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空間站里的小細菌,為人類做出大貢獻

空間站里的小細菌,為人類做出大貢獻

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上的細菌進入國際空間站之後,細胞更加容易發生形變。而且,細菌在空間站中,因為身處無重力環境,會演化出外層細胞壁,使得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使用地球上的強效抗生素都無法殺滅這些細菌,這種情況給太空中抗生素的使用帶來了挑戰,同時,也給細菌細胞的深入研究及抗生素的研發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可以說,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將給地球上的人類以及將來人類的太空移民計劃做出貢獻。

地球上的細菌到了國際空間站之後好像變了更加「聰明厲害」了,竟然具有了通過形變來抵抗抗生素的異常能力。

據世界科技研究新聞資訊網(PHYS.org)報道,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生物服務空間技術系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試驗,嘗試通過不同濃度的硫酸慶大黴素來消滅國際空間站上的大腸桿菌菌株。硫酸慶大黴素為氨基糖甙類廣譜抗生素,對多種革蘭陰性菌及陽性菌都具有抑菌和殺菌作用。對綠膿桿菌、產氣桿菌、肺炎桿菌、沙門氏菌屬、大腸桿菌及變形桿菌等革蘭陰性菌和金葡菌等作用較強。但到了太空中,硫酸慶大黴素的藥效明顯降低了。在太空實驗中,同地球上的對照組相比,細菌數量增加了13倍,體積減小了73%。因為數量增加體積減小,實驗室培養的細菌很快出現了科學家及媒體所稱的「形變」現象。

「我們經研究發現,細菌在太空中的行為發生了變化,需要濃度更高的抗生素才能夠消滅菌株,」生物服務空間技術系的助理研究員、研究報告主要作者路易斯·齊阿在一份聲明中說。該聲明發表於PHYS.org網站。

「我們對細菌在試驗期間不斷變化的外部特性進行了系統分析,發現了一個新現象。」因為處在太空無重力環境,試驗環境中無漂浮、沉澱等相關因素,國際空間站中的細菌菌株只能通過自然擴散的方式來取得營養物質。研究團隊還進一步發現,作為微生物外膜的細菌細胞膜在太空中會增厚,因此導致國際空間站上的大腸桿菌菌株更具抗藥性。該研究還發現,太空中的細菌具有蔟狀生長傾向,研究人員認為,這會導致外部細菌細胞形成外殼,幫助內部細胞抵禦抗生素。

大腸桿菌例圖

據《每日郵報》報道,該研究的另一個重大成果是,在某些試驗中發現,國際空間站上的細菌形成了外部細胞膜囊。研究員齊阿說,細菌細胞能夠通過膜囊相互傳遞生物信息,更進一步加強了細菌的抗藥性。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航空航天工程科學系教授路易斯·斯多蒂克高度評價了團隊的研究工作,他說,對國際空間站細菌的研究為新抗生素的研髮帶來了難得的豐富機遇,形成了一批新的醫療技術,可幫助宇航員及地球人類抵禦耐葯細菌的侵襲。

「在太空中,科學家能夠更加深入地研究各種細胞及有機體的生物化學變化,這些反應變化在地球上因為重力的影響而無法觀測得到。」斯多蒂克教授說。

國際空間站發現「來自地球的細菌」 或危害健康

來源:https://www.inquisitr.com

譯者:朱川

責編:鍾狼將

·END·

打造中國領先的太空資訊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太空 的精彩文章:

沉痛悼念FAST之父南仁東老師
別了,卡西尼
這顆行星離太陽最近,它還好么?
國際空間站上的空間科學規劃
深入「宇宙產房」,看看行星的誕生過程

TAG:騰訊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