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生自負,那為什麼晚年的漢武帝臨終前下了罪己詔?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生自負,那為什麼晚年的漢武帝臨終前下了罪己詔?

用雄才大略來評價漢武帝,應該沒有人會表示異議。但是,雄才大略一定就能實現其抱負嗎?這就未必了!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其祖母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徹底掌握政權。漢武帝親政後,立即表現出和其父祖不同的執政風格。這一方面是其父祖已經給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歷了文景之治後的大漢王朝,綜合國力有了巨大的提升,這是漢武帝能夠有所作為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其漢武帝個人的抱負使然。無論是歷史時機,還是其個人才能,都支持他有所作為。而他也的確想有所作為。

漢武帝認為自己有責任將大漢王朝推向鼎盛,為此,他在內政外交各個方面都採取了積極有為的態度。在內政方面,他極力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秦始皇所確立的中央專制集權的體制有了進一步鞏固,確立了此後兩千年中國基本的政治制度。在對外方面,他一改過去的保守退讓,轉而積極進攻。尤其是對匈奴問題,從馬邑之謀開始,拉開了漢匈之間持續三十多年戰爭的序幕。為了實現天下太平,匈奴問題必須解決,而為了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則是把整個國家轉向了戰時狀態。

應該來講漢武帝無論是內政和外交等許多當面的措施,都是有其價值和意義的。但是,他把所有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都集中起來去做,就不一定是好事了。畢竟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農耕社會所能承受的動員能力是有限的。而漢武帝顯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在持續三四十年里,始終保持了社會處於一種動員狀態。他不僅挑起了對匈奴的戰爭,而且還征服西域,消滅了大宛。他向東吞併了朝鮮。向南消滅了割據嶺南的南越國。在西南方向則是向西南夷動手。任何一個國家恐怕都不能承受如此之大規模的全面戰爭,何況是兩千多年前的農業社會。

在國內,他不僅制禮作樂,改革朝廷的禮制,而且還大規模封禪、巡遊,而這些都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尤其是他的求仙,他渴望能夠長生不老,為此花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

於是,到了漢武誒晚年,社會矛盾處於極端尖銳的狀態之中。對此,他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早在衛青還活著的時候,漢武帝就曾經對衛青說過:「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漢武帝也的確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對內外政策進行轉變。但是,由於匈奴問題沒有解決,他始終沒有轉變。

到了漢武帝晚年,不僅社會矛盾尖銳,漢武帝和太子劉據之間也發生了矛盾。他們父子不僅在執政理念上有所不同,而且漢武帝晚年猜忌多疑,太子為了自保發動兵變。兵變失敗後,太子自殺。這件事情對漢武帝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漢武帝並沒有放棄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的努力。但是,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漢武帝最後一次派出二十八萬大軍出征匈奴,卻遭受到空前的失敗。這使得漢武帝認識到自己生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是不可能了。這就為漢武帝轉變長期的進取政策提供了可能。尤其是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去世後,他不得不立年幼的劉弗陵為太子,劉弗陵年僅八歲。劉弗陵將來也不可能執行一條積極進取的政策。這也決定了漢武帝必須轉變國家的內外政策。

恰在此時,桑弘羊等人提出建議要在西域輪台進行屯田。漢武帝拒絕了這一建議,並且下詔說道:「今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索,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

這就是著名的輪台罪己詔。通過這個詔書,漢武帝對國家的內外政策做出調整,國家從積極進取轉變為守成。後人曾經評價漢武帝,說他的所作所為和秦始皇類似。之所以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導致亡國,就是因為他在晚年認識到了危機,實現了國家政策的轉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曾說事 的精彩文章:

曹操明知司馬懿會造反奪朝,為何不殺了他?
袁崇煥用尚方寶劍將私通敵國,且擁兵自重的毛文龍正法,何錯之有?
為什麼慈禧和呂雉沒有像武則天一樣稱帝?
秦用七代統一天下,為何秦始皇死後三年就亡了?

TAG:小曾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