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天眼」項目總工程師南仁東病逝:為這口「大鍋」付出後半生

「中國天眼」項目總工程師南仁東病逝:為這口「大鍋」付出後半生

南仁東在FAST射電望遠鏡工程上。圖片來源:國家天文台

自1994年提出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構想,到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建成啟用,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項目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為此付諸了後半生的全部心血。

在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啟用一年後,南仁東因肺癌突然惡化,於北京時間2017年9月15日23時23分病逝,享年72歲。

現在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是2001年在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的基礎上成立的,南仁東自1992年開始擔任該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發起、建設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9月16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告訴南都記者,從2015年開始,南仁東的身體就不太好了。FAST總工程師助理兼反射面系統副總工姜鵬向南都記者介紹說,「南老師的喪事一切從簡。」


從300多個候選窪地里選址

1968年,南仁東自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真空機超高頻技術專業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回到吉林省通化市無線電廠工作。

十年之後的1978年,他進入中科院研究生院攻讀碩士研究生,成為天文學家王綬琯的門下弟子。畢業後,他留在當時的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工作,並跟隨王綬琯攻讀博士。1992年,他晉陞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並任博士生導師。

在南仁東的學生和同事們看來,他20多年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建設新一代射電望遠鏡。上溯到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在東京召開,與會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就向同事們提出,「我們也要建設一個」。

作為FAST工程的發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開始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建設射電望遠鏡FAST的工程概念起,南仁東就一直負責FAST的選址、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目標是建成具有「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南仁東參加早期的大窩凼選址。圖片來源:國家天文台官網

FAST的選址要求特別嚴格,要找到一個能放下超大反射面的天然大坑,還要符合FAST建設的諸多要求,非常困難。建設這個射電望遠鏡的地方,需要有一個數百米大的被四面山體圍繞的山谷,而且山體還要擋住外面的電磁波。

為了找到能滿足建設條件的位置,從1994年開始,國家天文台專家就利用遙感等技術在全國範圍內海選合適的區域,並多次到西南等地區現場考察。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幾乎踏遍了西南山區所有窪地,有些荒山野嶺連條小路都沒有。

最終,南仁東選擇了貴州省平塘縣金科村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這個窪地剛好能盛起差不多30個足球場面積的FAST巨型反射面。這附近5公里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距平塘縣城約85公里,距羅甸縣城約45公里,適合FAST需要的無線電環境。

南仁東曾對到訪FAST建設基地的人員介紹,這是從300多個候選窪地里選出來的,從窪地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多方面滿足了考慮。在他看來,這裡是地球上獨一無二、最適合FAST建設的台址。

在提出建設FAST的構想之初,為籌集足夠資金,南仁東簡直成了一名推銷員,無論國內外的大會小會,他逢人就推銷這個射電望遠鏡項目。他曾自嘲,「我開始拍全世界的馬屁,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圖片來源:新華社


因FAST成果被推薦為院士候選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

隨著國際科研形勢的推進,2001年,FAST預研究作為中科院首批「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立項,並得到中科院和科技部的支持。

2007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複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立項建議書,原則同意將FAST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FAST工程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2008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複了FAST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FAST工程進入初步設計階段。

2011年3月,FAST工程正式動工建設,到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建成啟用,歷時5年之久。南仁東作為FAST項目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負責編訂FAST科學目標,全面指導FAST工程建設,並主持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工程的順利完成作出了卓越貢獻。

FAST被譽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利用這一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人類有望觀測脈衝星、中性氫、黑洞等等這些宇宙形成時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

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說,「南老師的執著和直率最讓我佩服。擔起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各種職責,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也正因為他在FAST建設方面的貢獻,南仁東進入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在2017年8月1日中科院公布共157人的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中,年齡最小的是39歲的清華大學教授顏寧,最大的就是72歲的南仁東。

根據《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最多推薦3名候選人,被推薦的候選人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不超過65歲的候選人需要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

對於65周歲以上的院士候選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作為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在72歲進入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這也是對他在天體物理領域科研工作的莫大認可。


喜歡抽煙、也喜歡畫畫

南仁東是最早在國際天文學會擔任分部主席的中國天文學家。也是一位卓越的綜合技術專家,在天文科學和天文技術方法領域造詣深厚,培養了大量的科學及技術人才。

在FAST工程建設地上,留著鬍子、帶著工程帽的南仁東,看起來就像是個農村大爺,皮膚黝黑的他夏天習慣穿著大褲衩騎自行車,只是鼻樑上的眼鏡為他增加了些學究氣息。

工作中的南仁東非常拚命,為了給自己減壓,他特別喜歡抽煙。他的學生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碰到一件事情特別難,南老師會沉默,抽煙很厲害。那個時候,去他的辦公室要戴防毒面具。」

FAST總工程師助理兼反射面系統副總工姜鵬對南都記者說,最近幾年生病後,他工作時間就有所調整了。

生活中的南仁東還非常喜歡畫畫,且有不少上乘之作。在他的學生看來,南仁東的畫作具有專業水準,「南老師在美學層面造詣比較深,我們FAST徽標是南老師自己設計的,南老師的PPT配色,也都是自己調出來的。」他的學生說。

姜鵬認為,在FAST項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學,有人不懂金屬工藝,有人不會畫圖,有人不懂無線電。「這幾樣你能懂一兩個就算不錯了,但偏偏南老師幾乎都懂。這個龐雜巨大的射電望遠鏡項目就像是為他而生的。」

南仁東的病逝,對FAST項目來說是非常巨大的損失。

9月16日下午,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對南都記者說,他正準備到外地出差。「南老師過世後,有很多事情要處理。」

采寫:南都記者 吳銘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惠州一名媽媽帶著倆孩子已失聯多日 丈夫尋人 求擴散
體壇真大咖,從不搶C位,你看C羅、梅西合影時都站哪?
王寶強代理律師接手蘇享茂自殺案,稱案情或不只涉嫌詐騙
結婚有風險,關鍵還在自己是否成熟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