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一太監葬於皇陵,清朝同治皇帝為其撰寫碑文,是誰?
一個宦官的最後人生
【導讀】十三陵修建於永樂年間,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永樂皇帝朱棣派出大臣踏遍大江南北尋找最佳風水寶地建皇陵,足足兩年找尋的地方沒有一個得到採納。到了永樂七年,朱棣親自到江西尋找寶地,最終聽從了術士廖均卿的建議,把十三陵建在了現在了的北京西郊昌平縣。朱棣當初建造皇陵的初衷便是找到集天下精華於一的寶地,讓以後歷代的子孫受蔭,讓天下能一直掌握在朱家的手裡。只是事並不遂人願,這座皇陵並沒有朱棣想的「爭氣」!明朝自永樂皇帝朱棣以後,一朝不如一朝,甚至出現了明武宗朱厚照荒淫無度,最後無子繼承皇位這一情況。到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雖有救國心,但已無救國力。當他弔死煤山時,我們不該忘記此時陪伴他的唯一人——王承恩
【王承恩的悲壯選擇】
崇禎皇帝的無助
三月十九日凌晨三時城破,絕望無助的崇禎帝仰天長嘯,欽命周皇后、袁貴妃等妃嬪在坤寧宮自縊殉國,崇禎帝手持寶劍,親手殺死昭仁公主,又劍傷長平公主,後宮中傳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和令人戰慄的哀號聲……瘋癲至極的崇禎帝披頭散髮、神情恍惚,在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之下跌跌撞撞地登上煤山(景山),面對滿城的烽火硝煙,滿目蒼夷,崇禎帝無比悲憤地咬破手指,奮力留下血書遺詔:「朕涼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此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隨後,崇禎帝朱由檢懷著滿腔的悲憤、孤獨、寂寞與絕望,在王承恩的幫助之下弔死在煤山半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樹上,時年三十五歲,王承恩以頭撞地,血流如注,失聲慟哭,對著帝王遺體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禮後,眼中噙滿悲憤蒼涼的兩行熱淚,義無反顧地弔死在老槐樹旁邊的海棠樹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機會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堅定地選擇了以死殉國,成了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貞烈士。
【太監葬入皇陵】
忠貞不二的王承恩之墓
第二天晌午,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紫禁城皇宮內苑,下令全城搜查,有「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云云。崇禎帝早已被凍僵的屍體在槐樹上被足足地吊了兩天之後,直至第三天才被投降的太監發現,崇禎帝和周皇后的遺體遂被運至東華門外停放,後被裝進柳木棺內成殮。崇禎帝一家人這種玉石俱焚、自殘殉國的慘烈做法令殺人不眨眼的亂世梟雄李自成竟也動了惻隱之心,他命令明朝遺民將崇禎帝和周皇后的靈柩用牛車運到昌平,埋葬於十三陵田貴妃墓內,帝後與田貴妃合葬一處,為了懷念這位命運不幸的末代皇帝,被後人取名思陵。王承恩作為皇帝的忠臣義僕,也被埋葬在思陵旁邊,孤寂地陪伴著他地下的主公崇禎帝的枯骨枯榮,與之日夜為伴。後來清朝入關後,具有詩人氣質、多愁善感的青年皇帝順治被王承恩忠君事主的事迹所深深地感動,下旨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順治皇帝的感動——敬佩王承恩的忠誠
據野史傳說,順治皇帝是噙著眼淚親筆為王承恩題寫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這塊敕建御制石碑至今仍靜靜地矗立在思陵外不遠處的荒丘之上,真可謂是青山處處埋忠骨。由於地處偏僻,一年之中偶爾只會有寥寥幾位遠來的遊客來此憑弔之、祭奠之,藉以追思和緬懷明末慘烈的亡國之痛。
點評:他不是普通的好人,他是個做著壞事的好人,他的一切都給了他的皇帝和他的國家。


※明朝滅亡,錦衣衛也隨之消失了?
※別再想著穿越遇到古代王爺了,其實他們的生活很悲催
※在這個王朝,中國人口曾佔世界三分之一,至今無法超越!
※明朝居然做出這樣的事挽救自己?
※為什麼長相奇醜的朱元璋能成為明朝開國皇帝呢?原來是這樣……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