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海天佛國普陀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道場

海天佛國普陀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道場

普陀山島位於舟山境內蓮花洋上,約12.32平方公里,傳為觀音大士顯化道場,素有「海天佛國」之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公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一尊觀音佛像回國,途經舟山蓮花洋,因風浪受阻而登梅岑島建"不肯去觀音院",從此正式開闢佛教道場,梅岑島遂依佛經改為"普陀洛迦。

普陀山全島有蓮洋午渡、短姑聖跡、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聲、朝陽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霽、茶山夙霧、天門清梵十二大景觀,有南天門、普濟寺、後山、西天、法雨寺、佛頂山、梵音洞、紫竹林、洛迦山九大景區。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佛教《嚴華經》記載的"觀自在菩薩至普陀洛迦山"一說,使普陀成為觀世音之聖地。

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人慧萼從五台山奉引觀世音像回國,因為風浪所阻,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至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年)正式定普陀山為觀音菩薩道場,與五台山、峨嵋山、九華山同稱佛教四大名山。

後歷代皇帝撥幣累建,香火日旺。全盛時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達4000餘人。

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

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郁的佛都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1997年農曆九月廿九,南海觀音露天銅像建成。此日烏雲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銅像開光時,天開洞門,陽光普照,尤其令海內外信徒傾服。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

每逢佛事,屢現瑞相,信眾求拜,靈驗頻顯 。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凈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

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世界的信仰。"

巍峨莊嚴的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三大寺,是我國明末清初建築群的典型。

元代古建築多寶塔、明萬曆年間雕刻的楊枝觀音碑、清初從南京拆遷來的明故宮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是觀音道場的"鎮山三寶"。

這些年興建青石浮雕"五百羅漢塔"、33米高的"南海觀音"露天銅像、純紫銅鑄成的正法講寺"銅大殿",新近修復的紫竹林禪院、西方庵、祥慧庵等古剎梵宇,又為佛國增添了風采和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意 的精彩文章:

笑口常開,大肚能容: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精美畫像
白岳仙關,與碧雲齊:道教聖地齊雲山
智慧光普照一切:精美大勢至菩薩聖像
為什麼董其昌過不去趙孟頫這道坎?
普賢菩薩十大願: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TAG:哲學與詩意 |