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雲行紀要注(下)

宋雲行紀要注(下)

宋雲於是與惠生出城[93]外,尋如來教跡。水東有佛晒衣處[94]。初,如來在烏塲國行化,龍王瞋怒,興大風雨,佛僧袈裟[95]表裏通濕。雨止,佛在石下,東面而坐,曬袈裟[96]。年歲雖久,彪炳若新。非直條縫明見,至於細縷亦彰。乍往觀之,如似未徹,假令刮削,其文轉明。佛坐處及晒衣所,並有塔記。[97]

[93]城,指烏塲國都城。《大唐西域記》卷三稱爲瞢揭釐(Ma?galapura)。亦卽下文所謂「王城」。

[94]佛晒衣處,《法顯傳》記烏萇國有「灑衣石,度惡龍處,亦悉現在,石高丈四,闊二丈許,一邊平」。《大唐西域記》卷三稱:自阿波邏羅龍泉西南如來足所履跡「順流而下三十餘里,至如來濯衣石,袈娑之文煥焉如鏤」。

[95]「僧袈裟」,應作「僧袈梨(sa?ghā?ī)」,《翻譯名義集·沙門服相第六一》(卷七):「僧伽梨,《西域記》雲僧迦胝,舊訛雲僧伽梨。此雲合,又雲重,謂割之合成。義淨云:僧迦胝,唐言重複衣」。

[96]袈裟(ka?āya),原意爲「不正色」,佛教僧尼法衣之總名,見《翻譯名義集·沙門服相第六一》(卷七)。

[97]「佛坐處及晒衣所」在今Swāt河下游赴Tirat道之右岸。

水西有池,龍王居之,池邊有一寺,五十餘僧。龍王每作神變,國王祈請,以金玉珍寶投之池中,在後湧出,令僧取之。此寺衣食,待龍而濟,世人名曰龍王寺。

王城北八十里,有如來履石之跡,起塔籠之。履石之處,若踐水泥,量之不定,或長或短。[98]今立寺,可七十餘僧。塔南二十步,有泉石。佛本清浄,嚼楊枝[99],植地卽生,今成大樹,胡名曰婆樓[100]。

[98]《法顯傳》稱:「傳言佛至北天竺,卽到此國(烏萇國)已。佛遺足跡於此。跡或長或短,在人心念,至今猶爾」。《大唐西域記》卷三:「阿波邏羅龍泉西南三十餘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來足所履跡,隨人福力,量有短長。是如來伏此龍已,留跡而去,後人於上積石為室,遐邇相趍,花香供養」。遺址在斯瓦特河上游西岸Tirāt村,石高1米,寬0.87米,厚1.3米。足跡下部刻有佉盧文題銘:「釋迦牟尼足跡」。

[99]楊枝,此處指「齒木」(Khadira),潔齒之用,見《南海寄歸內法傳·朝嚼齒木八》(卷一)。

[100]婆樓,一說乃「鞞鐸佉(pi??aka)」之異譯。《大唐西域記》卷一:「象堅(Pīlusāra)窣堵波北山巖下有一龍泉。是如來受神飯已,及阿羅漢於中漱口嚼楊枝。因卽種根,今為茂林。後人於此建立伽藍名鞞鐸佉(唐言嚼楊枝)」。

城北有陀羅寺,佛事最多。浮圖高大,僧房逼側,周匝金像六千軀。王年常大會[101],皆在此寺。國內沙門,咸來雲集。宋雲、惠生見彼比丘戒行精苦,觀其風範,特加恭敬。遂捨奴婢二人,以供曬掃。

[101]年常大會,或卽《法顯傳》所謂「般遮越師(pa?capari?ad),漢言五年大會也」。

去王城東南,山行八日,[至]如來苦行投身飼餓虎之處。[102]高山巃嵸,危岫入雲。嘉木靈芝,叢生其上。林泉婉麗,花綵曜目。宋雲與惠生割捨行資,於山頂造浮圖一所,刻石隸書,銘魏功德。山有收骨寺[103],三百餘僧。

[102]如來苦行投身飼餓虎之處,見《大唐西域記》卷三:「從此復還呾叉始羅國(Tak?a?ilā)北界,渡信度河(Indus),東南行二百餘里,度大石門,昔摩訶薩埵王子於此投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族志文獻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宋雲行紀要注(上)
試論拓跋鮮卑部的早期歷史――讀《魏書·序紀》
「成吉思汗」,還是「成吉思合罕」?——兼論《元朝秘史》的成書年代問題

TAG:民族志文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