練習難度也頗大,所以改為地上練習。

筆者認為,考慮到梅花拳有文場、武場完善的組織架構,以村社為發展單位,必然會像南方洪拳的舞獅一樣,廣泛參與各種慶典活動。南方舞獅也是要栽樁的。筆者頗為懷疑,這種樁上練習,可能主要是為了在節日慶典上面做表演用。因為從武術格鬥的角度來說,樁上練習,步法移動不靈,主要的注意力都會花在保持平衡,以及不要掉下來摔傷上,實無益於格鬥技術的提高。反而是有樁則位高,方便觀眾圍觀。而且動作難度頗大,設計精巧的話,作為表演是非常出彩的。

梅花拳的特色是全程低架子,應當是頗為古老的拳法。因為近代出來的比較有名的拳法比如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詠春拳等,都不約而同改用中高架子,雖然保留有低架子的練習法,但極少人練習。而更早的拳術,比如少林拳,洪拳、字門拳等卻較多的保留有低架子的動作。這一點在樁功上來比較更為明顯,梅拳的五樁,少林拳、南拳的馬步樁等都是低樁;而形意八卦太極詠春等後出的拳法均採用高樁。

但低樁恰恰是梅花拳的精華所在。因為今天學習傳統武術者,對於馬步一系的低樁,要麼持否定態度,不再練習;要麼僅當作腿部力量練習,通過熬時間增強大腿肌肉的耐受力。其實,按老師所傳,梅花樁也好,馬步樁也好,都是要松身去站,不但要松脊柱,松腰,還要松胯,松大腿、小腿,絕非練肌肉耐力和力量。讀者切莫被成龍大哥早期電影的那種用力較勁的馬步樁所迷惑,那絕非馬步的真面目,只是為了表達初學者為馬步所苦的狀態而已。

所以,低樁或底架拳術的練習,一定要得到松身之法,如低而不松,脊柱不能中正,胯關節不能松活,則只是徒勞消耗體能而已。如有讀者對研習古拳法有興趣,可按此思路索驥,或能有所得。

王老師所練梅花樁,不僅松沉中正,大方中透著架構嚴謹,七十多歲仍能完整打完梅花拳整個套路,全程低架,整個套路頗長,耗時將近一個小時,可見其功力之深厚。

老師所傳梅花拳既重松沉,又重撐拔,陰陽和合,對養生健身效果特別好。很多拳家到晚年都難免佝僂駝背,身體前傾之苦。但老師直到九十高齡,打拳仍然能夠身架中正舒展,如同二三十歲年輕人;平時走路亦身形挺拔,並無絲毫耄耋老人之態,早年梅花拳上面下的功夫功不可沒。

前面說了王老師功夫的特點。現在說說他的功夫到底有多深。筆者初學時功夫尚淺,老師宅心仁厚,亦不在我們這些初學者面前發勁炫耀功夫。只是在三五年之後,我們開始有內壯功夫,能挨得住他打以後,才方始見到真章。

先說打法,老師得拳法出手簡潔明快。筆者年輕時好打,我剛認識老師的時候,就向老師請教打法。老師當時還抽煙,他左手叼著香煙,說你隨便上來打。我擺個散打架子衝上去,直覺眼前一花,額頭上就被老師鑿了一拳。我繼續換個角度竄過去,眼前又是一花,還沒看明白,同一個地方再中一拳,如此再三。老師說,小陳,你這個出手太慢,還得練習啊。

筆者在認識王老師之前,是學校業餘散打隊隊員,後任散打隊助教,也頗愛打,還取得過一些成績。在王老師面前,卻無招架之功。王老師腳步未動,僅用一隻右手,居然行有餘力,可以數次打在同一個地方,真是神乎其技。跟隨老師五六年之後,方始漸漸領會形意拳簡潔明快,出手必佔先枝之妙。

再說功力,筆者練習三年之後,老師開始敢在我們身上放勁。老師發手頗為收斂,用勁不大,卻能夠輕鬆透體,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但老師總怕傷到我們,那時候對功夫的理解也頗粗淺,不能理解老師功夫之妙。直到有一天,老師在竹林講拳,來了兩位30左右的青年愛好者圍觀。其中一位對老師所講拳理頗為不信,說:老師,您打我一下我感受一下這個形意拳的威力吧。老師謙讓道:這樣不好吧?這位先生說:沒關係,我練很多年散打,很強壯的。經過再三鼓勵,加之學生們在一旁起鬨,老師只好答應了。

老師問:你準備好了嗎?這位先生說:準備好了。只見老師上前一步,輕快地在這位先生的胸前按了一拳,這位先生一屁股就坐在地上。被朋友扶起來以後,連連說:老師的勁真大。

如果這樣也罷了。一個月以後,這位先生又來了。老師說:啊,怎麼好久沒見你了?這位先生說:老師,上次挨了您一拳以後,我當時沒事。回家以後,吃什麼吐什麼,喝水都吐。將近兩個星期才慢慢好轉。所以一直不能前來,直到今天才來看您。我們這時才知道,原來老師輕輕的一拳,居然可以有這麼大的威力。難怪師父晚年跟我們玩兒,多用摔拿,八卦掌,從來不用形意拳或者梅花拳打我們,原來是有深意的。

老師平時講手點到為止,如果喝了酒,就比較能放得開。有一次我和師兄請師父吃涮羊肉(師父在北方長大,喜歡吃東來順),吃完我準備去買單,師父說,小陳,你們剛畢業,沒什麼錢,還是我來買吧。我們還要謙讓,師父把胳膊橫在我胸口,只一按,就把我按在椅子上動彈不得,眼睜睜看著師父買了單。

又有一次,我們聚餐後跟老師告別,老師心情也頗為激動。抓著我的小臂,拍著我,說:要好好練習啊!我當時只覺老師用力雖小,但如鐵絲一樣捆住我胳膊,不單是胳膊受制,整個人亦感覺被困住動彈不得。老師無意之中,居然有這樣的威力。功夫已經發於不知不覺之中了。

其實,老師平時跟我們講他與別人動手頗多,裡面還有很多名人軼事。卻是不方便在文中講述,只能留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了。

自民國以來,東西武術交流,對傳統東方武術的質疑,一直縷縷不絕。筆者認為,傳統武術也許在擂台競技上,由於當代發展不暢,暫時處於弱勢。但作為一門武學,確實有其獨到和值得自傲之處。

西方武學,尚力不尚意,多在肌肉力,出拳速度密度,體能耐久上做文章;東方武學,則更強調意,不求肌肉力大,但求整體慣性、爆發殺傷;不求出拳頻密,但求抓住時機,瞬間爆發,如庖丁解牛;不求體能強悍,但求松活靈妙,呼吸順暢以持久。這些特點,決定了東方武術可以在四五十歲,六七十歲,仍然能夠保有青年時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戰鬥力,而且隨著對功夫掌握的圓熟深入,在某些技巧方面更勝於年輕人。

所以傳統武術,與其說是一門技術,不如說是一門藝術。只有藝術,才能夠做到老而彌堅,老而彌辣,人與藝俱老,人與藝俱熟。這正是東方文化的魅力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林舊事 的精彩文章:

TAG:武林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