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老中醫毛德西治脾胃病「三味」方

老中醫毛德西治脾胃病「三味」方

老中醫毛德西治脾胃病「三味」方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毛德西教授為河南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工作室指導老師,河南省中醫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從事中醫內科工作50年,學驗俱豐,臨床善於「抓主症、選主方、用主葯」。在選方用藥方面,以《內經》「君一臣二」為宗旨,發揮經方遣葯之義,臨證用藥多以三味為君臣葯,故稱「三味」方。主葯明確,方證合拍,隨症加減,療效顯著。筆者有幸師從毛德西教授,侍診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今就其常用「三味」方簡析如下,以饗讀者。

老中醫毛德西治脾胃病「三味」方

本文主要介紹毛德西治療脾胃病「三味」方奧義。(了解更多毛德西醫案,請下載中醫智庫APP)

藿香、佩蘭、砂仁(芳香三味飲)

三味為芳香健胃化濕之主葯。藿香與佩蘭配伍出自《時病論》,功效相仿,均有化濕、解表、止嘔作用。唯佩蘭對脾經濕熱之口中甘膩多涎最為合拍,而砂仁化濕醒脾作用明顯。三味用於中焦濕濁不化之胃炎,症見胃脘痞悶,口淡乏味,或口有穢濁之氣,肢體疲倦,脈緩舌白潤膩等,起效快。略予加減,對上消化道疾病頗有效驗。

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湯)

三花均為芳香理氣化滯葯。代代花偏於開胃寬胸,厚朴花偏於理氣消脹,佛手花偏於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對肝胃氣鬱於胸脅、脘腹,出現痞悶、脹痛、食後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飲,還有消脹減肥之效。

大麥芽、稻芽、谷芽(開胃三芽飲)

三芽亦具芳香氣味,有疏肝健脾開胃之用。麥芽為消食葯,但有明顯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與麥芽相似,幫助消化,但藥力緩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溫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葯合用,舒達肝氣,開胃進食,並有溫散濕邪的功效。

半夏、黃連、黃芩(辛開苦降散)

此三味為半夏瀉心湯的君臣葯,為辛開苦降之代表組合,又為苦寒與苦溫之相反配伍。具有辛開濕濁散,苦降熱邪除之功效。凡見心下痞滿,隱隱作痛,泛泛欲嘔,舌苔濕膩者,此三味為必選之葯。唯其用量,當視濕與熱孰輕孰重而定,而濕熱之孰輕孰重,又當以舌苔為標尺。

老中醫毛德西治脾胃病「三味」方

竹茹、生薑、蘆根(清胃三味湯)

此三味為清胃降逆組合。毛德西吸取北京脾胃病專家步玉如先生的經驗,善用竹茹清胃止嘔,一改過去單純清肺化痰之用;蘆根清胃生津的作用顯著,凡胃熱之呃逆、嘔吐,常取竹茹30克,蘆根30克,對胃熱之逆,效果明顯。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氣之弊,加入辛溫之生薑,既加強降逆作用,又可預防竹茹克伐胃氣之虞。

砂仁、白蔻仁、公丁香(開胃醒脾方)

此三味均有芳香氣味。砂仁與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的作用;公丁香為溫中降逆葯,於胃寒之嘔吐、呃逆、噯氣有益。三味合用,對中焦寒濕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嘔、呃逆不斷、時時吐濁者,每有良效。

青皮、陳皮、大腹皮(理氣三皮飲)

此三味為理氣消脹之品。毛德西指出,青皮疏肝達下,陳皮調脾達中,大腹皮行氣達三焦。小腹脹痛者,以青皮為主葯;胃脘脹痛者,以陳皮為主葯;脘腹皆脹而痛者,以大腹皮為主葯。三味合用,在舒理氣機的基礎上,又有健脾開胃之功效。服用後常有腸鳴下氣之感。

雞內金、雞矢藤、神曲(二雞神曲散)

此三味為健胃消食之葯。雞內金消食化石為百姓所公認,神曲的消食化積的作用比較強,特別是小兒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覺,又感冒,神曲應為首選葯。雞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葯,此三味研粉沖服,或煎湯服均可,於老人、小兒服用效果更好。

神曲、山楂、大麥芽(三仙飲)

此三味為「三仙飲」,在廣大農村幾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積,山楂消肉積,麥芽消果積。有的地方加上雞內金,名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強。但對於年老體弱者,還要加一點健脾葯,如白朮、山藥、陳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黃連、吳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湯)

黃連、吳茱萸為左金丸,是苦寒與苦溫組合,是清肝與暖胃結合。主葯是黃連,「實則瀉其子」,瀉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無犯乎胃,則胃痛、嘔吐、嘈雜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傷胃氣,故佐以吳茱萸苦溫,佐制黃連之苦寒,又有溫胃暖肝的功效。刀豆子,有溫中下氣、和胃降逆之功。三味合用,用於濕熱聚中,肝胃氣逆者,其清熱降逆和胃之效,功效顯著。

薏苡仁、白蔻仁、砂仁(三仁化濕散)

此三味取「三仁湯」之義,以砂仁代杏仁。薏苡仁健脾滲濕,白蔻仁行氣化濕,砂仁醒脾祛濕,三味合力,藥性偏溫,於脾濕、氣滯、之中焦濕困證,所見納谷不馨,口淡乏味,或有穢濁之氣,用之每有良效。薏苡仁用量大一些,其他二味用量偏小。

黃連、乾薑、半夏(清溫降逆湯)

此三味是張仲景半夏瀉心湯、黃連湯之主葯,為辛開苦降的代表組合。黃連苦寒清熱,乾薑辛溫開結,半夏苦溫燥濕,凡濕熱蘊結於中焦,升降失序,納運失和,症見脘腹痞滿,泛泛欲嘔,頻作呃逆,食欲不振,或有燒心、泛酸,舌苔白膩或黃膩者,此三味為對證之舉。

馬齒莧、生山楂、白頭翁(止痢飲)

此方為農村流傳之治痢經驗方,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毛德西下鄉時從村醫那裡學來的。主治紅白痢疾,取效關鍵是用量,每味葯應在30克以上,馬齒莧治白痢,生山楂治紅痢,白頭翁治紅白痢,三味協力,一般二三劑就會起效。

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瀉散)

此三味用於結腸炎之久瀉,炒山楂健脾止瀉,肉豆蔻固腎止瀉,石榴皮澀腸止瀉,若是潰瘍性結腸炎,可加白及、仙鶴草。還可將錫類散加入湯劑中,沖服。毛德西指出,此方是已故中原名醫郭紹紛先生的經驗方,已傳承三代,藥味雖少,療效顯著。

垂盆草、敗醬草、生甘草(三草降酶湯)

近年來轉氨酶增高的比較多,毛德西認為是由「濕熱」蘊結肝膽所致。用此三味清熱、解毒、和中,服用一二個月,往往能受到良效。垂盆草善「利水排膿」,敗醬草善「破結排膿」,甘草和中解毒;體質好者,用量大一些,其降酶作用更快。

百合、烏葯、甘草(百合烏葯甘草湯)

此即百合烏葯湯加一味甘草,百合烏葯湯出自陳修園《時方歌括》,原方主治「心口痛,服諸葯不效者,亦屬氣痛」。原方百合一兩,烏葯三錢,重在通氣和血。毛德西加一味甘草,意在緩急和中,用量多在10到15克。用於胃脘痛或痞塞不和,但無吞酸者燒心者,此方平和而效捷。

薏苡仁、附子、敗醬草(薏苡附子敗醬散)

薏苡附子敗醬散出自《金匱要略》,原治腸癰。毛德西取其義,用於下焦濕熱蘊積所致之疾患,如腸癰、盆腔炎、結腸炎、囊腫、前列腺增生等。薏苡仁、敗醬草,用量可以大一些;附子則要小量,不可孟浪。

生白朮、決明子、火麻仁(健脾通便湯)

毛德西用此三味治療便秘,常獲良效。生白朮健脾滋腸,促進大腸蠕動,是動力葯;決明子、火麻仁,油脂多,是潤腸葯。此三味,用量大,則起效快;於成人或小兒之便秘,均有良效;若頑固性便秘,可加牽牛子。

老中醫毛德西治脾胃病「三味」方

防風、蓽茇、木香(理氣寬腸飲)

此三味為毛德西治療慢性胃腸炎氣滯證之主方。表現為:腹脹,腸鳴,矢氣多。防風與蓽茇配伍,可除腸中腐敗之積氣,特別是腸鳴頻頻、矢氣多者,服之有效;木香理氣行滯,並有醒脾開胃之作用。三味合用,調理脾胃氣機,除脹消滯之功效明顯。

九香蟲、木香、香附(三香止痛散)

三香止痛散,為毛德西經驗方。木香、香附為常用理氣止痛藥,木香偏於行滯醒脾,香附偏於行氣活血,為婦科之常用。而九香蟲為溫陽行氣止痛劑,有人取九香蟲與白芷配伍,代麝香開竅醒腦止痛,可見止痛作用非同一般。三味組合,用於脘腹脅肋脹痛,起效快。但陽亢者,須與潛陽葯配伍,以防傷陰之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11歲男童鼻腔出血不止,西醫治療無效,中醫治療3小時止血
腎病防治 6 要訣
走出腎病飲食六大誤區
老中醫毛德西調節升降治胃炎經驗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