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說煎熬中藥是小技之——溶劑·酒

別說煎熬中藥是小技之——溶劑·酒

2.酒

酒,既是葯食兩用之品,又是除水之外常用的中藥溶劑。中國人用酒的習慣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禮記》有「酒者,可以養老也」,《左傳》有「酒以成禮」等記載。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酒就作為藥物和養生品開始有目的地用於醫療實踐。成書於戰國的《內經》有米酒(醪醴)製造和應用的專門論述,認為「邪氣時至,服之萬全」。漢代·張仲景開始把酒作為溶劑廣泛用方葯之中。下之以往,酒作為溶劑和養生品就沒有離開過中醫們的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釀造高度白酒的蒸餾技術是明代以後才有的,所以中醫古籍中的「酒」,大都是低度酒,

21低度酒

低度酒,一般是指40度以下的白酒。所謂「度」,是指「酒精度」,表示酒中所含乙醇的體積百分比,通常是以20℃時的體積比表示。如38度的酒,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38毫升(20℃)。傳統中醫用來作煎藥和烊化溶劑的酒,絕大多數20度左右的低度酒。

211濁酒

濁酒,是以大米、黍米、粟為原料釀造的低度酒,因其液汁混濁,故稱為「濁酒」或「黃酒」。古人直接稱之為「酒」。味甘辛而性熱,無毒,具有溫通血脈、益脾暖胃、開結化瘀、利筋骨、舒關節、潤皮膚、去寒濕等功效。多作為煎劑或烊化劑的溶媒,比如使用治療陰虛寒凝,瘀阻疼痛之證的中藥,可以加黃酒與水煎,增加溫經通絡的效果。治療陰虛血虧時,可用阿膠與黃酒同蒸烊化,可增強其生血養血的作用。

212清酒

清酒,是用稻米或糯米釀造酒。這種酒制盛入器皿中沉澱後,上面部分輕微透明而清稀,這就是所謂的「清酒」。清酒,味辛甘,性熱。有開胸利膈,溫通血脈的功效。如果治療氣虛血弱,營血不足的病證時,可用清酒、水各半,煎熬應證的中藥,有助於益氣滋陰,生血復脈的作用。

213白酒

古人之「白酒」,是指稻米或糯米所釀造之酒的下層稠厚部分,並非今人所指稱的高度白酒。較清酒,通陽寬胸的作用更加明顯。治療心陽不通,心胸憋悶的胸痹等病證時,可用白酒與應證藥物同煎熬,比水煎更具通陽散結,行氣祛滯的效果。

22高度酒

高度酒,又簡稱為「白酒」,是指酒精度在41度以上,65度以下的白酒。66度以上,又沒有經過勾兌的叫「原度酒」。

高度白酒有「曲酒」和「」之分。

2.2.1曲酒

曲酒,是指用磚曲、麩曲等酒麴發酵釀造的酒,此酒需要加香精香料勾兌,溢香物質豐富,香型眾多,口感也比較柔和綿甜,因其裡面成分複雜。對藥物間的協同可能會產生拮抗等作用,所以很少用來作為中藥溶劑。

2.2.2純糧酒

純糧酒,是用小麥、小麥大麴,在大缸中液體發酵,用回沙技術,蒸餾的酒。這種液體發酵的純糧酒,錳、鉛、甲醇的含量極低,未加任何香精香料,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很少。純糧酒主要用來製作藥酒和作為外傷葯的溶劑。

古時候藥酒的溶劑是以低度的黃酒、清酒為主。清朝始,現代蒸餾釀造技術的興起,漸漸普及使用白酒來浸泡藥物。製作藥酒當以60度左右的純糧白酒為佳,酒精濃度高,容易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析出,純糧酒雜質少,可以減少葯質本性的損失。

白酒也是中醫外科和傷科的常用藥,如《傷科補要》中的代痛散,用生川烏、生草烏各五錢,乳香、沒藥、何首烏各一兩,蟾酥三錢,為末,燒酒調敷,敷傷處便覺麻木,其痛可止。如《良方集腋》中的七厘散,治療跌打損傷,皮膚未破,常用白酒調和外敷傷處,能活血袪瘀,止血止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毅的書舍 的精彩文章:

醫界兩張皮的臨床尷尬
回歸經典,中醫繼承方式的悲哀(下)

TAG:張毅的書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