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老中醫從醫50多年,分享中醫治心悸三法

老中醫從醫50多年,分享中醫治心悸三法

老中醫從醫50多年,分享中醫治心悸三法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編者按天津中醫藥大學陳寶貴教授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合作導師。陳寶貴早年拜師於柳學洙先生,為張錫純先生再傳弟子,盡得老師真傳,後從醫近50載。今起,本版在《名醫臨證經驗》(文中古籍來自中醫智庫app)專欄將陸續刊登其臨床用藥經驗,供讀者學習借鑒。

老中醫從醫50多年,分享中醫治心悸三法

心悸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陳寶貴認為,心悸發作者,一為心氣陰(血)不足,二為胸陽衰微,三為心脈瘀阻,三者為心悸之主因,其他病症多在三者基礎上發展而成。故治療不離宣陽通痹、活血化瘀、益氣養陰三法,陳寶貴治療心悸,重視以上三法,在三法的基礎方加減,可治療多種證型的心悸。

如心氣陰不足者,多用炙甘草湯和生脈飲加減;胸陽衰微者,多用瓜蔞薤白類方出入;心脈瘀阻者,多用血府逐瘀湯合丹參飲化裁;水飲凌心者,亦為胸陽不振,水飲內生,多在瓜蔞薤白類方基礎上加化飲之品;又如陰虛火旺,為陰血不足,虛火旺盛,多在炙甘草湯合生脈飲方中加滋陰降火之葯。

案1宣痹通陽、益氣化瘀法

李某,男,65歲,教師,1998年3月11日診。

主因心悸、胸悶痛2月余來診。患者2月前出現心悸,胸悶痛不適,未予重視。3天前上述癥狀呈加重趨勢,難以忍受,遂來就診。患者現心悸不安,胸悶痛不適,左胸明顯,手腳發涼,舌淡暗,苔白,脈細弦。患者既往冠心病病史2年,2年來未發作。查心電圖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證屬:胸陽不振,氣虛血瘀。

治以:宣痹通陽,益氣化瘀。

處方:瓜蔞15克,薤白10克,丹參15克,鬱金10克,元胡10克,党參10克,當歸15克,赤芍10克,陳皮10克,檀香5克。7劑,每日1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後溫服。

二診(3月18日):心悸、胸悶痛大減,仍有手腳發涼。上方加桂枝10克,又取7劑。

三診(3月26日):偶有胸悶不適。上方又服7劑。

四診(4月3日):諸症皆失。又取10劑鞏固療效。

按該患者胸陽不振、氣機痹阻故見胸悶痛不適;心血不足,故見心悸不安;陽氣不能溫振四末,故見手腳發涼;舌淡暗,苔白,脈細弦亦為胸陽不振、血運不暢之象。上方中以瓜蔞、薤白辛溫通陽;鬱金、元胡、陳皮、檀香理氣解郁,其中鬱金、元胡兼有化瘀之功;當歸、赤芍、丹參活血養血;党參益氣補中。全方有宣痹通陽、益氣化瘀之功效。證對葯准,故一診而病減。二診患者手腳仍涼,故加桂枝增強溫振心陽之力。葯中病情,胸中陽氣得運,氣血得養,故疾病漸愈。

老中醫從醫50多年,分享中醫治心悸三法

另,檀香一葯,有行氣溫中,開胃止痛之功,善治胸中及脘腹血瘀之證,且止痛效果很好。陳寶貴常用其治療胸中氣滯血瘀之證兼疼痛者,頗有療效。

案2健脾化痰、養心定悸法

田某,男,61歲,2009年11月12日診。

患者訴心悸氣短多日,現多夢少寐,胸悶,納差,口淡無味,舌淡,苔白,脈滑而無力。既往冠心病多年,未引起重視及系統治療。

證屬:心脾兩虛。

治以:健脾化痰,養心定悸。

處方:党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沉香5克,菖蒲15克,遠志10克,佛手10克,香櫞10克,砂仁10克,合歡皮15克,甘草10克。7劑,每日1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後溫服。

二診(11月19日):心悸,胸悶氣短減輕,納差改善。又取7劑。

三診:(11月26日):諸症皆除,脈轉有力。又取7劑,鞏固療效。

按該患者心氣不足,心失所養,故見心悸氣短,多夢少寐;脾胃運化無力故見納差、口淡無味;心脾氣虛,氣血推動無力,氣滯心胸故見胸悶;舌脈表現亦為心脾兩虛之徵象。故方中以四君子湯健脾養心;半夏、菖蒲、遠志化痰,其中遠志又可安神治失眠;香櫞、佛手疏肝和胃;沉香、合歡皮理氣以除胸悶;砂仁醒脾和胃。全方緊扣心脾兩虛,脾胃運化無力之病機,從健脾養心、和胃化痰入手來治療心悸,方與證合,患者共服20餘劑而病癒。

案3健脾補心、溫陽化飲法

楊某,女,70歲,2008年11月15日診。

主因心悸伴下肢水腫半月來診。患者素有胸悶氣短、畏寒病史,服藥物尚可維持日常生活。半月前患者心悸發作,伴有下肢水腫,當時未予重視。半月來心悸及下肢水腫越發嚴重,遂來診治。患者現心悸,胸悶氣短,活動後喘促,下肢水腫,畏寒,便溏,納呆,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西醫診斷: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級。

老中醫從醫50多年,分享中醫治心悸三法

證屬:心腎陽虛,水飲凌心。

治以:健脾補心,溫陽化飲。

處方:党參1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澤瀉15克,黑附子10克,白朮15克,薤白10克,枳實6克,炙甘草15克,炒車前子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5克。每日1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飯後溫服。

二診(11月22日):心悸氣短明顯減輕,水腫亦減,便溏改善。上方又取7劑。

三診(11月29日):諸症皆無,脈轉有力。上方去黑附子、炒車前子,又取10劑善後調理。後隨訪患者半年未複發。

按《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可見人體水液代謝運行轉輸主要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本案為心腎陽虛,水濕不化,水飲凌心而見心悸、胸悶等症,故應溫振心腎之陽,健脾制水為主。又《金匱》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

上方中以党參、桂枝、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益心氣,溫心陽;薤白辛溫通陽;附子溫振腎陽,配桂枝可增強溫振心腎之陽之力;白朮、茯苓健脾利水,配伍澤瀉、炒車前子可增強利水之力;枳實少量應用,可調節氣機升降,臨床證實可提高補氣葯的作用。三診時患者癥狀改善,考慮附子辛燥,長期應用有傷陰之弊,故去之。因水腫已退,故減利水之葯車前子。全方緊扣心腎陽虛病機,從健脾補心、溫陽化飲入手,標本兼治,患者共服20餘劑而愈。

(了解更多中醫治療心悸的療法,請下載中醫智庫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老中醫毛德西治脾胃病「三味」方
老中醫毛德西治心血管病三味方
11歲男童鼻腔出血不止,西醫治療無效,中醫治療3小時止血
腎病防治 6 要訣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