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小說的五個層次

讀小說的五個層次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閱讀小說的五個層次

讀小說,我說的是好的小說,一般有這樣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故事的層面。小說講了個什麼故事,什麼人物及其關係,事情的發生髮展和最後的結局等等。比如魯迅的小說《祝福》,講的是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是什麼人,她兩次到魯鎮來做工的情況和她最後的結局。

第二個層次是理解人物的性格、命運及其原因,進而理解形象的意義。祥林嫂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勤勞,誠樸,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有活干,養活自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丁玲在讀《祝福》時,卻讀出了祥林嫂非死不可的悲慘命運,因為「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地里趕」。魯四老爺厭惡她是一個寡婦,婆婆有權把她綁回家賣到山裡去,柳媽出主意叫她去捐門檻贖罪,然而,祥林嫂何罪之有?從祥林嫂身上,我們看到思想、觀念、禮法和道德是如何殺人的。

第三個層面是小說的敘述,也就是作者是如何呈現這個故事的,如何描摹環境和刻畫人物的。作者把祥林嫂的故事置於魯鎮「祝福」的背景下,選取祥林嫂一生中的幾個片段,通過敘述者「我」的所見所聞連綴成篇。而作者設想的祥林嫂故事的親歷者,也是這個故事的講述者,同時又是這個故事中的一個人物,這樣,作者就把「『我』的故事」、「魯鎮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巧妙地結合起來,一起構成了「祝福」的故事,展現了舊中國農村的世風人情。

以上三個層面就是現行語文教學中小說教學的主要內容,這個當然是需要的,但小說閱讀的意義不止於此。

第四個層面是小說的現實意義。小說是講故事的,「故事」就是過去的事,過去的事對今天還有意義嗎?當然是有的,因為今天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過去的繼續。從過去到現在,這個世界以及人們的生活,還有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當然發生著變化,但有些東西是沒有變的,或者變化得非常緩慢。還有些東西不是變得更好了,而是變得更壞了。因而,好的小說總是常讀常新。黑塞說:「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詩人,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還是拿魯迅的《祝福》來說,當祥林嫂帶著巨大的傷痛第二次來到魯鎮時,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這故事倒頗有效,男人聽到這裡,往往斂起笑容,沒趣地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該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

我們總是問,是誰殺死了祥林嫂?什麼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啦,什麼族權、夫權、神權啦,當然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我認為,置祥林嫂於死地的最大的惡是人和人之間的隔閡和冷漠、虛偽和殘忍。你在小說里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兇手,然而,每個人都難逃罪責,因為所有人都參與了這場大屠殺。他們不只是殺害了祥林嫂,也殺害了自己,他們不只是鄙薄和侮辱了祥林嫂,他們也侮辱了自己,其實,他們是侮辱了人。他們把自己降低到了動物的水平上。他們在殺人殺己時毫無知覺,甚至還認為自己在做著高尚的事情,他們不是在「寬恕」祥林嫂嗎?不是還「陪出許多眼淚來」嗎?這跟今天的情形非常相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種人性的麻木和殘忍?是誰破壞了我們的生活?是誰毀了我們的生活?是誰讓我們活得豬狗不如?活得毫無尊嚴?大家想想,我們今天活得像個人嗎?儘管我們不需要像祥林嫂那樣擔心婆婆把自己綁起來賣掉,也不需要因為死了兩個丈夫而去捐門檻,但是,在人性的虛偽和冷酷中,我們內心的恐懼和掙扎比祥林嫂又好多少呢?

第五個層面是在小說中讀到自己。小說寫人,寫人性,而我們都是人,都有著共同的人性,那麼儘管小說寫的是某一個特定時代、地域和社會條件下的人,但每一個人都能「在其中尋覓並且體驗到他自己」(黑塞《獲得教養的途徑》)。我就是祥林嫂,我就是魯四老爺,我就是魯鎮上的那些老女人。還是黑塞,他說我們要在傑作中「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他還說,「我們卻相信自己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著同一些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忍受著同樣的痛苦。在數千年來不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交織成的斑斕錦緞中,在一些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個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好的小說,最終都是展現「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所以讀小說讀到最後,都是在讀自己。有人說,既然讀到最後都是一樣,那為什麼還要讀那麼多小說?讀一兩部三五篇不就夠了嗎?是的,確實不需要讀那麼多。但是,可能讀得越多,越能從不同的角度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人類的容顏」。我們總是希望在不同的小說里再一次遇見自己,每一次相遇都會有新的發現,儘管這個發現並不都是驚喜,還有驚悚和痛苦——豐富的痛苦。

以上講的五個層次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也很難嚴格地分出高下來。比如我讀《百年孤獨》,看到這樣一句話:「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裡打滾。」我就一下子讀出了這部小說的現實意義並在其中讀出了我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淺談婚姻:婚姻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經營》
給不了女孩安全感,就別談愛情!
佳期如夢,小主吉祥
原諒色——時尚界新寵
讀寫繪,孩子喜歡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