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卡塞爾文獻展:為城市和藝術帶來新的可能

卡塞爾文獻展:為城市和藝術帶來新的可能

點擊「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更多精彩

卡塞爾文獻展主展館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卡塞爾文獻展是世界最著名的藝術展覽之一,每5年於德國卡塞爾舉辦一次,每次為期100天。有人將其稱為「展覽界的奧斯卡」,與威尼斯雙年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在4月8日至7月16日和6月10日至9月17日分別在雅典和卡塞爾舉行,這也是卡塞爾文獻展的歷史上首次走出卡塞爾並在兩個展區舉辦。據了解,這項世界重量級的展覽,比起威尼斯雙年展和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擁有著更多數量的觀展人數。不過對於國內觀眾來說,卡塞爾文獻展的知名度似乎並沒有前兩者來得廣為人知。

今年3月1日至31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文化與媒體管理學院共同主辦的「文獻展的神話——阿爾諾德·博德與他的後繼者們」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這是卡塞爾文獻展歷史上第一次有關其歷史發展與沿革的大規模的歷史性展覽,也是第一次專門為中國觀眾而策劃的展覽。卡塞爾文獻展到底是怎樣一個展覽?而文獻展的形式對國內藝術的發展是否有所提示?在本屆卡塞爾文獻展步入尾聲之際,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和藝術家,對此予以關注。

自然博物館展區內部

從軍工城市到藝術城市

卡塞爾文獻展誕生於1955年,由藝術家、教師兼策展人的阿爾諾德·博德建立,最開始是一個關於現代性的展覽,總結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早期現代創作,到後來又從現代主義走向後現代主義。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梳理道:「卡塞爾是一個文化城市、藝術城市,在此之前,卡塞爾是一個工業城市、軍工城市,這也是它在二戰期間被炸成廢墟的原因。從歷史上看,這個城市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比如卡塞爾的城市地標大力士神像就興建於文藝復興時期。這個城市也有很好的藝術收藏,能在這裡看到非常好的倫勃朗作品,跟藝術和文化是有密切聯繫的。」 卡塞爾文獻展與其他藝術展不盡相同,參觀了此次展覽的藝術史研究學者高遠介紹:「它的整個策劃和籌備過程都是極其嚴謹而細緻的,而且它與威尼斯雙年展和聖保羅雙年展不同,不接受任何商業機構如畫廊的推薦和藝術家的報名,只依靠策展團隊根據展覽主題在全球範圍內的遴選,所以它的學術性應該是這類國際大展中最高的。」

展覽現場

作為先鋒藝術的實驗場,卡塞爾文獻展已不僅僅屬於德國,它已經成為國際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坐標,是西方文化界關注的焦點,也是西方社會的時代鏡像。今年是卡塞爾文獻展舉辦的第14屆,總策展人亞當·茲米克斯基邀請了20位策展人和顧問共同合作,在主題「以雅典為鑒」(Learning from Athens)之下,約160位藝術家圍繞著醫療健康、社會安全、難民與移民、公共債務等現實問題,構想將來世界的可能性。展覽選擇了在希臘的雅典和德國的卡塞爾舉辦,使卡塞爾放棄作為文獻展唯一主辦地而去雅典為客,這是62年來的第一次,余丁說:「德國人有時是很保守的,他們今年邁出的『雙城計劃』是一個很大的步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次變革,但這次變革的意義和影響只能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才能顯現。依照德國人的思維和性格,我認為這種變革絕不是一拍腦袋突然想出來的,肯定是經過反覆討論、醞釀才做的這麼一個決定。至於怎麼看這一變動,現在還不好評價。」

回望古典再出發

卡塞爾文獻展有它自身的獨特性,武漢大學教授趙冰認為,此次展覽策展人提出的「向雅典致敬」擴大了文獻展的展區範圍,通過向西方古典文明源頭致敬,引發社會對現當代文明發展的思考,以及對未來文明走向的展望。趙冰分析:「本屆展覽的參展藝術家通過藝術的方式來思考和傳達近些年世界面對的問題,同時策展人提出的主題也透露出整個西方文化回歸自己的經典和傳統的趨向,這是在西方全球化擴張走向衰退的大背景中的一種新趨勢,策展人首先找到的是希臘的傳統,希望能夠通過回歸西方自己的傳統再次出發。

文獻廳展區內部

關注社會政治,也是卡塞爾文獻展60多年來的傳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政治、社會與歷史的一面鏡子。其間的藝術作品涉及很多議題,這些創作大多以文字、表演、行動、聲音等形式呈現,而不局限於普通的視覺藝術範疇。高遠說:「這屆文獻展真正凸顯了西方社會當下的主流思想和政治形態,並回應了熱點問題。但藝術終歸是藝術,如果承載了太多政治和社會的意義,那麼它必將被權力話語所控制,其自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戶外展區

與文獻展對話促進交流

其實,中國藝術與卡塞爾最早結緣是在1977年,第五屆文獻展的策展人哈洛德·舍曼首次邀請中國藝術家。當時他選擇了《收租院》泥塑作品,認為這件作品就是當時中國的現實,不過最終《收租院》沒能參加那次展覽。這一屆卡塞爾文獻展選擇了中國的藝術家彭萬慈參加,他參展的作品主題是健康、疾病以及手術,展出一個巨大的人像。1997年,藝術家汪建偉作品《生產》和馮夢波的影像作品《我的私人照相簿》參加了第10屆卡塞爾文獻展。第11屆文獻展除了再次邀請馮夢波外,還有楊福東的影像作品《陌生天堂》。後來,「卡塞爾文獻展五十周年移動中的檔案」2006年首次在中國巡展,這被認為是卡塞爾文獻展親密接近中國的開始,也提高了文獻展在中國藝術圈和公眾中的知名度。

展覽現場

如今,中國觀眾不出國門也可以看到很多西方藝術史上的傑作,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馮晗體會到:「近幾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博物館、美術館或畫廊中舉辦了很多重量級的西方藝術展覽,除了『引進來』,我們在西方的藝術舞台上也可以看到許多中國藝術家的身影。」她認為,中國的藝術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參與度越來越高,這些藝術作品也為讓西方世界了解中國藝術、了解中國提供了一扇窗,不斷地刷新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知。

對於在上半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文獻展的神話——阿爾諾德·博德與他的後繼者們」展,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作為世界著名的視覺藝術大展,卡塞爾文獻展成為反映國際藝術特別是西方藝術發展軌跡的重要平台,從而在國際藝術界引發持續的學術引領。在中國藝術益發融入國際藝術世界的情形下,將這個展覽誕生至今的歷史進行梳理並在中國展出,既是文獻展傳播空間的延伸,也有助於中國藝術界整體了解它的動態進程和學術特徵,構成跨文化的對話與交流。」

展覽現場

五年一屆突出研究梳理

誠然,一個具有研究意義的展覽離不開策展人的理念角度,剛剛看過這一屆卡塞爾文獻展的策展人丁雪峰,期待國內可以有更多真正意義上與國際對話,和有世界性影響的展覽產生,認為當做出有一定高度的展覽後,關注和交流才會真正開始。丁雪峰說:「要關注一種生髮性的藝術趨勢,對已形成的理論進行事理上的質疑,接受新的趨勢,自信地建立一種國際性思維的觀點,長時間進行試驗、探索,這可能是中國藝術展覽要做的關鍵事情。」

說到中國的藝術展覽,高遠認為,最迫切需要的是研究性的展覽,如跨越時空對話的研究展,或策劃1年以上的學術展等。「目前我所看到的展覽,往往從方案、展場確定到最終的開幕,是在很短的周期內進行,很多情況下又迫於主辦方和出資方的各種壓力,不得不屢屢做出妥協,最終呈現的結果很可能有悖初衷。一個展覽尚未結束,下一個展覽早已開始,面對繁多的展覽項目,策展人往往是幾個展覽同時進行,很多事務不可能去親力親為。策展人對某一個展覽的關注和投入的精力太少以至於迅速被遺忘,持續的話題尚難以形成,研究也就成了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卡塞爾文獻展5年舉辦一次,也就是說,策展人有5年的時間能夠比較深入地觀察和思考,從策展理念到展覽的呈現也有足夠的時間打磨,在策展人制度下,策展人的學術主張不會受到干擾,而籌備本身也是一個梳理研究的過程。」余丁也認為,展覽應該更注重學術性,在文化藝術上有所貢獻,而不是僅讓大家在一起歡聚。

本文刊於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