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整合與統一王墉

整合與統一王墉

整合與統一

王墉

筆:豬鬃畫筆

墨:宣和宿墨、曹素功墨、雲頭艷組合

紙:暗紅色蠟箋

硯:普通圓盤螺紋硯

創作時間:2017年6月

創作次數:4-5次

滿意度:70%

我學書法較早,從小學就開始了。其時沒什麼字帖可參考,祖父在過年時給街坊寫寫春聯,使我有了最初的啟蒙。當時家中僅有一本殘缺的柳公權《玄秘塔碑》,於是,就這樣寫了近10年唐楷。直到1993年拜師尹沫先生後,眼界方有所拓展,始臨習顏真卿《多寶塔碑》、北魏《張猛龍碑》、漢《張遷碑》、《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等。

1998年春,我首次赴京觀摩全國第七屆中青展、全國第四屆篆刻展等大展,自此腦洞大開,始知書法藝術之概念。在琉璃廠購得楊凝式《韭花帖》,有種莫名的興奮,朝夕相對,對其中散淡之章法、圓遒之筆觸、多變之結體感觸良久。2004年有幸入展第八屆國展,自此均以行草書面世。自2008年全國第二屆隸書展起,開始關注漢代隸書和四山摩崖經書。對《張遷碑》《鮮於璜碑》《石門頌》《楊淮表記》及「四山刻經」等臨習日深,認識到隸書乃是中國書法承上啟下的一種古老書體,越來越感覺到隸書對自己的重要性。於是決定將漢隸作為自己終生追求的方向,同時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漢碑、四山刻經為根本,上探三代吉金,增其篆籀之高古氣息,使隸書本體質厚而淳古。沈寐叟有雲「篆摻籀勢而質古,隸摻篆勢而質古,此通乎古以為變也」。同時關注並學習明清大廳堂行草書的變化之道、結體之法,並輔靈動之用筆,以防漢隸板滯之弊。以隸書為主攻,左右以篆籀、行草相佐,篆籀增其高古、質厚,行草增其靈動、暢達。

後有幸進入中國國家畫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學習,又入室恩師王友誼門下,筆尖慢寫與絞轉筆法皆從三位恩師學得,尤其是王友誼老師的絞轉法,轉嫁到漢隸後,增加了作品的雄厚樸拙之氣。

全國第八屆楹聯展的入展作品(如圖),遴選正定隆興寺大悲閣聯為創作素材。開始並沒有用隸書創作,而是取材金文,寫了幾遍後掛起審視,覺得氣息不順暢,上下聯字組關係不協調。再寫幾通後,仍是不妥,不能合作,只好放棄篆書創作。思忖隸書創作之法,經考慮後,決定以《鮮於璜碑》為創作主打,兼容《張遷》、四山摩崖、《石門頌》之意為輔助創作,注意字組關係及收、放、奇、正變化,用《鮮於璜碑》及四山摩崖相間的線質筆觸將幾種風格不同的隸書名品相融合統一。如此書寫兩遍後,懸掛審讀,擇其中較合作者進行裝飾,上下聯左右加白條落款鈐印。再次懸掛審讀作品,自覺氣息尚可,通透清朗,筆法厚重,字形變化有致。略有板滯之病,奈何截稿日期將至,無力再書,也罷,留點小遺憾。老子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用古賢語安慰下自己吧。

王墉全國第八屆楹聯展入展作品

規格230cm×25cm×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孫慎行行書《佛家語八條屏》 李金豹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臨寫初探(下)王青松
讀《喪亂帖》 曹建平
三品課堂——簡析《大盂鼎》 王友誼
杜文錦作品點評 特約評改人:游義雲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