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笑口常開,大肚能容: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精美畫像

笑口常開,大肚能容: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精美畫像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之僧人,明州奉化(今浙江寧波奉化)人。因常背負一隻布袋,又稱布袋和尚。

世傳為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卧。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

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

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愛游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布袋和尚一生奇事不勝枚舉,高興就卧在雪裡,雪也不沾身。

能夠預卜吉凶和氣候,天晴時,穿著高齒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卧。

雨天則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靈驗,被認為是一大奇人。

有一首偈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遙放曠,無拘無束的一生。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里,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其真性最本然。傳說,布袋和尚身世如謎。

據說唐朝時,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眉清目秀,對人咪咪發笑,人們愛不釋手,把孩子抱回家來。

給他取名為"契此",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 後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據傳他圓寂前留一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布袋和尚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意 的精彩文章:

智慧光普照一切:精美大勢至菩薩聖像
為什麼董其昌過不去趙孟頫這道坎?
普賢菩薩十大願: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名士風度:《世說新語》的十個小故事

TAG:哲學與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