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摩拜單車:精細化運營決勝共享單車新賽道

摩拜單車:精細化運營決勝共享單車新賽道

小佛爺說

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是一個非營利評選獎項,代表著中國管理實踐的至高榮譽。此獎項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辦,秉承客觀、完整、科學、及時的原則由管理專家投票產生。該獎項旨在表彰在中國的管理實踐中具有創新和借鑒貢獻的企業高管,搭建學習管理實踐經驗的平台。我們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陸續展播其中部分優秀案例,與讀者共同分享企業管理者的實踐與經驗。

本屆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的「全程特約」合作夥伴是宜信財富。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先生把推動和支持本獎項落地中國的行為稱為一次重要的「學習和分享」,也希望能夠通過本獎項幫助更多的中國管理者提升管理實踐水平,以實際行動推動雙創的踐行和落地。

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優秀案例展播

共享單車以其「城市第三大出行方式」的創新姿態,深刻改變著城市生態和人文環境,被媒體譽為「新四大發明」之一。作為共享單車時代的開創者,摩拜單車將「精細化運營」作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力量、共享單車未來發展的關鍵,以及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敲門磚。

2016年4月22日,摩拜單車在上海正式投入運營,拉開了共享單車時代的序幕。過去500天里,共享單車不僅成長為一塊商業價值巨大的潛力市場,更以「城市第三大出行方式」的創新姿態,深刻改變著城市生態和人文環境。

在這場以「創新」和「環保」為標籤的城市運動中,摩拜單車是佼佼者。這家創業公司從上海起步,在16個月里擴張至5個國家的超過160個城市,投放超過700萬輛單車,日均訂單量超過 2500萬,被媒體譽為「新四大發明」之一。

按訂單量計算,摩拜單車如今已力壓滴滴、Uber,成為全球第一大互聯網出行平台。這一成長速度甚至遠遠超過了摩拜單車自身的設想:在今年1月的公司年會上,團隊的目標是在2017年底實現每天1000萬單;短短3個月後,團隊即已超額完成;如今,這一數字又增長了近2倍。

耀眼業績背後,王曉峰和管理團隊發揮了關鍵作用。王曉峰此前先後在谷歌中國、騰訊擔任管理職務,最近的履歷是Uber上海總經理,完整經歷了整個網約車時代,是一位互聯網出行領域的老兵。2015 年,在胡瑋煒的邀請下,王曉峰以聯合創始人兼CEO的身份加入摩拜單車。

全球首創智能共享單車,自主建廠研發

中國互聯網圈常常遭遇「C2C」的身份質疑,無論是搜索引擎、電商還是打車軟體、團購等都被指摘源自矽谷。然而,共享單車不是複製矽谷的產物,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創新。

2015年,王曉峰和摩拜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製造一輛適合共享的自行車。在他們看來,要想擺在街頭、供每個人使用,傳統自行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全新設計,不僅包括外形、材質和傳動機制,還要全面革新沿用了100多年的機械鎖。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隨之而來的,則是產品路線、技術迭代和供應鏈整合方面的不同路徑選擇。絕大多數競爭對手從飛鴿、鳳凰等自行車廠批量採購現有車型,安裝第三方供應商提供的機械或電子密碼鎖,自身並不具備研發能力。而摩拜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自主研發+OEM」模式,王曉峰決定摩拜自己建廠。2015 年,摩拜在江蘇建設了一座現代化的工廠。這讓摩拜單車的設計工藝和技術含量鶴立雞群。

王曉峰迴憶,拍板自己建工廠時,正是摩拜最窮的時候。他們當時找到無錫一所荒置的工業園區,到工業園區的路起初連瀝青也沒有鋪,手機上叫車司機經常找不到地方。他們按月付租金,逐步買設備、建產線、招工人。

王曉峰說,第一次聽說摩拜產品時,就相信這是個好主意——移動物聯網的第一次大規模應用,滿足短途出行的高頻次剛需,甚至可以利用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優勢,向全世界輸出。

隨著智能鎖和後台系統完成,第一批摩拜單車量產下線,不用在固定樁點借還,為城市共享而生的第一輛共享單車進入城市。車輛投放後,摩拜團隊在後台定位里看到了車鎖報告的位置。隨著產品量產、投放增加,王曉峰說,摩拜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把自行車出行軌跡畫出來,摩拜創造出的大數據也給摩拜未來技術發展留下想像空間。

團隊搭建上,摩拜單車從國內外頂尖互聯網和科技公司吸納精英人才,包括谷歌、Facebook、雅虎、阿里巴巴等。合作夥伴方面,摩拜單車同樣另闢蹊徑,選擇與全球製造業巨頭富士康合作,共同建設生產線。

科技是摩拜單車的驅動力。摩拜單車自主研發了全球首款共享單車智能鎖,集成了「北斗+GPS」全球衛星定位模塊,採用新一代物聯網技術,確保實時掌握車輛狀態和位置。這不僅讓用戶找車、用車和停車的體驗一氣呵成、無縫銜接,也讓摩拜單車的車輛調度管理效率達到行業最高,同時為挖掘大數據金礦奠定基礎。

此外,通過綜合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摩拜單車深度挖掘和分析數據,打造了業內唯一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平台「魔方」,為城市管理和交通規劃部門提供科學決策參考; 創新「自充電電源管理系統」,利用太陽能和人力騎行實現智能鎖供電,為降低碳排放、節能環保、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如今,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並行於公交巴士、地鐵的城市三大公共出行方式之一。在成都,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了第二大主流交通出行方式;而北京和上海則是第三。摩拜倡導的「讓自行車回歸城市」理念,為更多人的出行帶來方便,也為城市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智能交通解決方案。

16個月,從1座城到160+座城

摩拜單車2016年4月22日宣布在上海正式運營,4個月後,在北京試運營。而在從上海到北京期間,摩拜在新加坡註冊了分公司。

在王曉峰勾勒的摩拜發展藍圖中,摩拜單車從誕生開始就有一顆全球化的心。他對摩拜的定位,是誕生在中國的世界型企業。

16個月,從一座城到超過160個城市,王曉峰帶領的摩拜團隊將摩拜單車帶到中國、新加坡、英國、義大利、日本等5個國家160多個城市。這是一個快速而穩健的發展過程。在王曉峰的城市拓展理念里,要深耕每一座城市,摩拜進入的每一個城市,要推動城市的發展,與城市共贏。

上海是摩拜的第一個運營城市。之所以選擇上海,一是配有智能鎖的摩拜單車研發成功在2015 年12月,上海天氣更適宜騎行,同時,世博會期間上海規划了不少自行車停放點。選擇在自行車停放設施完善的城市落地,摩拜潛移默化地教會用戶使用共享單車的法則——在自行車停放點取車,在自行車停放點還車。從2015年12月到2016年8月,王曉峰和團隊用了9個月的時間,積累了共享單車在城市裡運營的經驗和與政府溝通、企業與政府合作的經驗,這一經驗在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的開城、運營中得到驗證和完善,也快速複製到其他城市的開拓中。

王曉峰搭建的摩拜城市拓展團隊架構,精簡且行動快速。這與摩拜核心價值觀密不可分。行動快速,百折不撓,勇於創新,基於專業的領導力,心懷社會責任。

2017 年下半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和各地交管部門針對共享單車快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相繼出台管理意見。其中,企業高效的管理調度能力成為必選項。

面對新的政策環境,摩拜單車如何應對?在王曉峰看來,「精細化運營」是企業競爭的核心力量,也是共享單車未來發展的關鍵。

摩拜單車能夠實時監測每一輛單車的運行情況,並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調度車輛、平衡車輛供需。衛星精準定位和物聯網技術綜合運用,讓大數據平台「魔方」可以實時分析區域車輛分布和運行狀況,同時綜合分析時間、位置、天氣、交通流量、出行特徵等數百項變數,實現騎行模擬和停放預測,進一步調整供需平衡,最終達到智能化停放管理。

得益於創新技術平台,摩拜單車在改變出行方式、完善城市交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北京,高德地圖數據顯示,摩拜單車投放以來,CBD周邊地區晚高峰擁堵時間明顯減少,延時擁堵指數降低16%。在深圳,「騎-乘-騎」的出行方式已經成為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摩拜單車的運行讓深圳公交盲區減少了99.34%。在廣州,82%的市民放棄使用黑車。

王曉峰曾分享過上海的第一輛摩拜單車一年的騎行軌跡:365 天無故障運營,被1975個人騎行2021次,行駛4850公里。這些數字的背後,是摩拜精細化運營的深厚功力。

精細化運營也是摩拜單車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敲門磚。目前,人們在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都能看到摩拜的身影。摩拜的實時數據分析能力能夠保證車輛供需平衡,優化城市出行結構,是吸引國外城市管理者的最大優勢。

不久前,摩拜單車進入英國曼徹斯特,受到當地政府和用戶的歡迎。一開始,摩拜先小範圍投放小批量車輛,掌握車輛使用情況和用戶需求,並以此為依據匹配供給與需求,最終實現用戶、企業與政府的共贏。

共享單車新賽道:讓城市更美好

在王曉峰看來,共享單車如今已步入「新賽道」。參與者不僅要在車輛運維管理和用戶獲取方面佔據優勢,更要引領綠色出行、創新服務的風氣之先,彰顯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是基於商業運作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想法,而摩拜單車即為自然環境和城市發展作出了正面的影響。據統計,以摩拜為代表的智能共享單車行業,在一年間使得城市自行車佔比從5.5%提升至11.6%,小汽車短途出行減少了55%。截至2017年4月,摩拜單車總騎行距離超過25億公里,累計減排二氧化碳61萬噸。

在緩解交通擁堵方面,摩拜單車同樣發揮顯著作用。城市出行開放研究院研究表明,在北京三大就業中心(金融街、中關村、國貿),騎行越多、擁堵越少,緩堵趨勢越明顯,例如在金融街,投放了摩拜單車後,整體交通車速提高4.17Km/h,約9%。在重塑城市方面,騎行也節省了城市空間,以車位作量度單位,全國共享單車節約城市空間相當於60萬套以上學區房。

摩拜單車的願景、使命及方向是用人人可負擔得起的價格提供智能共享單車服務,使人們更便利地完成城市內的短途出行,並幫助減少交通擁堵,減少環境污染,讓城市更美好。《2017年共享單車與城市發展白皮書》研究發現,創新型的智能共享單車在進入城市不到一年時間裡,實現了「自行車王國」的人性化復興,成為小汽車、公交、地鐵外的第四大出行方式。

智能共享單車代表著和諧的生活方式代表著「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完美結合,不僅帶回了自行車川流不息的生活氣息,還促進市民積极參与城市共建,推動了城市文明、低碳、智慧、健康的發展。

周強 | 編輯

周強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新媒體編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佛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追趕領先100步的人,你要熱ai
要成為戰略性領導者,先回答這五個問題
Facebook COO桑德伯格:講真話、求真知、做真我,這比什麼都重要
小豬短租管理風格的三大特點
央視大樓設計者奧雷舍人:「沒有爭議說明你做的沒有新意」

TAG:哈佛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